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11-14 09:03:12 三年级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精品[1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

  一、谜语导课

  1、说谜语:它生活在水中,不属于鱼类,它有两只大眼睛,大大的嘴巴,一条长尾巴。(边写边板书:鳄)

  2、你知道鳄鱼吗?(学生说老师更正其中的错误。)

  3、过渡:有位生物学家经过仔细的观察,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鳄鱼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质疑:(学生根据题目提问)

  6、通过预习了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文中是谁与谁争斗?

  7、指导读好“宾”与“槟”区别。“侵”的读音是前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它们怎么争斗的内容。划出鳄鱼之间争斗的规矩。

  2、指导读“矩”,轻声的'读法。

  3、学生汇报两句话。找出“兴风作浪”、“点到为止”两个词。

  三、精讲“兴风作浪”

  (一)理解“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意思

  1、板书“兴风作浪”,先读准音。开火车读。

  2、文中有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兴风作浪的意思,出示“罗宾用自己的尾巴掀起了比入侵者更大的风浪。”找出“兴风作浪”的意思(掀起风浪)

  3、出示字典中“兴”的义项。选择义项。

  4、出示“兴风作浪”的比喻义,挑选意思。

  (二)学习文中有关“兴风作浪”的文字。

  1、指名读第二小节,入侵者如何“兴风作浪”,挑起事端?括出其中的句子。

  2、自由读句子,你感觉如何?(嚣张,骄傲,挑衅)像这样就是嚣张的意思。指导识记“嚣”与“器”区别。在书中描红“嚣”。

  3、通过指导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从语气,从表情指导,再指名读。

  4、它会吼叫什么?你能想象一下罗宾怎么“兴风作浪”吗?仿照书中描写入侵者的句子,说一说。再想一想罗宾会说什么。

  5、“技不如人”什么意思?“技”指哪一方面的本领?

  四、精讲“点到为止”

  1、指名读第三小节,划出罗宾是怎么做的句子,小组交流。

  2、补白设计:罗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交流;持续五分钟,好像在说什么;挪开好像在说什么。

  3、一切都似乎在警告——引读第三小节最后的句子。

  4、理解“点到为止”。“止”的意思,选义项。再说词义。

  五、总结“约定俗成的规矩”

  1、习惯上这样,就叫“约定俗成”。板书:约定俗成

  2、小结本节课所学

  3、本文想告诉我们: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你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3、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4、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课文剧。

  5、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5分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是什么意思?

  3、过渡: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不享受荣华富贵,却每天睡柴草、尝苦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上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20分钟)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学习第二段。

  (1)两国国君都有称霸的决心,所以发生了会稽之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和几千残兵败将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作出一个什么决定?(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2)理解“万般无奈”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读好这种心情。(万般无奈:极其没有办法)

  (3)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勾践向吴王求和,为了不让吴王起疑,甘愿和夫人一起去吴国为奴。但他报仇雪很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第二段第3、4句)

  (4)讨论:吴国的谋臣们要求灭掉越国,那么他们是如何向吴王说的,吴王又是怎样拒绝他们的请求,而答应勾践的请求的。

  4、学习第三段。

  (1)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什么日子呢?轻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生活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填空: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3)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勾践夫妇还受了什么苦,什么耻辱?讲完后用四个字概括填在横线上。

  完成填空: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5、学习第四段。

  (1)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回国后他是怎样生活的'呢?看图说话。

  (2)你们看勾践的表情,想一想,每次尝苦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3)你还知道勾践做了那些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从行动上做好反战的准备)

  6、正因为勾践有坚定的报仇决心和行动,所以——(引读第五段)

  (三)、讲故事。(4分钟)

  提示:熟读课文;在老师板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来复述课文。

  (四)、表演课文剧。(10分钟)

