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5 17:40:30 振濠 七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单元以及其他的科普读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在阅读中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方法。

  4、关注和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5、进行采访、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习写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安排:

  1、单元整体感知。

  (1课时)

  让学生朗读的第五单元,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共同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大组讨论。

  2、关注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科技制作。(1课时)

  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以及身边的科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或所了解的.科学家的事迹,畅谈自己曾经做过或有过的科学想法,预想自己以后的打算。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文。(7课时)

  (1)《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反复诵读,了解伽利略前半生的一些重要事迹,感受到他不信权威,不断探求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甘心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方法。并学习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训练,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可贵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弄清创新思维的必备的要素,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3)《叫三声夸克》1课时:引导学生多层次阅读,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扬长避短,逐步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

  (4)《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质疑等方式,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辉煌的科学、艺术等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4、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反复的诵读,领悟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想,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日记。

  5、写作:简单的说明小制作:2课时。先动手做一件小制作或准备别人的一件小制作。并了解它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过程、制作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仔细观察该小制作,形象的想象它的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尽量的运用比喻较详细的写出该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6、作文修改:1课时。轻声朗读,培养语感,修改自己的文章。

  7、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在本单元的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或小实验,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写下来。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活动。在课上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小组的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评价得失,展示优秀成果。最后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的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3.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2.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毛主席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营造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文章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朗润(rùn) 宛转(wǎn) 黄晕(yùn)

  披蓑(suō) 斗笠(lì) 应和(hè)

  嘹亮(liáo)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摇曳(yè) 抚摸(fǔ) 鸟巢(cháo)

  卖弄(nòng) 酝酿(yùn niàng)

  4.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黑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突出,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5.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交流讨论:

  1.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从这五幅图画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品析画面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析其中一幅图画。重点分析一个画面,以“我喜欢____图,因为它美在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

  明确示例:

  1.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细致。如:“偷偷”,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美在写法多样。如:文中除了对春草的正面描写还有对春草的侧面描写,就是写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人们的行为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美在描写角度层次清晰。如:文中对春草的描写由点、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面、远(“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我喜欢春花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层次清晰。如:写春花图,由树上——树间——树下。(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美在写景的描写手法多样。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之景,由花儿甜香引起的遐想。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下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3.我喜欢春风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嗅觉,“还有各种花的香……”写出了春花特有的芳香;听觉,“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4.我喜欢春雨图,因为它美在写景语言的优美、生动、准确。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美在写景手法的多样。如:动静结合,由静(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到动(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农民)再到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美在写景层次的清晰。如:从物到人、由近及远。]

  5.我喜欢迎春图,因为它美在用词准确、生动。如:“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人们迎春的活力。

  (三)深层探究

  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课外拓展

  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无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力的灵气,以至于也撩起了我们的喜爱之情。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示例:春天像一个指挥家,他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地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春天像一位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各地。春天像一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分色彩。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4

  【学习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⑴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⑵ “山”、“海”的象征意义。

  2、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一、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二、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⑴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

  ⑵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⑴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⑶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⑷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

  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

  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难点:

  “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幻灯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

  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

  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困难挫折

  海:理想目标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2、简介作者鲁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2、解决课文的生字词。

  3、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4、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自己本人吗?

  三、理清文章层次:

  1、思考:本篇课题为《社戏》——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但是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明确:

  “看社戏”——中心情节〔详写〕

  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头

  六一公公送豆——结尾

  2、既然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那么,围绕这一中心又写了几件事?

  明确: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X,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对批注进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

  3.感受科学研究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默读文章,运用互评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形成表达完整的语段,并能够独立按要求做批注。

  一、导入

  进入初中后,我们的阅读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看到大家越来越多地沉浸在书香之中,老师非常欣慰。周末期间,很多同学都阅读了《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读书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白板操作)生简要介绍:

  1.作者劳伦兹;2.《所罗门王的指环》;3.精彩片段朗读和赏析。

  这个片段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这本书里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们的课文亦取自此书的精华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动物笑谈》吧!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二、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思考:要学好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6分钟,生阅读勾画课文)

