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教案语文

时间:2024-01-09 08:45:42 三年级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羡慕”、“彬彬有礼”、“恋恋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三、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③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①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②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③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设计:

  32*、好汉查理

  帮助杰西

  查理成为好汉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2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 《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 《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板书: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4

  课文原文: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好词:

  宽阔、平坦又漂亮;挺立、粗壮、结实、挺拔,高尚的心。

  好句:

  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主要内容:

  《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公路延伸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工程师使公路拐了一个弯,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教育专着。

  《路旁的橡树》课后练习题

  一、拼写小能手。

  1、连一连。

  xiàng xiē yán tí guàn

  延橡楔灌蹄

  2、拼一拼,写一写。

  tǐng bá jiē shi gāo shàng bù yuē 'ér tóng

  ()()()()

  二、字词集中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沉重——()长久——()

  2、量词聚会厅。

  一()城市一()公路一()树林

  两()工程师一()楔子一()心

  3、选词填空。

  辽阔宽阔

  (1)几年过去了,一条()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了南方。

  (2)在()的大草原上,许多牛羊和马儿在欢快的奔跑。

  三、句子训练馆。

  1、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用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2、_____________的草地上开着_____________小花。(把句子补充完整)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燕子专列”的意义。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勾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板书:燕子。你对燕子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燕子专列)齐读课题。自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注:学生想问的问题可能主要有这些:什么叫专列?专列是怎么样的?燕子为什么要乘专列(会乘专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2.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

  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三、朗读感悟,品读第二段。

  1.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高高兴兴地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集体交流: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几方面的麻烦?教师板书。(板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冻死、饥寒交迫等)读一读这些词语,提醒学生积累。

  (2)理解“饥寒交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用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燕子遇到的仅仅是饥寒交迫的麻烦吗?还遇到了什么麻烦?

  长途跋涉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燕子一路上要飞过哪些地方吗?这一路,燕子们多辛苦呀?谁能读出燕子的疲劳。(指名读)

  (4)燕子们饥寒交迫,再加上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劳,所以课文说它们正——濒临死亡,濒临死亡是什么意思?

  3.根据课文情景想象燕子的处境,结合自己的心情,进行朗读指导。

  四、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重点,感悟人文情怀

  过渡: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谁知道这些可怜的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1.请同学们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把这些地方用——划出。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l) 出示句子: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走出家门,冒着的春寒,顶着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寻找冻僵的燕子。

  (2) 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 想想从横线上的词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过“纷纷”“满天飞舞”“四处”等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焦急心情,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产爱心。

  (4)读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丢焦急而又耐心地四处寻找燕子的感人三场面。

  (5)感情朗读。

  3.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

  (l)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2)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她在乎的又是什么?

  ⑶朗读第4自然段,从“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不在乎”等词语感受小贝蒂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三、续读课文,深化理解

  1.体会送别的感人场面

  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为政府的伟大决策,居民的爱心奉献,贝蒂的真情付出,它们却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并即将启程返回自己眷恋的家园。列车缓缓启动,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对着人们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

  学生独立写话――准备发言――真情诵读。

  2.与贝蒂关切交流

  列车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大家陆续离开站台,然而贝蒂却依然眺望着列车远去的力一向,挥动着冻得僵硬的小手,为车厢中的燕子们祝福……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此时此刻的贝蒂内心深处的语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贝蒂说。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搜集有关保护动物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燕子专列

  麻烦 救护

  饥寒交迫 政府

  濒临死亡 居民

  贝蒂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6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前准备

  ①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 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 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8

  《小读者》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9个生字“灌、辑、刊、诧、版、典、幺、辣、嗯”。积累9个词语“编辑、诧异、出版、杂志、一本正经、字典、火辣辣、错误、良师益友”。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诧异、尴尬、将信将疑、一本正经”的意思。

  2、学习课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课文中“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章主人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词语

  1、出示课件:同学们,这些杂志、画报你们喜欢看吗?可你们知道这些杂志、书籍在大家拿到手之前都要经过哪些步骤吗? (需要杂志社的编辑叔叔阿姨对大家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校对,最后印刷后才能出版。)

  2、对这些刊物中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人我们称之为编辑。(出示媒体) 学习生字:刊 辑 版 (刊——强调第一笔是横 版——换部首 辑——读音)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发生在小读者和编辑之间的故事。

  出示板书:小读者

  二、整体感知,概况主要内容

  1、这位小读者和编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 读音:幺 嗯 小读者 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 ,向编辑 提出来 。

  师:这位小读者为了向编辑提出这个问题,容易吗?她是怎样做的呢?

