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课文《鹿柴》精选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课文《鹿柴》精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煽情语: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3、把这首诗抄写成书写作品,选出你最满意的一幅,贴到班级展示栏里。
五、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 深林
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主旨是以“读”为核心,以“悟”为主线,以“美”为衬托。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听、说、读、画中进行感悟、积累,在品、读、悟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通过观察、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悟出诗的意境。】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通过动脑联想更容易体会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鹿柴的美。】
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
【学生通过观看夕阳美景,联系自己的想象,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美。】
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学生练读。
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
【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想象。】
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
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
【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有利于感受古诗文语言的优美,而想象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使学生完全入情入境,进而更深刻地体验诗的意境】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 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
【诗是有字的画,动笔勾画是对诗的意境的一种真情流露,吟诵和题写是学生心灵的歌唱、情感的倾诉与升华。】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能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古诗。
2.我能通过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
3.我能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背诵《鹿柴》这首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读古诗,互相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3.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4.小组合作,不明白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意思。
5.小组内书写生字。
6.师讲解“反衬”的手法。
三、达标测评
1.朗读古诗。
2.指名汇报对诗句的理解。
3.说一说本课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小故事讲一讲。
5.听写生字:鹿 返 复 照 柴 回习相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人语 返景→深林→青苔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鹿柴》
教养方面: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2、会写4个字。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自然的情感。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鹿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首古诗,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个别词语古今的不同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鹿柴》这首诗的相关教学资料,下载了很多教案作参考,对诗中的“柴”与“景”进行了正音,并知道了王维的诗竟是这样的富有深意。是一首情、景、画高度融合的佳作。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诗句,才能看到诗作后面那幅别致的画面,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深层次领会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
本课是一篇诗作,短短二十字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幽暗静谧的山林。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唯有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齐读,师生合作读,赛读、默读等,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认知过程。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相信学生一定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准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先自己品味,再进行诗文意境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山林之美与幽静,更深层的去领会与体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每个人都会吟诵很多,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几首呢?谁再能展示几首关于王维的诗呢?
2、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鹿柴》,教师板书课题。指出“寨”在本课中读“zhài” 与“寨”相通,鹿柴是一个地名,并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板书全诗。
3、指名朗读。
4、学习生字“但、返、景、复”
(三)、指导朗读,理解每名诗的意思。
1、指导朗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齐读古诗的第一、二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但——只 闻——听
如孟浩然《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就是听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山里见不到人的踪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
3、齐读古诗三、四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景:夕阳返照的光。景,通“影”。
(3)理解诗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青的苔径上。
4、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教师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却看不见人,只有夕阳的阳光透射过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径上。
(3)从这首诗中你能了解到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1、自我轻声吟诵,体味诗的意境。
2、借助影像视频进一步的去体会。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再配一幅画。
(六)、拓展
本诗出自王维晚年所著的《辋川集》,《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欣赏一下其余的19首,进一步领略王维诗作的优美与特点。
附教学板书:
鹿 柴
【唐】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
但 闻 人 语 响 。
返 景 入 深 林 ,
复 照 青 苔 上 。
六、教学反思
《鹿柴》这首诗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诗篇佳作。通过诗人对幽静山林的描绘,再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十分亲近,融为一体的感觉。学习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的一些味道。但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返、景复、照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鱼君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芙蓉、刘长卿
日暮、贫、穷犬吠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流利诵读古诗。
2、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鹿柴
3、指名读题,请注意,“柴”在这里念zhài
4、齐读。
二、诵读古诗
1、想听老师读读吗?
2、学习听时要注意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3、指名学生读读。
4、同桌互读互听。
5、指名比赛朗读。
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借助注释理解
1、自己读,自己想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不正确的,要同学帮助。
3、同桌互相说说意思。
4、师渲染意境,生再读古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四、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3、同桌互相背。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9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2、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鹿柴,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齐读课题。
在这里“柴”读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3、你们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
师补充介绍:王维。(课件出示3)
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课件出示5)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课件出示6)
1、指名读,并作指导。
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空山上见不到人的踪影)
练读:空山/不见/人
3、“但”的意思?(只)“闻”的意思?(听)
4、试着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板书:静)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练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阳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样的?(树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
还在诗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复”的意思?(又)
4、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5、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看着这样美丽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师指导朗读)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1、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这首诗中他都画了什么呢?你从诗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
五、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3、同桌互背古诗。
六、熟记笔顺,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诗中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一读,组个词。
返( )景( )照( )鹿( )
2、解释加点词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但:______。闻:__。返景:__。
3、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参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顾小鹿
2、但:只。
闻:听。
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3、(动作能够表达诗意即可,要求背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情)
板书设计:
鹿柴
静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年级课文《鹿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06-06
课文《麋鹿》教学设计02-04
《缩写课文》教学设计02-18
课文《匆匆》教学设计04-23
课文《青鸟》教学设计范文01-23
《山寨》课文教学设计05-12
课文《苏武传》教学设计09-19
松鼠课文优秀教学设计09-14
《船长》课文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