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时间:2022-12-29 19:25:59 三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5篇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肖、庙、将、励、钟、缓、除、迈、伐、偷、蛇、丧”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蒙”。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大体知道如何用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一种动物玩具)在生日当天,我收到了朋友的礼物。猜猜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引出生肖)

  2.你属什么?你的家里分别是属什么的呢?(指名答)

  3.你还知道哪些属相?(课件一一出示十二生肖,引导学生观察辨认)

  4.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我们用十二种动物作标志,一种动物作标志,一种动物表示一个生肖,也就是一个属相。为什么古代的人们会把这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十二生肖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词画和问号。

  (三)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小组合作认读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2.汇报交流。

  (1)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最难读?哪个最容易读错?

  (“生肖”的“肖”的读音是xiào,不要读成xiāo,这个字用作姓解时才读xiāo)

  (2)各种方式读生字。

  (3)去掉拼音,你还会读生字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

  (4)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并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3.课件出示生字词,小老师“开火车”领读。

  生肖神庙奖励将要缓缓老态龙钟

  迈着除夕夜步伐偷偷蛇洞垂头丧气

  4.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要问的。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神情。

  信以为真:把假的当作真的相信。

  除夕夜: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悠然自得:悠闲从容,心情舒畅。

  5.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不准的字加以纠正。(注意“将”,“蒙”两个字的读音)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呢?

  重点指导

  “励”的左半部是“厉”,不要写成“历”。

  “丧”的第一笔横宜短,第二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比第一横略长,下半部分不要多加一撇。

  2.自由练习,每个字写两遍。

  (教师巡视,及时评价,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五)自读课文,概括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大体知道如何用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你能按顺序说出十二生肖吗?

  2.我们以前背过一首关于十二生肖的儿歌,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拍手读读。(课件出示儿歌《生肖歌》,帮助学生记忆生肖的先后顺序)老鼠前面走,马儿跑得欢,跟着老黄牛,羊儿山坡走,虎一声吼,猴子翻跟头,兔子抖三抖,金鸡喊加油,上龙在游,黄狗守门口,草里蛇在扭,肥猪睡不够。

  3.再读读课文,想想老鼠为什么能排行第一?用“——”画出重点词句,并仔细体会。

  4.汇报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抓住以下重点词句体会并指导朗读。

  (1)“不知怎么,猫把拜年的日子忘了,他去向老鼠打听。精明的老鼠答非所问地要猫放心睡觉好了。”(老鼠没有回答猫的问题,而是要猫放心地睡觉,说明它已经在想办法,要赶在猫之前来到神庙)

  比较句子:精明的老鼠答非所问地要猫放心睡觉好了。老鼠要猫放心睡觉好了。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老鼠的狡猾、精明)

  (2)“那尖嘴巴老鼠,早在大年三十夜就溜到牛棚顶上,一直观察着四周的动静。初一清晨,他见老牛出门了,就偷偷蹿到老牛背上。”(精明狡猾的老鼠蹿到牛背上随牛去神庙。指导朗读)

  (3)“庙门打开的一瞬间,尖嘴巴突然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大声叫道:‘我是第一名!’”(“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这只老鼠不仅狡猾,而且挺机灵,出其不意地抢在老黄牛之前跳进门内,获得了第一名。

  比较句子:庙门打开的一瞬间,尖嘴巴突然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大声叫道:“我是第一名!”庙门打开的时候,尖嘴巴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叫道:“我是第一名!”你认为哪句写得好?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老鼠的机灵)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和语气。

  2.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小动物最可爱。

  (三)复述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2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雷奈克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表现雷奈克内心感受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性学习,体会表现雷奈克内心感受变化的内容,并且明白任何一个科学家的发明都是不容易的,要学习雷奈克的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知识趣味入新课

  1、猜一猜世界上的种种第一个。如中国第一个发明锯子的是谁?第一个称量地球的是谁?等等

  2、引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老师写课题。

  雷奈克读准名字

  (导入新课方法很多,但最佳方法要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要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本课导入运用了趣味题竞赛的方法,既有趣又有挑战性。)

  二、抓住课题想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的?