  小读者 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 ,便不辞辛劳地跑了很多路,向编辑 提出来 。(提示:不辞辛劳)

  三、抓关键词句,深入学习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词语谁能来正确地读一读? 出示词语:诧异、火辣辣(拼一拼 读一读)

  2、理解诧异。师:诧字的写法要强调(右边是个宅字 强调撇)诧异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近义词、拆字法) 火辣辣(辣的左边部首)结合课文什么火辣辣?作者感到难为情了,因此脸上火辣辣的。

  3、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编辑——我感情的变化的,你还能在文中找到我感情变化的词语吗?圈出来(甜滋滋——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学习:将信将疑 尴尬 将信将疑——理解关键字“将”的意思:又。近义词理解:半信半疑 尴尬 ——拼读 (强调尤,不是九)理解意思(查字典)出示词语解释选项;

  (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神色、态度)不自然 或:“我为什么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有那么多的感情变化呢?李真真的一言一行起了多大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真真 随机出示;

  (1)小姑娘从背后的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面有两个字错了。”(怀疑什么?相信什么?一本正经的态度让作者相信可能有错字) 我将信将疑是因为小姑娘一本正经的态度来给我们提意见的。什么是一本正经? 通过句子比较理解“一本正经”,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很严肃很慎重、庄重)体会李真真认真的态度。——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2)“是的,我查过《新华字典》,”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十一页第九行,‘蓝天’的‘蓝’应该是‘蓝色’的‘蓝’字,这里印成‘兰花’的‘兰’字,还有,七十页第三行,把‘包公’印成‘包幺’,嘻嘻,谁叫‘包幺’哇??”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说下去了,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 文中“我”为什么而尴尬?读读句子,小姑娘像背书似的说出了正确的两个字,说明什么?(已经记得很熟了,她对于这件事情非常的认真已经看了不止一遍了。) 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当李真真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心想: 哎呀,我这样说叔叔是不是生气啦, ,于是,不再说下去,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

  通过想象说话,和不再说下去、悄悄地这些词语理解李真真的纯真、善解人意。 不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李真真体谅我可能觉得难为情。 指导感情朗读。

  (3)我仔细核对了一下原文,果然是我们错了,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果然一词证明了小姑娘真的仔细阅读,提出了正确的意见。此时的我脸上火辣辣的,心想:真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竟然那么仔细,我们这些编辑感到真羞愧呀 。

  (4)“唔,”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 认真说明小姑娘吧杂志当做了自己的朋友,热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好多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要走好多路”。

  3、小姑娘的言行让我深受感动,望着她远走的背影,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辑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差错)理解词语:“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写一写近义词(深情厚谊、千言万语、狂风暴雨、山清水秀、情真意切、风轻云淡)

  “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是因为小读者也会发现编辑的错误,帮助编辑改正,使他受到教育和启发,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同时读者也是编辑的知心朋友,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更有信心。)

  (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

  四、总结

  李真真的故事,我们也要向她学习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学习,更要一丝不苟。

  1、 补充提示语相关知识

  2、 积累课文里对小姑娘的描写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9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读读认认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口语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课后记: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意义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四、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

  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

  (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1

  《小读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思考:“良师益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3、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作者的心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是什么引起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 抓重点段的方法; 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2

  第一课时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板书:

  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3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4

  《松鼠》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

  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动的短片。(要求谈感受。)

  要点:活泼可爱、腿脚敏捷、头脑聪慧……

  4.教师小结,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看看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和你们说的有哪些异同。

  二、 知识性内容安排: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由朗读(大声、小声、无声等)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词,熟悉文章大致内容。

  2. 请学生朗读课件上的.生字词,集体纠错正音。

  3. 介绍文章体裁为文艺性说明文,学习第90页关于“说明”的一段介绍。

  明确:

  ①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特点的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②文艺性说明文在内容选取和语言表达上较为生动活泼,具有文艺色彩。

  三、 朗读课文,深入思考

  问题:读读想想,作者写了松鼠哪些特点,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得到体现?要求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恰当。

  难点梳理:作者在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等惹人喜爱的特点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动词。作者在从面容、眼睛、四肢、面孔、尾巴等方面来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时,用了“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玲珑、漂亮”等形容词和“翘、躲、竖、坐”等动词,形象地说明它讨人喜欢的特点;二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介绍松鼠叫声响亮时,对松鼠进行人格化的描写:“要是被人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生动地表现它丰富的情感。

  四、 梳理文章顺序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吃相

  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寻食习惯、主要食物

  乖巧——过水情景逃跑筑窝

  文章结构:

  总(1)——分(2-5)——补充说明(6)(先主后次)

  小结:提醒同学们做读书归纳卡片和说明文的一般顺序模式。

  板书设计:

  如何写:

  (1)抓住特征

  (2)语言生动

  (3)合理排序

  五、 作业设计

  1. 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对松鼠进行自我介绍。

  2. 搜集并阅读布丰的资料及作品若干。

  三年级教案人教版语文 篇15

  【课前准备】

  1、再次品味本组四篇课文,注意写作方法。

  2、读记叙课余生活的作文,积累好词好句。

  3、准备一二年级时期的日记。

  4、作文草稿

  【教学过程】

  师:(品题导入)齐读课题,关键词是什么?

