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06 10:26:26 泽彪 三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三维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7~98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在创造分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经历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体味出数学无处不在。

  重、难点:

  巩固与分数相关的知识,在有序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画面)同学们,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对着图说一说你对分数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吗?学生结合主题图,各抒己见,表述自己心中的“分数”,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的开始,教师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情境,使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分数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看图写数我能行97页第7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写出答案

  ③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此题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要求学生把涂色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渗透了单位“1”的组成,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做一些准备。)

  2.男女生擂台赛98页第8题

  ①出示题目

  ②男女生分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全部正确。

  ③男女生分别说出每小题比较的过程与方法

  ④根据男女生的表现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与评判结果。

  (设计意图:此题是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题,没有给出分数的直观图,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

  3.心灵手巧我最棒98页第9题

  ①出示题目

  ②剪一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圆形(或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剪得过程中,注意强调平均分。

  ③汇报交流:指名上台交流学生的剪法及及比较的思路,对于有创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④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剪法,使学生明白,3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和1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此题并没有仅仅囿于课本提供的圆形,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了其他形状的图形纸片,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剪,动口说的过程中,比较大小,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了3个与1个相等的道理。)

  4.蛋糕里的分数98页第10题

  ①出示题②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③说一说:蛋糕平均分了几份?爸爸吃了多少?妈妈吃了多少?小女孩吃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④比一比: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

  ⑤填写课本。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P60—61。

  【教学目标】

  1、通过涂色和摸实物等活动感受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能够利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3、学会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的大小。

  4、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通过动手操作练习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用方格的数量表示图形的面积;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大小。

  【教学难点】

  不规则几何图形面积的计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pad。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涂颜色比赛。

  师: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比一比哪一队涂得快。

  师:为什么男同学用的时间短?

  生:同样的图形,有的小,有的大。

  2、摸实物,体验面积。(摸课本的封面,摸练习本的封面)

  师:你在摸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方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大有小。

  二、传授新知

  3、比较四个图形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大小和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那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四个图形的大小。(出示圆、长、正、星)

  师: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生:最大的'最,最小的是:五角星。

  小结:当图形差异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直接比较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两个长方形

  师:那中间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

  5、小组讨论寻找合适的比较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生: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6、交流反馈

  生:尺量;把它们切割、移补;用透方格纸数格子。

  7、数两个图形内的小正方形(格子)

  师: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就相当于在两个图形中摆满了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要摆满小正方形呢?

  生:小正方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两个图形的大小一样大呢?

  生:因为小正方形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当图形差异不是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统一的度量工具来进行比较图形的大小,例如刚才的两个长方形,我们就可以用小方格纸来比较他们的大小。

  8、方格数量一样,但是图形大小不一样

  师:小胖做了这样的一道题,他觉得这两个图形是一样大的,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9、提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比较的所有图形的大和小有一个数学名称,叫作面积,所以我们说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就用刚才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

  三、练习巩固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左图面积__格

  右图面积__格

  左图面积比右图面积_______。(填“大”或“小”)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面积的定义,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数学课。

  【板书设计】

  面积

  图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x6= 4x80= 600x9=

  5x700= 50x6= 3x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xx。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xxx。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x3推出4x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推算:从4x3推算4x30。就是表示4x3个十,即(4x3)个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x30是多少?

  师:这道4x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x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x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x3=12,所以4x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x30就是(4x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x10,即4x3x10=12x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x70 2x90 8x70 7x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x4= 4x6= 7x8= 8x7=

  6x40= 4x60= 7x80= 8x70=

  4x9= 5x2= 9x3= 3x8=

  4x90= 5x20= 9x30= 3x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x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x9=63,7x90=630,7x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x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x3=9

  3x30=90 3x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x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x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x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x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x40= 80x9= 7x20= 10x10=

  50x6= 90x9= 7+200= 5x15x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x7=42

  可以想到:

  6x70=420 60x7=420

  6x700=4200 600x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x2= 20x50= 400x20= 60x30=

  6x600= 70x8= 20x60= 90x8=

  7x20= 500x8= 700x3= 200x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x3=12

  4x30=120 4x30=120

  30+30+30=90 3x3=9

  3x30=90 3x30=90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P18 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吨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1 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P21 P2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  的换算。

  3.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重多少?

  引入单位吨。

  2、 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吨。

  4、 练一练。

  完成课本P22页的练习。

  5、 数学故事

  请同学讲述曹充称象的故事,再讨论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然后完成课本上的计算。并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23至2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其单位的进率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完成第一题。

  注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强调看称的单位,不同的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2、完成第二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完成各物体的质量的连线。

  3、完成第三题

  比较大小,注意不同的单位,数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将它们改写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

  4、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

  5、5、6、7、8题,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搭配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学生有序思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配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菜?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一种素菜和两种荤菜作为星期一的菜谱。

  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 同的配菜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3、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菜谱的情况,会有学生说菜的种类太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将菜谱适当调整为二荤二素。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摆学具、列表、连线(画搭配路线图)等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解决问题,并发现每种荤菜与素菜搭配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两种荤菜,所以是2个2,就有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师出示二种荤菜三种素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做完之后,跟小组的其它同学比较一下,看看哪一处方法最好。使学生明白,摆学具、连线、画图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4、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11-19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06-24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06-24

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评语06-03

小学三年级上册学生评语07-1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试题08-1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05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4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精选1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