  提示:借助课前准备的实物道具来表演课文内容。

  (五)、课后作业。(1分钟)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父母或周围的朋友听。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会写字,会认读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锲而不舍的精神。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锲而不舍的精神。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金盏花吗?金盏花是一种一年或两年生的植物,开乳黄色或橘红色的花。它不仅花朵美,而且也是一种中药。这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药理功能的植物,大家想不想在家里栽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一位老奶奶栽种金盏花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生字读音。

  2、汇报交流。

  A、借助卡片读准字音。

  B、教师范读。

  C、指导容易读错音的生字。

  D、指名学生认读。

  3、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镇、试、撒、灿、烂。

  B、熟字组合记忆的字:灿、烂。

  C、形近字对比记忆:栽——裁

  4、巩固生字。

  5、词语释义,积累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跟读。

  3、男女生分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

  1、学生火车接龙分自然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课文可以归并成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

  2、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记述了一位老奶奶满怀希望,坚持不懈,培育纯白色金盏花的故事,赞扬了她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位老奶奶种花技术特别好,人们称她为“绿手指。”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老奶奶看到报上的消息,不顾儿女的反对,年复一年,精心培育,终于培育出白色金盏花。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老奶奶把培育出的白色金盏花寄给园艺所,并表示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1、会议课文结构,自由讨论。

  2、交流课

  文叙述顺序。

  三、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探究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出疑问: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共两句话。第一句写老奶奶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小镇上。第二句写人们称老奶奶为“绿手指”。

  4、指导学习。

  A、“因为她种花技术特别好,所以人们称她‘绿手指’。”

  “绿手指”为什么加上引号?(比喻用辛勤劳动美化环境的园丁。)

  B、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可被成为“绿手指”?

  C、指导练习说句:“因为……所以……”

  探究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思考: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

  3、指导释疑:

  A、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谁能种出纯白色金盏花,就能得到园艺所的高额奖金。)

  B、她的'想法为什么会遭到儿女的反对?(老奶奶不懂遗传学,年纪又大,而且要种白色金盏花是专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事。)

  C、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D、鼓励学生用自己一的话说说老奶奶种花的经过。

  E、老奶奶培育出白金盏花用了多长时间?齐读相关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20年,的确太长了!老奶奶用了20年的时间才培育出白金花的种子,你有何体会呢?

  4、再读课文,感悟老奶奶的精神。

  自学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思考:20年后,老奶奶为什么把花种寄给园艺所?

  3、合作讨论、交流。

  4、教师指导理解:我只想问一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也能种出来……

  老奶奶把种子寄给园艺所,是想表明自己不仅能种出纯白金盏花,还能种出黑色金盏花,并不是想要那高额奖金。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良好品质。

  四、朗读比赛,加深感悟。

  五、课后实践:种一盆花或一种蔬菜,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板书: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4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5

  教材简析

  《母亲的账单》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母亲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母亲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母亲开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母亲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味很强的文章。

  设计意图

  “讲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针对本课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尝试采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和拓展想象的方法进行突破,同时渗透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自主读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学习讨论,理解母亲的帐单的意思,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一、导入课题

  1、解读古诗,引入教学。

  记得,前不久我们刚学过一首描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诗,题目是——《游子吟》。对,今天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吧。

  2、围绕“报”字引入新课。

  还记得诗中的“报”是什么意思吗?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和“报”有关的词(板书“报酬”),这又是什么意思?(付出劳动后得到酬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报酬”的故事。

  3、出示课题:“母亲的账单”。

  一起读一读课题。有没有看见过“账单”?实物照片展示。(对,就是类似这样记载钱物支出和收入事项的单子。)再看看“账”的.偏旁你又明白了什么?(账的偏旁是贝字旁,说明和金钱有关系。)

  二、初读自学,了解大意

  1、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课文的情境,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想文中讲到了几份账单?分别是谁写的?账单中分别写了什么?

  2、接下来能自己读课文吗?当你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的时候就把它画下来反复地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3、检查词语:你从书中找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和我们大家交流吧。(随机键入电脑)

  索取。报酬。款项。如愿以偿。羞愧。慈爱。问心无愧。知己知彼

  都会读吗?先请你的同桌检查一下。

  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它们吧。轻轻地读。齐读。

  三、对比两份账单

  1、出示两份账单(电脑显示):这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两份账单。

  2、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们有哪些区别?