  (“学贵有疑”,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处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自读课文解初问。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畅。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说长论短。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熟悉教材,这是因为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就有表达的愿望,这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切、最自然的。因此学生在评读读书情况时才会畅所欲言。)

  4、出示生字词:

  听诊器思索紧贴

  肺结核分析沿着

  木棍改成喇叭状效果

  要求:(1)学生读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用横排或竖排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将识字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边识字边进行说话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另外,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并且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5、交流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

  (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读课文后找到一句话: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补充资料:因为这种听诊器样子像笛子,所以被称为“医生的笛子”。

  (2)雷奈克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

  (3)雷奈克是怎样发明听诊器的?(可以默读全文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自主读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感受。

  (课标中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A.“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

  (1)从“难过”一词你读懂了什么?

  (2)(可以补充资料:他的叔叔居洛木在雷奈克远行时,这样告诉他:“我的孩子,医师这个职业就像锁链一样,只要搭在了我们身上,我们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来!”)

  (3)朗读这一句话。

  B.“他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1)“思索”是什么意思?

  (2)“整日思索”呢?

  (3)雷奈克医生为什么要“整日思索”呢?

  c.“他高兴极了,……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体会雷奈克第一次用自制的听诊器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3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

  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

  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5、翠鸟

  教学反思:《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教学反思: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

  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反思:《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

  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8、路旁的橡树

  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4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7、一粒种子慢慢长大,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又慢慢变老,多像人的一生啊,你认为童话中哪些想象特别奇妙?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5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会写字,会认读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契而不舍的精神。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契而不舍的精神。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金盏花吗?金盏花是一种一年或两年生的植物,开乳黄色或橘红色的花。它不仅花朵美,而且也是一种中药。这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药理功能的植物,大家想不想在家里栽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一位老奶奶栽种金盏花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生字读音。

  2、汇报交流。

  A、借助卡片读准字音。

  B、教师范读。

  C、指导容易读错音的生字。

  D、指名学生认读。

  3、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镇、试、撒、灿、烂。

  B、熟字组合记忆的字:灿、烂。

  C、形近字对比记忆:栽——裁

  4、巩固生字。

  5、词语释义,积累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跟读。

  3、男女生分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

  1、学生火车接龙分自然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课文可以归并成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

  2、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记述了一位老奶奶满怀希望,坚持不懈,培育纯白色金盏花的故事,赞扬了她契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位老奶奶种花技术特别好,人们称她为“绿手指。”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老奶奶看到报上的消息,不顾儿女的反对,年复一年,精心培育,终于培育出白色金盏花。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老奶奶把培育出的白色金盏花寄给园艺所,并表示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1、会议课文结构,自由讨论。

  2、交流课

  文叙述顺序。

  三、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探究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出疑问: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共两句话。第一句写老奶奶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小镇上。第二句写人们称老奶奶为“绿手指”。

  4、指导学习。

  A、“因为她种花技术特别好,所以人们称她‘绿手指’。”

  “绿手指”为什么加上引号?(比喻用辛勤劳动美化环境的园丁。)

  B、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可被成为“绿手指”?

  C、指导练习说句:“因为……所以……”

  探究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思考: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

  3、指导释疑:

  A、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谁能种出纯白色金盏花,就能得到园艺所的高额奖金。)

  B、她的想法为什么会遭到儿女的反对?(老奶奶不懂遗传学,年纪又大,而且要种白色金盏花是专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事。)

  C、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D、鼓励学生用自己一的话说说老奶奶种花的经过。

  E、老奶奶培育出白金盏花用了多长时间?齐读相关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20年,的确太长了!老奶奶用了20年的时间才培育出白金花的种子,你有何体会呢?

  4、再读课文,感悟老奶奶的精神。

  自学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思考:20年后,老奶奶为什么把花种寄给园艺所?

