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07:28:33 六年级 我要投稿

(热门)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乐趣的同时,从而感受劳动、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概括吗?(乐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把能够体现乐趣的句子画上记号。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问题: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展示。

  预设:

  (1)第一自然段

  理解 “不计较、只要……就……”等词句,体会作者爱花,养花给予他的快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自然段

  结合 “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等词语理解这与老舍先生的性格有关,体会作者爱花。

  (3)第三自然段

  围绕“天天照管、像好朋友似的关切”、“摸着门道”“多么有意思呀!”等词句体会作者对花的关爱之情,以及在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4)品读细节第四自然段

  A、交流中品析“如此循环”一词体会劳动带来的好处,感受老舍先生对劳动的热爱。

  B、围绕“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C、创设情境:老舍先生,雨这么大,你还是进屋歇会吧!老舍先生啊,你看你,不是有腿病吗?腰酸腿疼,还是算了吧?身体要紧啊!老舍先生,你汗都流出来了,再淋下去会生病的。

  小结:养花虽辛苦,但苦中也有乐,保护了花草,再苦再累也不觉得苦,反而还说“这多么有意思呀!”可见老舍先生爱花胜过自己。

  D、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D、说说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反问句)体会其意,练习仿说。

  (5)第五自然段

  围绕“秉烛夜游”等词展开想象,体会“老舍先生在劳动中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这养花的快乐,感悟他对生活的热爱。

  (6)第六自然段

  过渡:养花给老舍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伤心,老舍却说伤心也是一种乐趣。哪个小组接着交流?

  抓住”三百棵、全家几天没有笑容“等词句,感悟老舍先生爱之真,情之切,在喜忧之中品味人生百味,这也是养花的乐趣。

  五、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附:板书

  1、养花

  爱花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小青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一些习性。

  3.能辨析“睛、请、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学会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能辨析“睛、请、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学会基本方法。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肚皮雪白穿绿衣,叫声呱呱蹦蹦跳,捕捉害虫小能手。(青蛙)

  2.问:你对青蛙还有哪些了解呢?

  3.板书课题,指导认读,学写“青”。组词,造句。

  二、看图读文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带音节的生字。

  4.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相机认识病字头。

  5.检查:无音节的.词语。选择造句。

  6.辨析:睛、请、晴、清、情。相机讲授辨析的基本方法。

  7.指导写字:请、晴、清、情。

  三、再次读文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语。

  2.想一想,填一填。(课后题)

  二、读文感知

  1.接力朗读,及时正音。

  2.教师范读,问:你听懂了什么?

  3.交流自己的感受。

  4.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青蛙呢?

  5.再次朗读课文。

  6.指导写字:生、气。

  三、拓展训练1.还有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处?

  句式练习:我知道(),它能帮我们人类(),我们应该保护它。

  2.想一想,填一填。

  包——抱、饱、胞、跑、泡、炮、袍

  书(包)拥(抱)

  吃(饱)

  同(胞)(跑)步水(泡)放(炮)

  (袍)子

  主——住、注、柱、拄、蛀、往、驻

  (主)人

  (住)宅

  (注)意(柱)子(拄)着足

  四、布置作业

  给你喜欢的小动物写几句赞扬的话。

  板书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弄清写作要求,并选择适当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2、指导学生根据要求给习作画插图或配照片。

  3、准备参加班级的“我写我”作文朗诵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教学难点:

  ①能写出自己的特点。

  ②给习作配插图。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个性特点的照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习作4 第一、二教时 总第55、56教时

  一、导入谈话

  教师:今天,我要让大家放开胆子写一篇作文,胆子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的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习作指导

  三、讨论,弄清习作要求

  问:课本上对本次作文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求学生弄清:

  1、写自己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什么内容不限,要能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2、能为自己的习作配插图或选配照片,作文的题目由自己来定。

  3、准备在班级朗读自己的作文。

  四、教师板书习作范围:

  我写我

  五、讨论选材

  1、在小学阶段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扼要作一些板书。

  2、有印象的事情很多,应该写什么?(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3、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所写的内容能反映自己的什么特点——与众不同)