  3、引导学生理解两份账单的不同。

  A、内容不同:一份是母亲欠他儿子彼得的账单,一份是彼得欠他母亲的账单。

  随机落实“款项”:彼得的账单列有几条款项?母亲的账单也有四条款项。但内容各不相同。

  B、时间不同:母亲为彼得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而彼得也许是一天或两天。

  C、报酬不同:母亲为彼得付出了很多,却要彼得支付0芬尼,而彼得一共向母亲索取了60芬尼。(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对“芬尼”这个货币单位还不清楚,刚好,我们就请德国朋友陶杰力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好吗?100芬尼=1马克)。

  4、母亲读了彼得的账单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她期待小彼得能够自己醒悟,而且她相信小彼得看了她的账单会象她期待的那样,明白事理,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

  5、那让我们再仔细瞧瞧母亲的这份账单,你们说母亲十年来为彼得的辛勤付出就仅仅只有这四条款项吗?如果我请你把这份母亲的账单再列详细点,还可以列举什么呢?

  (师引导:从小到大,已经为他洗了数不清的衣服,生病时……)

  6、如果母亲的账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

  7、既然母亲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母亲的账单上写得都是“0芬尼”?(是啊,母亲为孩子付出的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母亲的爱不但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母亲只是全身心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从不计报酬。)

  8、对比这两份账单,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诵读感悟“羞愧”

  1、那小彼得体会到母亲的爱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仔细读读最后一段。

  2、现在,你又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呢?

  (是啊,小彼得还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母亲的账单,他很快领悟到,母亲是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报酬。跟母亲的付出相比,自己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改正了自己的做法。)

  3、是啊,彼得刚才说的这些话就是彼得羞愧万分的表现,你知道什么是羞愧万分了吗?

  五、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1、我们相信,母亲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

  这还是一份()的账单。(随机电脑出示:一份()的账单)

  2、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母亲的怀里,他也一定会把这个关于“报酬”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亲情是无私无价的、不求回报的。

  3、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再次品读这个故事。

  六、延伸拓展

  1、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

  2、谈谈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怎么想的?

  3、写一段话或一封信,把你对母亲的爱、感激、、感恩……写在里面,当作是一份迟到的母亲节礼物送给她们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三、教学难点

  1、感受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o)沙绒毛假装钓(dio)鱼

  观察花瓣合拢(lǒng)手掌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B、学生描红,然后抄写。

  2、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拓展延伸

  1、查找资料想一想还有什么植物充满了神奇。

  (可以讲含羞草、猪笼草)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开金色

  2、金色的草地

  合绿色

  3、爬天都峰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和词语各两行。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勇气

  (高、陡)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困、周、间,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是包围或半包围结构。)

  c在写的时候,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

  d出示“困”,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里面的木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困”,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周、间”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写毛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水”中的竖钩。在竖中线居高起笔,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锋向上缩笔,然后快速向左上钩出。

  2、教师执毛笔范写竖钩。

  3、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4指导观察“家”中的钩——横钩。

  5、学生临贴描红。

  6、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钩,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3.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本课中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颜料”,同时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有“香味、吹喇叭”,因此上课开始,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是秋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然后教师谈话:“你看这个心形像什么?”有的说像桃子、钥匙……这样自然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立即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2、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心中。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此段主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第一句是总起句,后面六句分五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把各种颜色分别送给了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菊花。在教学这段时,我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同时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五彩缤纷”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领略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其中送给银杏树和枫叶都是以“它把(x)送给(x)”同样的句式进行描写。这样就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通道接轨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都释放出来了。

