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
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
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3、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4、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5、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6、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 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 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 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 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难点:诗歌的音乐美
教法学法指导:诵读法 联想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悄(qiǎo )然 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参考:(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第1、2节 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节是诗歌的主体 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 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 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 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 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出化石,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动物、哺乳动物等。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是一个葱茏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识。写一篇介绍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二、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4、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5、[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6、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7、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汇总9篇03-0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汇总九篇03-0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6篇03-0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8篇03-0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九篇03-0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5篇03-0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9篇02-2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