  六、学生作文,教师作个别辅导

  七、初读习作,指导修改

  让写好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要求其他的同学注意:看是否达到了习作的要求,即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做。

  在学生读自己作文时,可以说一说插图的构想或出示插图、照片。

  八、要求学生作文写好后,反复朗读,准备参加“我写我”作文朗诵会。

  九、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抄写在作文本上。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感受文字中体现的歌颂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2、模仿诗歌第二小节写几句诗,理解诗歌第三小节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仿写第二小节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第三小节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何其芳和他的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

  激趣谈话:生活是什么?现在就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说说你理解的生活是什么。

  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

  2、板书课题,初读诗歌,认识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

  颠簸:拼音:diān bǒ

  释义:1.上下震荡;不平稳,路面不平,上下抖动。多指物体运动的上下抖动。

  3、播放诗歌朗诵课件,体会诗歌节奏。

  二、学习诗歌第一、二小节

  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下面我们看看诗人何其芳对生活有怎样的认识。

  1,学习第一小节,指名读这一节,谈体会。

  (1)自由朗读诗。

  (2)指名学生读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了什么?

  体会:生活很广阔,它像海洋一样。?(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3)再读探究,突出重点。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宝藏。

  2学习第二小节: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1)诗人说,生活是多么广阔(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师生共议第二小节描写的生活情景。

  (2)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

  诗人眼中的生活确实丰富多彩,但是生活远不止作者在诗中列举的这些情景。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仿照诗歌的第二节也来写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吧!

  (3)朗读交流自己写的诗: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

  三,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

  (1)诗人在诗中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快乐和宝藏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只要用心生活,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不平凡。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现新的知识;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在生活中真诚待人,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2)朗读、学习诗歌第四小节

  请同学们将诗歌的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连在一起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有俩句是一样的,这样的写法叫做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四,朗读诗歌,小结诗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像诗人一样热爱生活,就一定会找到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

  《生活是多么广阔》是中国著名诗人何其芳先生的一篇诗歌。诗人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并没有畏难情绪,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诗人渴望自己充满活力的生活。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学习这首诗歌,可以激发同学们热爱生活的,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积极参与,能尊重、理解对方;不文明语言,注意语言规范。

  2.学会表达:用普通话交谈;交流时清楚明白、具体生动,

  3.学会倾听:听人讲话要认真耐心,理解体会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4.学会写毕业赠言,做到语言规范,情真意切。

  重难点:

  指导学生写出语言规范、情真意切的赠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转眼 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告别美丽的母校,告别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了,离开六(9)班这个充满温馨的家。这么多日子以 来,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笑过,也许也曾一起哭过、闹过,回顾成长的历程,我们之间结下了多少深情厚谊啊!有些事,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也许会让你重拾过去的美好记忆。

  2、课件播放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照片,教师相机解说。

  二、回忆往事

  1、过渡:看了这些照片,肯定有勾起了同学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那么有 哪些往事至今仍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呢,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重点说说与同学、老师情谊的事。

  2、学生说往事,教师相机做出评价

  三、学写赠言

  1、从同学们的述说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一张快乐的笑脸,每一滴成长的泪水,都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记中。这种友谊多么珍贵啊!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 要分开了,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祝福与鼓励的话想对老师和同 学说。老师提议,让我们以毕业赠言的方式来留住这份真情。(板书:毕业赠言)

  2、老师想把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则小小的赠言送给大 家。(课件出示)“忘不了你们运动场上龙腾虎跃的英姿,忘不了你们课堂上那灿烂的笑容,更忘不了荡漾在教室里的那一声声熟悉的”老师您好“--难忘的记忆太多太多,它们将永远珍藏在老师的心中。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章回体小说,是一部万看不倦的电视连续剧。”天涯此别恨无穷“,我祈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在苦难中不落志,幸福里不迷醉。即使境遇非常艰难,也能平静地笑对人生,不怕默默无闻,只怕碌碌无为。记住:生命与希望共存,拼搏与成功共在!”

  3、以教师的赠言为文本依托,总结归纳毕业赠言的写作方法。

  ⑴听了老师的赠言,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好吗?(激动、惋惜、恋恋不舍、感动、振奋)

  ⑵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一读这则赠言。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方法,受到了哪些启发,老师的赠言为什么会如此震撼人心?