  3、把握整体,从总起句开始。本课以秋雨为线索,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动物几个方面描绘了秋天。上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整体感受秋天的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谈自己的初读体会。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让学生找到每一个自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分别找到“颜料、气味、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在这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五彩缤纷”这个中心词。根据字理析词“分解——组合”的教学要则,先将“五彩缤纷”拆分成“五”“彩”和“缤纷”三个词素进行析解。“彩”字中的“彡”是个一形多义的部首,在“彩”中表示“色彩和纹路”,“彡”和“五”是概数,表示颜色多。“五彩”的意思不难理解,因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缤纷”的字理析解上,从“缤纷”的绞丝旁入手,通过画图引导同学们从字理上理解其本义:“缤纷”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因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所以“缤纷”这个词语带有一种“动感”。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我把一些彩纸撕碎握在手中,学生很轻易地说出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接着我把彩纸向空中一扔,学生说用“五彩缤纷”表示,因此,学生明白:“五颜六色”只是表示颜色多,而“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有一种动态美。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欢乐的”。这一段的教学,我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法。课内引导学生先齐读,然后从“丰收、欢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想象,自由回答。课外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寻找“丰收的、欢乐的”秋天,可是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丰收、欢乐”的秋天无法看到。因此,此项活动收效甚微。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摒弃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读,要么是“你体会到什么”的单一提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学完了《秋天的雨》可以让学生仿写《春天的风》《冬天的雪》,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教师日记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

  (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

  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

  (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

  3.幻灯片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些日记选材的范围很广,有写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物的,状物的,不但内容具体,而且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4.知道教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能够善于观察。

  (2)已经养成了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来!

  5.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6.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7.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

  (3)按什么顺序写?

  8.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指导我带着学生把课本上的习作读了几遍。然后和同学们探讨了一下日记的格式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我很欣慰,下次再上课的时候我会多加一点和同学们的互动时间,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单元习作指导

  写日记

  写字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就是写日记。日记的格式有一个特点:第一行要写明日记的日期和天气。

  2.选定内容:

  (1)具体写什么事。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写事情的结果。

  教学目标

  下水文:

  4月23日星期日晴

  有趣的云彩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公园。在去公园的路上,我无意间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不禁被吸引住了。

  ①啊,那云彩可真有趣呀!②看,那一朵像一只大白狗,它缓缓地向东移去。在大白狗的旁边还有两只小猫在争一条鱼吃,它们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那条小鱼游走不见了,我想那两只小猫一定很生气吧!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它张开血盆大口,吼叫着,吓得两只小猫四处躲闪。云彩不断地变化着,长颈鹿、小老鼠、大海龟……纷纷赶来,看得我眼花缭乱。

  云彩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云彩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③只要你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天空中的云彩是那么美丽,那么神奇,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

  ①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总分的写法使段落条理清晰。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把云彩想象成大白狗、小猫、小鱼、老虎……并且构思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

  ③结尾号召读者也去观察天空的云彩,引发大家的共鸣。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0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断句。

  3、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言学习的乐趣。

  2、通过改写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古典气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古典气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朝,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就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翻译成现代语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体会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庭、众”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司、持”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学习“庭、跌、众”可以用汉字加减法。

  谜语示例: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雅士,斜帽站船上。(庭)

  三人叠罗汉。(众)

  形近字示例:

  司(司机)——同(相同)

  持(坚持)——诗(古诗)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司:内部的“口”要扁而方正。

  登:“豆”的上横短,下横长。

  跌:左窄右宽,右部撇捺伸展。

  众:上边“人”居中,下边“从”左小右大。

  持:左窄右宽,右上“土”的第二横长。

  易错提示:

  司:里面有一横,不要少写。

  庭:里面是“廴”,不要多写一点。

  登:上面右边是两个短撇,不要多写。

  跌:右边是“失”,不要写成“夫”

  (3)归类识字。

  同音字归类示例:

  持(主持)——池(水池)——迟(迟到)

  部首归类示例: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木床)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

  明确: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分组朗读,其他组评价读得是否标准。

  4、全班齐读,要求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对这篇文言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但是这篇文章具体讲的是什么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结合课下的注释,与你的同桌、好朋友或者父母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意思。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司马光家庭登山跌倒众多放弃坚持

