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6 11:59:46 七年级 我要投稿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整体把握。

  4、通过观看我国航天科技的影像资料以及创写人物颁奖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加上神舟六号或神舟七号升空的影像片段。

  3、教学中,针对文章六个部分内容的不同,采用速读、跳读、精读、朗读等手段,进行教学,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扼要介绍作者与邓稼先的关系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2、教师提问: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明确: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贡献,第二崇高的人格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的?

  2、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者概括叙述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近代屈辱史。这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将人物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2)对比。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写了两件事:①、说服两派不对打对吵,突出表现邓稼先没有私心。

  ②、“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得气概。

  四、总结拓展

  1、课文小结(见板书设计)

  2、笑遨文海: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两弹元勋”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文,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机动设计)

  教师示范: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五、结束教学

  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背景音乐:《超越梦想》)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2

  【学习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5、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6、激发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2、激发和训练想象力。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女娲造人》选自xxx,作者是。传说中的女娲是神。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学法指导】

  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基础上丰富和扩充哪些内容。同时,结合课文的描写认识女娲这个形象。

  另外,神话终究是神话,不等于科学事实,因此,在学习中,也应注意神话与事实间的差距,进一步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

  掘起()掺和()踪迹()。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

  3.下列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4.选词填空。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_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__人。她日夜不停地___呀___,_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__满泥巴在地上___来___去,泥巴点子___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发明制造捏造蘸涂揉扔甩掉溅落)。

  5、请用下列短语仿写句子。

  (1)神通广大--。

  (2)眉开眼笑--。

  (3)疲倦不堪--。

  6、你能选择下列词语中至少三个连词成句吗?

  神通广大兴高采烈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毕竟。

  学习任务二:。

  你知道人是从哪来的吗?请搜集有关人诞生的说法。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4)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达标测评】。

  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

  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

  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二.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契(qì )约揽(lǎn) 大抵(d ǐ )悲天悯( mǐn)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完后告诉老师: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第二课时

  四、师生探究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讨论第二部分:

  1、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

  尽了责任

  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说明了: 人生当勇于负责。

  2、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表面上看他们一辈子在感受苦痛,其实……)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

  寻找论据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负责任是人生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最大的痛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大的快乐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不能逃避

  五、实话实说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作为学生:

  作为子女:

  作为公民:

  六、拓展升华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拓展探究:

  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亲戚、师长、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爱心行动

  我们要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七、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大的快乐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不能逃避

  课后反思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学习散文诗的特征,品味文中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体会童年的美好,认识生活的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无邪的童年,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它那么美好,却又那么短暂。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童年,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风尘,在罗大佑的歌声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时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触课文之前,先来认识作者唐弢。(出示有关作者的材料)

  (2)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寻找童年

  (1)读过此文,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2)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来寻找童年吧!

  跳读课文2—4部分,四人小组结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滨(充满阳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满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静,欢快)

  4.感悟童年

  (1)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起来感悟童年吧!

  (女生齐读第二部分,男生齐读第三部分,全班合读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1)如此绚丽多彩,如梦如幻的童年,源于作者飘逸的文字,别致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让我们再次品味童年。

  (精读2—4部分,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2)组内交流

  (3)班上交流

  6.眷恋童年

  (1)面对如此美妙的童年,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自由发言)

  (2)由于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远走,一种时光不再的悔恨与懊恼弥漫在作者心头。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达我们心中的眷恋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唐弢用他那婉丽秀美的文字记录了他童年的华彩乐章,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拿起手中五彩的笔,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2)班内交流。

  8.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8

  活动目的:

  一、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二、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认识探究自然,欣 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欣赏美景: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色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 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 )季节或( )图画,因为它描 绘了( )季节( )的景色,突出了( )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 )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四季词汇库: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 可以掌声鼓励。)

  五、课堂练习: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课堂小结: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

  (1)通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

  二、教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一: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中有没有变化?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

  烦朋友的话宽恕(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

  第二段:写病蝉(抑2)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最终目的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

  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

  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

  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三、本课小结

  在《蝉》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让我们在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听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业

  同步练习册的第一题和第三大题。

  五、板书设计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 10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干涸,没有水了。

  5、liè水清。

  6、mèi睡梦。

  (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最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语文教案02-27

语文七年级教案01-17

语文七年级教案04-2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02-03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03-23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12-29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01-27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25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02-10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