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作业
默写全文。
附板书设计: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结构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在欣赏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六、体会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1、提问学生之所得
2、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3、模仿本文语言特色描写你身边的一处景致
板书设计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愉悦自得 热爱大自然 归隐之乐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反思】
我觉着发现美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将美的体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注意到了反复诵读,然而课堂处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师生都没能彻底放开,使课堂氛围显得紧张而压抑。尽管教学目标大多都已经达到,但总觉着不得劲。细想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识,而是以重知识清学生的模式进行的,课堂应对乏力,师生之间默契不足。今后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预设问题并设法引导。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5-04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5-04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05-0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设计05-0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人教版05-04
人教版课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5-0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5-0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5-04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