  3、合作讨论、交流。

  4、教师指导理解:我只想问一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也能种出来……

  老奶奶把种子寄给园艺所,是想表明自己不仅能种出纯白金盏花,还能种出黑色金盏花,并不是想要那高额奖金。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良好品质。

  四、朗读比赛,加深感悟。

  五、课后实践:种一盆花或一种蔬菜,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7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册第六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科技世界。如《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这一篇科学常识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与行动。

  学习重难点预设:

  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利用资料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装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

  1、认识几组数字

  1.496×108公里1.082×108公里480摄氏度

  2、《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短文:画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讨论理解。

  2、认读生字词(同时解决部分词义)

  认读生字词

  宇宙、奇迹、诞生、液态水、观测、笼罩、天堂、地狱、照射、水蒸气、照射、紫外线、辐射、妙不可言

  解决部分词义:

  诞(dàn)生:出生。

  辐射: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

  妙不可言:很奇妙,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三、深入学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妙不可言的?

  (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

  2、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3、反馈交流:

  (1)比地球靠近太阳的行星,水被挥发。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有液态水————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3)比地球远离太阳的行星,水以冰的形式存在。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太阳》,谈谈地球出现生命的原因

  2、课外收集的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请学生结合课文,再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或交流自己学会的新知

  五、小结

  启发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地球,为环保做实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三年级段选学课文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此次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太阳》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从而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此外,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优化练习设计提高语用能力”,因此,我通过填写表格来锻炼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反思本次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完美。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领悟。

  从整体上看,其一、时间没把握好,每个板块的'用时分配不均,导致教学内容超时。其二、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言简意赅,有些问题的陈述不够明确。其三、老师的牵引痕迹明显,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其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个知识性目标上。其五、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表格的填写。

  从教学上看,由于我的教学设计环节上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加上自己对于表格所要填写的信息表述不明确,导致学生拿着表格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在课堂上采取了分步共同完成的策略,但是也正因此,导致我在这个版块上的教学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思路。出现如此混乱思路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教学学生如何提取信息这个能力上的学习,没有细化步骤,让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学生在填写的同时又需要兼顾说明方法的认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这两大个教学重点,再加上时间较紧,使得学生在后面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落实上也就出现了不是很理想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重点难点: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过渡:一般在暴风雨中,人们都很害怕,就像牛顿的弟弟妹妹那样——可是牛顿却不见了,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地说——,那么,牛顿到底怎样了呢?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你怎么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被大风“刮跑”的?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过渡:就这样,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停下呢?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9

  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有一颗大树,树上住着喜鹊一家。

  有一天,狂风刮断了树枝,鸟巢从树上掉下来,三只柔弱的小喜鹊坠落到地上,其中两只当场就死了,只有一只幸存。这时,外出寻食的大喜鹊正好回来,围着小喜鹊拍打着翅膀,叫个不停。郭奶奶发现后,把那只存活的带回了家,大喜鹊这才飞走。

  郭奶奶和女儿对小喜鹊关怀备至。他们为小喜鹊买来了漂亮的鸟笼,每天用小米、鸡蛋喂它。那只大喜鹊经常停在郭奶奶家门前的大树上,唧唧喳喳地叫。小喜鹊一天天地长大了。当小喜鹊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她们把它放飞了。

  后来,大喜鹊在原来的那棵大树上又造了一个新家。被放飞的小喜鹊找到了大喜鹊,树梢上不断传来它们欢快的叫声。

  白天,小喜鹊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会立即飞到她们面前,欢快地跳跃不止,像一个撒娇的孩子。郭奶奶的女儿上班,有时候小喜鹊会跟随着她;郭奶奶的女儿下班回到家,有时小喜鹊会在门口叫喳喳地迎接她。更有意思的是,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

  小喜鹊就这样有了两个家。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2、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

  (沉默就是不说话)

  3、齐读课题,质疑:

  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⑴ 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⑵ 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⑶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⑷ 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 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检查自学情况,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情绪: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阻止:使停止行动。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期待:期望、等待。

  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

  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继而:接着。

  稚拙:幼稚笨拙。

  3、读课文,理清条理:

  ⑴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节课上,老师询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⑵ 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

  (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以下结论。)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16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段:(17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8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4、学习内容,理解重难点:

  ⑴ 请学生把课文中孩子们在叙说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时的表现,用笔画下来,再读读,体会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

  (也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从“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盼右顾”,“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索性站起来”,“快乐地交谈”等体现了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的幸福。

  ⑵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⑶ 老师后来提了什么问题,使这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沉默无声?完成下面练习,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他们想:

  ⑷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足足一分钟”,表明“沉默”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十分热闹”变得“沉默不语”,“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毫不掩饰,坦诚地流露在他们的神色之中。)

  ⑸ “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这句话是“我”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

  ⑹ 老师提示了大家回报父母爱的方法,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到底哪儿不一样?

  (前面是说父母如何爱自己的而热闹,后面是为回报父母的爱想办法而热闹。)

  ⑺ 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热闹。

  ⑻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堂课成功了,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我”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正是孩子们在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自己的结果,这也正是为师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1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训练表达能力,交流资料,了解人文地貌知识。

  2、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写真人真事。

  3、“我的发现”中让学生认识四字词语有不同的形式,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4、“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是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读读背背”是让学生积累写友谊的名句。

  5、“趣味语文”是引导学生说带“言”的词语。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和3。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世界,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交际

  1、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2、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些资料?

  3、指导分组交流。

  三、交际

  1、我先来介绍我想让大家了解的一张图片。

  (教师介绍)

  2、谁来帮我评一评?

  3、哪一小组先来汇报?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说一说你听完后的收获并进行评议.

  四、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同时,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2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3

  学习目标

  1.认识“坑、考、秦、域、遗、震”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悄、闪、坑、卧、推、旅、考、秦、纪、遗、究、震”。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教学过程: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仲揆(kui)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坑、考、秦、域、遗、震著、藏、悄、闪、坑、卧、推、旅、考、秦、纪、遗、究、震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3.各自抄写。

  词语解释: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qiao)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4.突兀:高耸。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火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才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

  李四光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暑假、受益无穷、将来、假若”等词语。

  能力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知、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的开始,我向学生播放刘翔在赛场上奔跑的画面,同时在画面上配上时钟,因为学生对刘翔很熟悉,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同时,时钟也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和时间赛跑的意思。

  二、质疑定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导入新课以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赛跑的结果怎么样?

  三、探究体验

  1、合作探究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2、朗读体验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的兴奋和喜悦。)

  四、迁移拓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会引导学生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背一背,并积累下来。,学会积累并为自己所用。同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时间的名句。如:鲁迅说的“时间就是生命”。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反思升华

  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有关时间的名言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么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六、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

  (三)、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

  的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既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又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文中“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日落日出、鸟飞鸟还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本文采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法,观点鲜明,故事具体,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时间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学习本课时,以“谜”入手,通过猜谜、找谜、解谜、揭谜底的过程,来理解课文,让学生结合实际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和时间赛跑》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设计新颖。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游戏,我在准备《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第五自然段中说:“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句话中的迷字,给了我启发,如能按猜谜语的形式来设计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他们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于是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个迷就是第四自然段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有了谜就有了解谜过程,第八自然段和时间赛跑就是解谜过程,第十自然段“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就是作者解出来的谜底。因此我就按这种思路设计教学,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整篇课文也以猜谜的方式展开:找迷——解迷——揭谜底。首先让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迷,理解迷的含义。接着从发现身边事物永远不会回来,引出解谜的过程,也就是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作者和时间赛跑的收获有个感性认识,对作者进行简介。最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谜底。围绕谜底,让学生谈认识、感受,通过整个解谜过程,使学生认识虽然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

  二、从生活体验理解教材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

  三、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

  四、朗读中品味情感。

  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可采用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等。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读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是我不足之处:

  1、关注学生做得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显单调。学会赞美学生,可是一门艺术。这也是以后要努力的一点。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训练。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地“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语文课上,孩子们有收获,而我的教学生活也一样。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她们可以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钻石》教案03-23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9-09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9-28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案03-31

小学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28

小学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21

蟋蟀的住宅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03-0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2-24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教案04-18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