  生①:老师的赠言中充满 了真情实感。

  师:说说理由。 (从忘不了……看出)

  生②:老师借用了一定的方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力量,有激励作用。(排比、比喻、引用古诗和名言)

  师:(当学生说到古诗和名言时,教师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赠别的古诗?(老师补充: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 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是啊,我们不仅可以借用古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来鼓励别人。(拓展励志的名言)(课件出示)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英国 莎士比亚)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E、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F、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赠言的内容非常丰富。老师的.赠言中既有回忆,又有勉励,还有祝愿。

  (3)临别时刻,你最想把祝福送给谁?我们在给老师、同学、母校说赠言,可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小结:我们的赠言可以是依依惜别、仰慕敬佩、美 好祝福、祝福鼓励、感谢建议等等。板书:内容 :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

  4、除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时的情谊,我们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赠言来表达祝福与鼓励,先让我们来看几则赠言:

  A、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B、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颗小树,我们曾是二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C、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D、送你一个168,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5、学生读赠言,发现其中的特点:

  1)最后一句的赠言适合送给谁(商人),没错,写赠言时要符合接受赠言的人的特点。

  2)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送给老师和同学的,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和对同学的依依不舍,所以写赠言时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四、学生写赠言

  小小的赠言卡,它包含着你的情和意,优美的赠言可以看出你的文采,能够让人聆听你 的心语;精心的设计,又能展示你的个性,可以让人感受你的真情。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美好的祝福,化作激昂的文字,依托那小小 的卡片,送给我们的老师,送给我们的同学…… 写的时候可以引用你收集到的名言、诗词,甚至可以修改。(在《友谊地久天长》音乐中学生写赠言)

  五、交流赠言,提出改进意见。

  六、互赠赠言

  同学们,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相聚,把我们的祝愿和真情送到同学(老师)手中,愿大家明天更美好。播放歌曲《明天更美好》,将写有自己美好祝福的贺卡赠送给同学(老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填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一、钢笔描红

  这次钢笔描红的一段话选自课文《秦兵马俑》。我们先来读一读,从“惟妙惟肖的模拟”、“生动地再现”、“形象地展示”中,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字里行间流溢着赞颂、自豪之情。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钢笔字的特点,细细揣摩一下运笔方法。同学们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二、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每组的词语,想想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原来,我们发现普通话中的轻声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呢!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想一想。

  三、辨析词义

  读一读每个句子,再进行尝试性填写。你填的合适吗?

  关于对于为了由于自从经过

  (1)(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一连看了好几遍。

  (2)(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4)(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邓亚萍常在双脚上绑上沙袋练习打球。

  (5)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经越来越少。

  (6)我(自从)参加了体育锻炼,身体强壮多了。

  (练一练)为了由于关于对于自从经过

  写好字()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学校过去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这学期,()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写字“大比拼”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写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学们近一学期的努力,大家写字的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用这些词造句呢!试试看。

  四、[标点符号]

  读一读书中的一段话,试着给它点上标点。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黄山。黄山上的怪石千姿百态,有趣极了。其中比较奇特的有“猴子观海”、“仙人踩高跷”、“梦笔生花”、“金鸡叫天门”……远远望去,真是惟妙惟肖。回来后,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黄山怪石》。每想到,这篇作文竟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我高兴极了!

  (练一练)

  最近我读了海洋的秘密学到不少知识对被人们称为蓝色宝库的海洋发生了浓厚兴趣要是有人问我你长大了当什么我就会自豪地告诉他我要当一名潜水员投身大海的怀抱里探索海洋的秘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12个成语。

  2、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3、口语交际:畅想未来

  4、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熟记12个成语

  它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1、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12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同学们很好的学习切入口。如: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见恨晚交浅言深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情同骨肉十指连心在学习时,我们先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12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从从整体上感知这12个成语都是表达朋友多、情谊深的,而且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接着,们再逐一了解成语大意。

