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教案《煮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煮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煮书》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三、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初次看到这篇文章的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领会什么是“煮书”?为什么要“煮书”?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字音
苍劲有力转椅嘛食粮杜甫疑惑不解
得心应手妙词佳句豁然开朗
指名读
齐读
2、练习
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直挂的长条的字画。()
书画笔力老练挺拔。()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
3、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节读课文。
(2)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疑--爷爷书房里的一张条幅使“我”产生了“书怎么可以煮”的.疑问。
释疑--爷爷的解释使“我”弄清了什么叫“煮书”。
悟理--“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
三、精读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煮书”?大诗人杜甫是怎么“煮书”的?结果怎样?
(2)谈谈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你还知道那些有关“煮书”的名言。
(3)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煮书”?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煮书”就是读书时反复朗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大诗人杜甫小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他做起诗来就感觉得心应手。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读书能够透彻理解万卷书,写文章就会如有神助。即多读书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有关“煮书”的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作为小学生应该这样“煮书”:每天清晨起来,放声朗读几遍课文,仔细品味一番。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妙词佳句。
2、写两句有关“煮书”的名言。
六、板书设计
31煮书
生疑--释疑--悟理
七、我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案《煮书》2
原文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横幅,上面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煮书”。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子上品茶。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侯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写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读课文入手嘛!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三、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四、指导学生写字。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今天上这篇课文之前,我没有让孩子们回家预习,我想了解孩子们自学生字的能力如何。需要多长时间记住课后生字。孩子们在交流回报时可以看出,比较注意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后鼻音与前鼻音的区别。能采用多种方法记识生字。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告诉孩子们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理解“苍劲有力”,可让孩子们看插图中的横幅,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和运笔的力量。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两种心境的不同。如:“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用直奔重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题2是学习重点。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按照此题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后,找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面前汇报心得体会。这一环节体现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教案《煮书》】相关文章:
《煮书》的阅读训练09-17
煮书-短文阅读08-20
煮鸡蛋06-24
煮酒05-11
煮豆09-15
煮面条05-29
煮鸡蛋三年级作文11-05
煮字三千书执念-散文欣赏09-09
清茶煮人生07-08
时间煮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