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1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的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观潮》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平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3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5
一、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 研读。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3、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
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连接着天
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
2、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逝——去,往
3、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
4、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研读赏析:
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布置作业:
1、生字、解词各2遍
2、翻译文章1遍
3、课后1、2
4、周记:课后三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同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同学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依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沛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同学,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同学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同学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溢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同学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溢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同学兴趣勃勃地,迫不和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同学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考虑。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同学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同学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同学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同学把自身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同学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同学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安排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依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9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平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西去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平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板书:
21、观潮
天 下 奇 观
自评及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苏轼的观钱塘江大潮有感的诗句,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高潮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老师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观潮》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观潮》语文精品教案设计(精选15篇)11-07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02-19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04-28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2-25
《观潮》优秀教案11-30
课文《观潮》教案11-25
关于《观潮》教案11-30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02-23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通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