  二、读读《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时候一部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从内容上看,它提倡尊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又用较长篇幅告诉了自三皇五帝到宋代的`史事,还讲了许多我国历史上发奋求学、终至成才的名人故事,内容广博,非常丰富。特别是它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试试看。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摘自《三字经》

  三、口语交际

  畅想未来

  (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

  假如没有想象,爱迪生就不会发明电灯,我们可能夜间还生活在黑暗里;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汽车、轮船、飞机……假如没有想象,又怎能会有宇航员一次次登上月球。……

  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家熟悉的孙悟空、阿童木、匹诺曹……有了想象,才有了我们爱看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小灵通漫游未来》……

  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展望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在无限的空间,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个神奇的人,一件件离奇的事,一个个奇幻的景,一件件奇妙的物……

  四、毛笔字

  本次毛笔临写的“司”、“氧”都是右上半包围结构的字。“司”的“—和口”要往左放,右上、右中、右下要多留白,以求整个字的重心平稳。“氧”字着重练好横折斜钩这一笔: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上作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背弯后回峰向上轻快挑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会读书吗?平时你是怎样读书的?大家来交流一下。

  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很有道理,其实古人有许多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读书千启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板题:熟读精思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

  2、出示简要提示

  《熟读精思》是宋代的朱熹写的简介朱熹

  3、释题:

  通过读课题,你认为朱熹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是什么?(熟读精思)

  熟读的意思是什么?

  精思的意思是什么?

  4、那怎样才能做到熟读精思呢?课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请看认知与探究。

  知识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熟读”)

  探究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精思”)

  5、学生自学

  6、检查验收

  看同学们深得朱子的真传,读的很热烈,那是不是达到熟的程度了,我来考考同学们。

  ①请读准这些字音

  ②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谁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③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课文读得熟。

  二、合作互动

  第一道难关已被我们攻破,熟读已经完成,下一个山头是精思,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下面请组长带领自己的团队,齐心协力攻克探究性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精思精思,不仅要思而且还要精,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看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到底哪个小组思得精思得深,我们拭目以待,以这五个句子为试金石,看哪个小组抢答的次数多,说得准。

  3、小组汇报①

  4、小组汇报问题②

  学生汇报师板书:

  准备:整顿几案正身体

  熟读精思熟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精思:心到、眼到、口到

  三、导学归纳:

  生归纳: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哪?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做好准备,熟读精思,如果我们把这种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融会贯通,熟读成诵

  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方法讲的头头是道,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老师想眼见为实,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咱们设立了一个读书

  擂台赛,同学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延伸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1课  第一教时  总第3教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或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生字,读准音,识记形。

  ②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③指名分节朗读,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4、从全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讨论小结)。

  5、朗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理解诗歌中的部分词语。

  2、思考:

  ⑴这一部分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⑵“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学生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讨论: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3、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1课  第二教时  总第4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2节。

  ⑴朗读并理解诗中部分词语。

  ⑵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⑷除了诗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风景?说一说。

  ⑸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⑹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像,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

  4、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的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体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会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2、知识目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有感情地读出陶罐与铁罐的对话。

  3、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法,看图配话

  教学重点: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的朗读学习,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灌的谦虚而不示弱。

  教学难点:在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与神态、动作中感悟两者的不同,在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时联系实际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班中的小优遇到上烦心事,她的语文成绩挺好的,数学成绩不怎么好,每次她的同桌都嘲笑她太笨了。她心理很伤心,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

  1、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预设学生们会劝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教师以肯定为主。)

  2、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长处与短处,我们既要看清自己的长处也要看清自己的短处。

  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己读童话故事,想想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

  出示自觉要求;1、认真读一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说说你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提示:可以是读懂了词语,了解某个人物,或者知道了某个道理。)教师注意学法的小结。

  从词语中理解了,从前后联系中了解,从人物语言或动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读对话,了解人物

  1、填空:我喜欢什么?理由是。

  预设1:喜欢陶罐。(谦虚,朴实,有价值)

  预设2:喜欢铁罐。(或许没有人喜欢)

  先说喜欢陶罐的原因:

  (提示:你可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或者词语)

  2、先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3、出示陶罐的句子: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谦虚)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能同时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友好)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善良)

  (2)先请学生把这些读一读,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陶罐?

