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2-08-16 11:06:45 七年级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

  这篇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难点: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诵读活动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正音释义

  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

  (四)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课外小结

  1、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2、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交流活动

  1、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2、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时间顺序

  读好书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听文入境

  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3、读文生情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一定读出了很多)请大家回答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B:散步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帮老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

  ※生读

  ※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

  ※生回答并进一步谈感受

  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情节安排上、结构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

  E:文中有很多句子很美,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使文句有音韵感,文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句式,使文章增添亮点。

  还有吗?找找看。

  找读

  一起朗读这些句子,一人与大家对读

  4、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E:“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结: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5、品文入理(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一家人每个人都做得好,权利一样的大。问题的提出是在进一步引导我们不断地品析人物形象,而不在于非得每个人的观点一样。

  A:讨论,师巡视

  B:交流

  C:小结(这种互相听从,构成了一条亲情链,始终链在了一起,确实一个家庭不存在着权力的大小,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其实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们的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5、我手写我心(习作)(是谁在日落昏黄中倚在窗口焦急的等我们归来,是谁……)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自学指导(二)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看他们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2.教师:CAI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简介作者(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3.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②讲解生字词。(出示课件)

  ③学生齐读诗歌。

  ④教师质疑并示范朗读。

  ⑤学生自由回答。

  4.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①教师质疑,小组讨论,揣摩诗歌朗读技巧,全班交流。

  ②指名示范朗读。

  ③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④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

  ⑤学生自由朗读

  ⑥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组朗读全文。

  5.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①出示课件,教师质疑。

  ②师生共同探究,释解疑难。

  ③师生合作,齐读诗歌。

  6.拓展延伸

  ①出示课件,教师质疑。

  ②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齐读诗歌。

  7.总结

  8.板书(出示课件)

  9.作业(出示课件)

  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5

  课前预习:

  1、了解本文的作家、作品知识,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1题、掌握“预习积累”第2(1)题以及“学习测评”第1题。(完成指在助学上做完,而掌握指熟记于心,先不要在助学上写答案而是留作上课当堂检测)

  2、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至少3遍以上,完成助学“感知探究”第1题,即用简明的语言复述故事。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争取完成课后题第3题。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预习作业要求是围绕“一读、二标、三查、四问”这一条主线设计的。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二标:是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好词佳句。三查:包括查字典解释词语和认识新字,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以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四问: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相关课程标准: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题目中获知课文的内容。

  2、线索是文章的要素,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3、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多一些热情与幻想。

  评价任务:

  1、以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感知主要内容,落实学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层层深入探究文本,从而获得探究的经验,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在秘密与幸福中包含了哪些事、哪些人和哪些情呢

  教学过程:

  1. 情景构建 拨动心弦

  上课预备期间播放《小乐比》第一集里的8分钟- 11分钟的视频。同学们:童话,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童话,犹如一位知心的朋友,伴随着我们一起欢乐与痛苦,就像刚刚我们视频里看到的小乐比将自己心爱的旧衣服都送给了寒冷的雪人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中,小主人公李小屹也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收到了一封“雪人”给她的贺卡,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导入,实现教才与生活的勾连;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 有效检测

  借助助学 “预习积累”第2(1)题以及“学习测评”第1题让生当堂检测,同时找三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做完后,同位互相检查,老师强调易错知识点,然后生齐读一遍,谨记音、形、义三步走。

  设计意图: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定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本学期本着践行生本理念,探寻高效课堂,我们语文组紧紧围绕“以生定教”的原则,研究构建“以预习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幸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携手助学,誓为预习赢!

  2、批文入情 初品秘密

  文章优美而温情,是一篇小小说,篇幅短小,所以学生配乐齐读,边读边勾画关键词语,读完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对学法指导提示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对学法指导,引导思维,出示公式法:

  主问题: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辅问题: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怎样?

  (多媒体播放配乐,配以画面;学生概括,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美文美读的方式吸引学生亲近文本,同时以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感知主要内容,落实学法。

  3. 交流提高 解读秘密

  几张小小的贺卡让作者和李小屹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永久的、美好的回忆。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与众不同的感受呢?(浏览全文,勾画原文回答)

  在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末句“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齐读,引导学生抓住最有分量的关键词“秘密”“幸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钥匙)

  作者对雪地里发现的贺卡感受到的不是可笑、幼稚,而是“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呢?在秘密与幸福中包含了哪些事、哪些人和哪些情呢?

  【明确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交流,在回答过程中,可选读文中相关语句,老师根据情况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意在体现学习的梯度,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层层深入探究文本,从而获得探究的经验,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秘密”中的“人”

  结合文章内容,可探究得出:“人”包括了可以说一手缔造这个秘密的“我”和收到了雪人贺卡的李小屹。

  请同学们再次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具体的情节或语句说说李小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是怎样的人?(即助学感知探究第2题)

  难点预设: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可初步分析出人物性格:李小屹单纯天真,活泼,充满幻想;“我”童心未泯,充满爱心

  难点突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主题和相信童话入手,层层剖析、领悟内涵,小屹有着美好、天真无邪的童心,“我”被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感动,从而懂得珍重、关爱、呵护孩子美好纯真心灵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较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为后面的深层探究奠定基础。

  2、“秘密”中的“事”

  第一步:在这个充满温情的贺卡故事中,你读到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呢?