  生:课余。

  生:生活。

  师:找得真准确,谁知道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动脑思考一下,看看谁最棒!

  生:课余就是课堂以外的

  生:生活就是做的一些事情。

  师:真会思考,老师帮你们把两个词连起来说一下:“课余生活”就是上学读书以外的时间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谁的课余生活?哪位同学能把整个课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生:我们在上学读书以外的时间里做的一些事情。

  (习作初就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审题的好习惯,避免学生作文时无从下手,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想。)

  师:太好了,你真会概括。上学读书以外的时间包括哪些时候?抢答!生:下课的时候。

  生:放学的时候。

  生:周末。

  生:寒假和暑假的时候。

  师:你的思维真敏捷,在这些时间里,你做了哪些事情?请用最少的文字,在草稿本上写下来。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看谁写得最正确,最迅速。生:赛车。

  生:养金鱼

  生:??

  师:你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其实,我们本单元有三篇课文也是写课余生活的,请大家完成下面连线:

  (出示课件1)

  《金色的草地》辛勤劳动

  《爬天都峰》外出郊游

  《槐乡的孩子》游戏玩耍

  (生连线。)

  师:虽然三篇课文所写课余生活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相同之处,请同学打开课本,把这三篇课文仔细地默看一遍,对比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先找到先举手。

  (生默读并思考。)

  师:先说相同的地方吧。

  生:每篇课文都只写了一件事。

  生:三篇课文都是写了课余生活。

  师:那当然,三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课余生活,还需加一个词,谁能说得更准确、具体?

  生:三篇课文都写了快乐的课余生活。

  师:对极了,快乐这个词用得妙,三篇课文都写了快乐的课余生活。你从课文中哪个地方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的?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快乐)

  师:先说《金色的草地》吧。

  生:《金色的草地》的第二段“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师:草地上的玩耍体现了快乐,这里是对兄弟俩什么的描写

  生:动作和语言对话。

  师:你真棒,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你记得很牢固,《金色的草地》是通过对兄弟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课余生活的快乐的,那么其它两课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爬天都峰》中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师:爬山的过程体现快乐。

  生:《槐乡的孩子》中的“男孩常常爬到树上??”

  师:孩子们削槐米的过程体现快乐。好了,复习了三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课余生活的快乐、有趣,你们的课余生活又是怎样的?回忆一下,把你觉得最快乐、最有趣的一种课余生活在草稿本写下来,特别要注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而得来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反复研读,温故而知新。)

  师:写出来的`同学请读一读,没写完的同学先听别人是怎么样写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读。)

  (和学生一起相机提出修改意见师。)

  生:写得不错,我感觉了你课余生活的快乐、有趣,除快乐、有趣,我们在课余生活中还有哪些收获呢?请大家接着完成下面的连线,这是他们在课余生活中的收获

  (板书:收获并出示课件2

  (生完成连线。)师:请大家按照连线齐读一遍。找找看,课文是怎么样写他们在课余生活中的收获的?

  生:(读)“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生:(读)“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手掌??”

  师:你在课余生活中有什么收获,先思考一下,再和同学讨论讨论,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讨论后发言)天气冷了,我怕金鱼冻着,就往鱼缸里加热水,结果金鱼都被我烫死了,最后爸爸告诉我,金鱼是变温动物,不会怕冷,由此我学到不少关天动物的知识。师:很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学到知识。生:??

  师:下课后,把刚才你们讨论的内容接着写在作文后面,好吧。

  师:课上到这儿,我们作文还没题目,我们这篇作文题目应该是什么呢?生:我们的课余生活。

  生:养金鱼。

  生:

  师:我们再一次齐读三篇课文的课题——(生齐读。)

  师:虽然三篇课都是写了课余生活,但因为内容不同,所以题目不同,所以我们的作文题目应该根据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老师认为像《养金鱼》这样的题目比较恰当。

  (多设台阶,降低坡度,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师:我们这节作文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这篇作文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大家草稿完成后一定要多修改,因为作文不仅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三年级教案语文】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经典教案01-07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1-18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1-29

三年级的语文优秀教案03-22

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11-16

语文三年级课程教案11-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8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12-14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08-03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