  2、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随机指名学生大致翻译一下课文的意思,并请其他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起来翻译和发言,将理解有不同的地方板书出来。

  (2)对学生预习的行为进行肯定,然后对不同的地方进行总结,导入:究竟哪一位同学的理解更好呢?在今天的学习中,也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几个地方,进行判断。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全班齐读课文,从节奏、停顿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指导。

  2、通译全文,采用逐字逐句理解的方法来翻译并理解句子意思。

  (1)学习并理解“群儿戏于庭”的意思。

  明确:群,一群。儿,儿童。戏,嬉戏、玩耍。于,在。庭,庭院。

  句意: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

  (2)学习并理解“一儿登瓮”的意思。

  明确:一,一个。儿,小孩。登,爬。瓮,大缸。

  句意: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

  教师点拨:

  文言文在翻译的时候,一般是把每个词语的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将这些词语的'意思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句话按照一般方法进行翻译,句意应该为“一个小孩爬大缸”,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来说,这个意思并不完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联想对这个句子的意思进行合理地补充,即想一想小孩爬到大缸上是干什么,结合前一句和我们生活中的积累,可以知道是玩耍。

  (3)学习并理解“足跌没水中”的意思。

  明确:足:失足。跌:身体失去重心而摔下去。没,读mò,淹没。

  句意:一失足就掉到缸里了。

  (4)学习并理解“众皆弃去”的意思。

  明确:众,众人,指其他小。;皆,都。弃,放弃、抛弃。去,离开。

  句意:其他小孩都抛弃(他)离开了。

  (5)引导学生回忆在平时学习中“去”的意思,与这里的“去”的意思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存在不同,这种词叫做“古今异义词”,这是文言文学习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词语进行积累。

  (6)学习并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

  明确:光,指司马光。持,拿。击,敲打。破,使……破碎。之,代词,指大缸。

  句意:司马光拿着石头敲打,使大缸破碎。

  (7)抓住“破”的意思,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并点明这是与古今异义词一样比较常见的文言现象,提醒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抓住“之”字的意思,说明在文言文中“之”的意思会有多种,提醒学生可以将“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抄写下来,有时间可以多读一读,从而培养语感。

  (8)学习并理解“水迸,儿得活”的意思。

  明确:迸,流出来。得活,得以活下来。

  句意: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就得救了。

  (9)在对句子意思的疏通上,理解全文的意思。

  3、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说一说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聪明、勇敢,临危不乱。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我们现代词语的意思不同,这个叫“古今异义词”,如“去”字。文言文中还有一种词语是使动用法,翻译时一般为“使……”,如本文中的“破”。这些都是文言文的常见现象,我们可以抄写下来进行积累。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1

  原文

  你可知道,植物也需要睡眠?

  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

  有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着紫色小花、长着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们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张开着,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夜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才因此得名“睡莲”。

  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对植物界的神奇充满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生字教学。

  2、阅读了解几种植物分别是怎么睡觉的。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植物的睡眠画面或图片。

  3、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勾出生词。

  2、指一生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检查认读情况,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指名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师范写,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难词集体释疑。

  3、读了课文,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生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师:植物们的睡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理解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你还知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它的神秘呢!

  教学反思

  《植物的睡眠》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它向孩子们介绍了有趣的植物的睡眠现象,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孩子们不仅能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能积累不少如“娇柔艳丽的花朵”一样优美的短语、句子,并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美丽的植物图片能激发学生了解美背后的秘密的好奇心,也为“睡眠运动”埋下伏笔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同时思考:课文中写了植物的哪些部分需要睡眠?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作了介绍?这样,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层次性。直观的图片或实物,既补充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奇妙,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了解“花朵也需要睡眠”。

  (1)请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体会过渡句在由一个方面的叙述转入另一个方面时的作用。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睡莲”得名的由来,再图文结合美读第四自然段。(看、说、读、思结合,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娇柔艳丽”等形容词的用词准确性及生动性。)

  (3)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第五自然段。

  (4)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后灵活地运用,优美词句的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2

  教学要求:

  1.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习惯,虚心请教的求知态度。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本课的多音字,能用“原来……怪不得”说话,初步训练学生研读词句的能力。

  3.激发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情感。

  4.把握难点、重点,理解“求知”的态度,掌握并去证实获得的知识。

  其他:

  学习日记的写法。

  教〔学)具:

  投影小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第11课《不合群的小蝌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为啥上面写日期?