  探究明确:“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的心情”,我在回与不回贺卡的矛盾心态;“李小屹痴痴的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棒雪拍在它身上”……

  第二步:品味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

  A、自主品读:捕捉、勾画打动你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旁批你的理解,并记下你可能产生的疑问。

  多媒体出示:赏析人物心理角度及示例——

  词语、句式、修辞

  品读示例:“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句式“不忍心 …更不忍心…”的句式暗含比较,写出我难以抉择的心理,强调的是后面的“我更不忍心”,“我”想让她保留童年的这个梦,可见我对童心的呵护之情!

  B、交流质疑: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品读收获,同时像组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不能解决,留待稍后全班讨论。

  C、集体品读:全班品味交流,师生点评相关语句,同时老师适时点评,进行方法指导。(在次环节中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5—7题)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文章,人物的心情变化很丰富。应该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真正体会童年、童趣、童心、童真;再者希望学生学会在写作中扣住心理描写,点亮人物心扉,写出佳作!

  3、“秘密”中的“情”

  本文并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语言,文章风格自然朴实,如出水芙蓉一般,毫不矫饰,但却淡而又味,读来清新可人,通过小小的三张贺卡,深深打动着读者。原来秘密当中包含着“我”精心呵护童心童趣的真情,包含着人们对最纯真关爱的热情呼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多角度发掘情感内涵。

  四、应用拓展 拥抱幸福

  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幸福;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幸福;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带有秘密的童年的李小屹“幸福”吗?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 从孩子的特点考虑。

  2. 从“我”对李小屹所做的事情考虑。

  回答预设:幸福。1、相信神话,把神话当真是儿童纯真心灵的反映。童年秘密是童趣中特别珍贵的一部分。童心童趣的可贵就在于无成人的烦恼,无世俗之虚伪。

  2、这份幸福,还源自“我”对这种心灵的呵护,对关爱的回应,对这种情感的珍重!作者赞美于它,祝福于它。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理清要点、知识系统化的好习惯。再次明确和巩固教学目标。

  五、反思升华 读写结合

  作者把情感蕴涵在文中,纯真和善良像乳汁一样始终流淌在字里行间,作者刻画人物多次运用心理描写,为我们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当次小文豪,推测第⑧自然段中李小屹在站雪人边上时的心理活动并描述出来,不超过40字。

  老师提示: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迁移,让生学以致用,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边写边悟,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要课课清

  独立完成《助学》本课内容,小组长组织默写最后四段。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我采用书信的形式,不仅简洁传神,而且让学生记住了书信的格式。

  可爱的雪人:感谢你让我懂得了

  “秘密”中的“人”

  “秘密”中的“事” 幸福童年

  “秘密”中的“情”

  祝愿:童心永在 关爱永存!

  李小屹

  教学反思:

  因为种种原因从昨天晚上才开始构思这节课时,我就想着虽然时间紧但一定要争取按时交上,没有想到还是耽误到现在。现在已经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了,心里感觉真是累并快乐着,忙并收获着!水平确实有限,还恳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设计本节课不怕大家笑话我把所以能找到的教辅资料、网上有关所有《雪地贺卡》的教案都看了一遍,可谓千人一面,大同小异,感觉没有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种解读方式,难道本课就只有这些解读模式吗?于是我反反复复研读孙绍振教授的“主编导读”,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不能把文中最有分量的关键词“秘密”与“幸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这两个关键词,不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课文的钥匙,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核心价值。

  所以我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的五环模式,着眼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批文入情、初品秘密”;“交流提高、解读秘密”;“秘密”中的“人”;“秘密”中的“事”;“秘密”中的“情”以及“应用拓展、拥抱幸福”等几大灵活可用的板块,有效统领了整篇文章的主问题。

  最后我想引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自勉“用生命去挖掘、敲打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开掘言语的多层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观点融会贯通,然后走向课堂,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语言品析,把握文章指向。

  3、对学生进行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重点:

  1、品析语言,把握主旨。

  2、教育学生孝敬老人。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

  由简洁明快,迅速拉近师生距离的导语导入。

  二、 检查预习夯基础

  学生一条龙认字写词,解释词语,教师针对具体情况纠错并帮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

  1、 注意字音字形。

  nèn( )芽 霎( )时 拆散( )

  水波línlín ( )( ) 分qí( ) 咕( )咕

  2、 理解词语含义。

  分歧 拆散 各得其所 委屈

  明确: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评价,诱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 初读课文理思路

  征求学生意愿,师生合作读课文。他生听读课文,关注六要素,自由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初读课文,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四、 个性品读悟真情

  师语:对大家的感受老师先不与评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品析文本,看看谁的领悟距离作者的本意最近?