  2.生根据阅读及理解的情况,自主提出需要学习的问题。

  (经过开学以来的学习,以学生自学能力,大致提出的问题类型应该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几个板块。)

  3.生提出问题,师当堂板书:

  生1:本文的题目----动物笑谈如何理解

  (由于该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问并明确《动物笑谈》的题目含义——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及题目的作用。)

  生2:劳伦兹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生3:文章写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5: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们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明确:先解决生3的问题“写了哪些趣事”——应先分析“写了什么”,再考虑其他。

  三、问题化学习:概括事件

  1.迅速阅读文章,概括“有趣的场景”。

  要求:(1)语言准确简洁;(2)突出“有趣”。(生速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2.生分别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四个有趣的场景。师适时点拨引导,生相互补充。

  明确:学母水鸭叫声,屈膝爬行;

  为唤回可可,在公众场合模仿鹦鹉难听的鸣叫声;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可可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3.思考:作者对于这四个场景,用的篇幅笔墨是一致的吗明确:有详有略,作者根据行文的重点和主旨决定详略。

  四、问题化学习:品味细节

  1.接下来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

  明确:应该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进一步应解决“怎么写的”。

  2.作者是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这些有趣场景的明确:细节描写

  3.自主学习:再读课文,寻找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品味赏析。

  4.小组讨论交流及展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赏析,分享交流成果。

  (约三对学生上来合作读、赏喜欢的细节,并操作白板进行批注。)

  五、问题化学习:语言风格

  1.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有趣的场景,作者自身的语言素养也是功不可没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劳伦兹的语言风格。微课:劳伦兹的语言风格

  明确并板书:清晰干净、生动传神、富有幽默感。

  2.针对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你还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进一步证明吗

  六、问题化学习: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1.不管多么尴尬的场面,作者都能一笑置之。什么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幽默的语言

  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劳伦兹是个怎样的科学家从哪看出生思考并明确:热爱动物、献身科学

  2.思考: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才会越热爱和敬畏自然。

  在这一点上,劳伦兹的体会是最深刻的。3.生齐读劳伦兹的话:

  “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的真相所感动。”

  ——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学会了概括内容、品味细节,并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境界,还收获了思想启迪。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以这种问题化探究的形式来走进每一篇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八、课后作业

  1.课后练笔:写一个与动物相处的场景(模仿劳伦兹的语言风格)或写写本课的读后感。

  2.拓展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诵本文,学生能够感知全文内容;在语法上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诵读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清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2、文章所描述的关于春的五个画面。

  教学难点

  文章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3分钟)

  请学生背诵上一节课学习的《再别康桥》。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共同感受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柔情,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散文。咱们知道,一年有四季夏有夏的热烈,冬有冬的冷艳,秋则有秋的悲凉,而春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争相回答,有可能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等等,但无论回答什么都无所谓,引导学生学习今天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春》。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著名文人朱自清对于春的感悟。(板书题目和作者)

  三、作者朱自清简介

  (展示课件)(3分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原籍浙江绍兴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荷塘月色》《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四、整体感知全文(32分钟)

  (一)朗读全文,熟悉全文内容

  1、听录音示范朗读,解决生字词。(播放视频、音频资料)

  2、学生分组朗读。

  (二)设置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鼓励学生探究、讨论、合作,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

  1、问题一:请问大家阅读完课文后,文章可以分成几大部分?

  在老师的鼓励下,各组代表踊跃回答该问题。

  生:该文可分三大部分,即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段为第二部分;第八段到最后是第三部分。

  2、问题二:请问同学们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分的,盼春、绘春、赞春。

  3、问题三:请说一下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4、问题四: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勾勒了哪几幅春的画面?请描述出来。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5、问题四:在文章当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比喻、反复、拟人

  (教师重点讲解比喻的类型及作用)

  五、教师小结(2分钟)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的相关知识,从总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勾勒的五幅春的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了作者对于春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请你说出五幅春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找出文章当中的比喻和拟人的句子,说说好处?

  七、板书设计(展示课件)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5篇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5篇)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汇编15篇)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集锦15篇)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集合15篇04-17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19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15篇04-25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3-28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