  生:这是日记!3月25日发生的事。

  师:对“我”是一位小学生,课文是他的日记!

  二、初读课文。

  师:日记记下了什么事?

  ——谁发现了什么?

  ——谁知道了什么?

  (定向。小学生的日记告诉我们什么?)

  反馈: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不合群的小蝌蚪”说话。

  生:我知道了……,我还知道……

  (师作“认真读,记住了课文”的评价)。

  三、细读课文一二两段。

  1.请仔细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找一找,哪些词写出了小蝌蚪的不合群?

  学生填写“不合群的小蝌蚪()地游。”(孤零零孤独单独自个儿悠闲)

  2.和这些词相反的词是(成群结队)。

  3.看见……在游,想:“好像……别扭?”

  谁明白什么是“别扭”?换个词说说。(好像在闹矛盾,好像在吵架,好像在生气)

  4.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合群的小蝌蚪合群?(请学生快速读,把表示办法的词圈出来)

  (1)用橡皮表示小蝌蚪,找根“细树枝”拨!

  (2)哪个词说明它不合群?“钻!”(钻出来)

  (3)“我心里想:你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怎么这么不合群呀!”

  (能将“调皮”换词吗?)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3

  一、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并使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的“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情感与自身的认识、情感紧紧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彼得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在淘金无望时的孤独无助以及种花成功的喜悦。这样,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彼得: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也情不自禁的关注着他的举止行为、关注着他内心的情感变化。当他们读到彼得几番磨难,终于获得成功时,不由得深深感叹:“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他们在深入的情境中的'真切体验,也是他们来自文本的独特感悟。

  二、从密切的生活联系感受真实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也真实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积极组织引导,让它们“为我所用”,在思维的碰击中创造火花。

  初读课文第一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将彼得和成群结队的淘金者混为一谈,认为他也很想“发财”。确实,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虽然这个理解超出“标准”,我没有否认。但是,老师应该马上引导孩子们将彼得和淘金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彼得虽然也是抱着“发财”的目标而来,但他更是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着的人。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真实的思想认识,又巧妙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了真实,提高了舆论导行的能力。

  三、由多维的角色对话里走向精彩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其中,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具备交互性,是多维立体的。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这种多位对话的理想境界,必须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民主、宽松、张扬个性、鼓励求异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不但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在《金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感受人物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愫。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碰撞出许多耀眼的火花:“不劳而获只能是个幻想,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

  “劳动创造一切。”……

  这些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火花的话语都告诉了我们这么一点:课堂上,只要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文本、和别人的思想进行交流,那么,他们就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四、让课堂回旋呼应,激荡孩子的心

  教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想一下,在彼得已经找到真金,明白真金的含义的今天,还是会有很多来自更远的地方的人,此时,彼得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说得相当好,看来,是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一堂课,如何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如何引发学生深沉的思索,如何激荡灵魂,激起生命的火花?我想,如果,我们能多一些独具匠心的安排,能够多一些荡气回肠的渲染,能够多一些发人深省的追问,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便自然投入于其中了。课堂,不仅仅只是知识授受的场地,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了课堂的情意目标,让我们用心灵去碰撞心灵,用思想去搏动思想,用情感去触发情感。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4

  凉州词

  [唐]王之涣(huà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教学反思: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5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难点: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CAI: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可爱。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指名发表看法。

  4、读例文,再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明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1-05

小学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7-1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6-06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12-15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12-23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12-16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京》教案12-27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石榴》11-02

小学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11-01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