  着眼于红色字体部分,师生共品下列语句:

  1、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① 你从这个“本”字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 母亲身体虚弱,走不动。但是我却说,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多走走啊”,“我”是怎么想的?

  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儿子。

  品读贴士一:读文时一定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多层含义”。

  2、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作者为什么写春天,他仅仅是在写春天吗?

  总结:第一句,表面写春天实则写母亲,写母亲受苦太多,太多。

  第二句,表面写那些老人坚持苦撑没能阻止生命的结束,实写母亲,写母亲挺得艰难,写生命延续地来之不易。

  第三句,“总算”是漫长等待以后的姗姗来迟,让“我”紧张的心稍稍落地,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熬”是苦苦支撑后的曙光乍现,有母亲终于脱离病魔的开心,但更主要的是对母亲饱受病痛的疼惜。

  品读贴士二:除了关注关键词语外,还要善于联想,关注重点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

  3、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看着这样的初春的景色,你感受到什么?作者感受到什么?

  预设:初春的景色充满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内心充满希望,十分愉悦。

  质疑:“大块小块”,“有的浓,有的淡”;既然是写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写随意而非肆意,为什么冬水而非春水,为什么写联想到“生命”而非“生命的活力”?

  总结:乍暖还寒,虽春犹冬;

  挺过熬过,虽喜仍忧。

  品读贴士三:关注细节,巧用“对比法”“替换法”辨析、揣摩文字背后的丰富含义。

  4、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设问:

  ①既然想“两全”,为什么又不愿意“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②前文说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如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向听话的母亲为什么改走小路?

  探究原因:“我”以母亲意愿为第一着眼点,不愿意分散家人,让母亲不快;母亲有涵养,体谅儿子,疼爱孙子,不愿儿子、孙子不开心。有分歧、无争执、更无矛盾。

  品读贴士四:关注文意中的矛盾点,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靠近作者的本意。

  ③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效果?

  皆因以敬老为前提来解决问题,才形成了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和谐效果!

  5、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启发学生关注矛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母亲和儿子“不算重、也轻”但我和妻子却感觉背起了“整个世界”?是否矛盾?

  ②既然这么轻,为什么“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里强调的是怎样一种态度?

  ③让我们这么认真小心谨慎的背负的重分量的东西,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指实体的母亲和儿子吗?

  明确整个世界的含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在家的世界里,一个都不能少。

  五、 合作探究明主旨

  学生品析过程自由谈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教师总结莫怀戚先生写作的本意,并联系莫怀戚创作初衷加以验证。

  同时,师总结:文章写的是过去,但是指向却是当下。进而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号召全体同学接过“孝”的接力棒,将这份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七、读写结合巧应用

  设问:散步这篇文章如果没有“大路小路的分歧”这个情节,效果怎样?(平淡乏味,主题不突出。)

  教师指出我们写作亲情作文不吸引人的原因,对学生提出写作要求,并布置作业。

  八、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一节课的相处,你们的善良、聪慧和可爱都在老师的心中扎根,也希望老师的微笑、身影、指引能在你心中留痕。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天上的街市》的整体基调;通过设计朗读脚本,体会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听说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请学生讲述牛郎织女故事。

  诗人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涉及了牛郎织女,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天上的街市》,了解郭沫若先生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刚才大家所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体会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主基调。

  自由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这首诗的主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关注作者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得到主基调──抒发对美好的追求、向往之情)

  2.再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抓住能反映本诗歌基调的语句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三)内容探究

  我们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不是郭沫若所写的那样,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们在朗读时,读到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时,有什么感觉?再请2位同学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在诗中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想象的内容在你的脑中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布置学习任务:

  1.请2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圈画出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

  2.小组内合作,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描述“看到”的画面;相互补充后,派代表与全班交流。

  3.班内同学倾听别人的发言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学生朗读,其他人圈画。学生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将关键词写在黑板的指定位置。展示后,学生先用一个词表达听后的感受,之后进行阐释。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相互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评议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关注学生有理有据的阐释。)

  诗中的珍奇物品与牛郎织女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美好的事物令作者心驰神往,这种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诗人借这样一些美好事物,表达出自己的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诗歌是高度精炼的语言,老师发现在这首诗当中反复提到了“定然”这个词。反复出现一个词未免显得有些啰唆,以第二节为例,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这个词是否可以删掉?

  删一删: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原版和删除“定然”的诗歌,其他同学体会两种表达有何不同。

  请同学将比较后的感受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并用简介的语言对自己的感受加以阐释。之后,再次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活动学习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批注。

  朗读脚本范例:

  重音用“?”标注,停顿用“/”,语调用“↗、↘”标记。

  2.小组内相互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推举小组代表,参加班内朗诵竞赛。

  2.请小组代表按照组内设计的朗读脚本来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六)布置作业

  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初一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04-26

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范文04-27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04-18

小学语文12册全册教学设计03-31

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03-31

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全册教案04-27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的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