  (3)你是怎么把这个陶罐展示给大家的.?

  (4)“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为例

  自己读一读陶是怎么说的?

  你们听出了陶罐的语气吗?你们看到了陶罐的神态吗?(谦虚)

  聪明的小朋友早就发现了这个句子里的谦虚两字早就告诉我们怎么样读好这句话了。在其他的这几个句子里也藏着这样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并以此读好这个句子嘛?

  (5)在句子中读好:谦虚,懦弱,恼怒,争辩,羞耻。

  师:我们可真会学习,在句子中有些词语表示动作,有些词语表示语气,有些词语表示动作,我们能抓住一些重点读好句子,使我们的朗读更动听。

  4、分角色朗读陶罐与铁罐。

  5、读一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提示:快速读课文)一想陶罐与铁罐分别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优点缺点

  陶罐朴实,美观,谦虚,善良易破

  铁罐牢固,耐用,便宜骄傲

  师小结:原来陶罐与铁罐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呀。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我们在课文非常遗憾地看到,铁罐最后不见了,出示最后一段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地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铁罐去了哪儿?它在消失之前,你猜,它想对陶罐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想象说话,陶罐,我想说:

  2、学了这个故事,你能对于刚才前面故事中的小优的同桌说些什么?

  3、出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不前,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最后用柯岩老师的话鼓励我们自己,告诫我们自己:学生齐读。

  五、作业;

  把表现陶罐与铁罐的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抄下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这篇课文讲的是鲁班年轻的时候,到终南山拜师学艺,经过三年苦学,终于学好了手艺,成为木工祖师的故事。课文表现了鲁班尊师敬人、为民造福、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鲁班“学手艺”的重点阅读,密切联系学生“学文化”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寓思想教育于各个环节之中。

  (一)在揭题中“导”激学生以“思”

  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审题,感知整体。

  师问:你听说过木工的祖师是谁吗?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最后一课——关于木工祖师鲁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师,为什么学艺?(时间:年轻的时候),到哪学艺?(地点:终南山),把“学艺”一词扩充一下(事件: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内容连接概括起来,便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引言启导,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师述:我们刚才通过读题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实课文内容远比这丰富得多,生动得多。课文讲鲁班“学手艺”,而我们大家则是“学文化”,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看有没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便会在读书中积极思考。

  (二)在初读中“扶”帮学生以“悟”

  学生通过单一的浏览式读书,对鲁班印象兴许是朦胧的,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采用“扶”的手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悟解初读自学中的疑难。

  首先,教师提出初读要求或步骤:

  ①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书,在阅读中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③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中7个问题;

  ④根据课后第一题暗示,试给课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别写什么。

  其次,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巧妙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拜师学艺”一词时,不是孤立地诠释,而先让学生弄懂关键性(疑难)的词素“拜师”的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拜师”的段落、“拜”的句子读读,联系语境,学生不仅知道“拜师”是古代的礼节,而且了解到鲁班尊师的行为。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看哪些地方描写了鲁班的尊师敬人,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鲁班等师傅来,向老大娘作揖问路等内容体现了这一点。这里,对“作揖”一词理解,可采用演示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敬人之举。这样,“拜师”一词的教学,可谓起到了“触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学生既理解了语意,又感知了课文内容;既学到了知识与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细读中“议”引学生“知”

  虽然在初读中,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这仅仅是片面零碎的,还未能触击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段写什么之后,直插“学艺”重点段的阅读。

  寻师—→拜师—→学兄—→别师

  (1)坐等师傅(1)磨、用工具

  (2)口试过关(2)拆装模型

  (3)学艺成功

  教学要以读书为本。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读议结合,从而理解课文,掌握中心。师问:这段里讲鲁班学好了手艺,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想,鲁班学艺为什么能成功?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

  ①鲁班磨工具时,“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

  ②使用工具时,他砍树“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

  ③拆装模型时,更是废寝忘食,“每一副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时时琢磨,模型不离手。这样感知后再经过思考,从而明白,鲁班之所以能学艺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学艺,刻苦磨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疑: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么勤奋刻苦呢?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了解到鲁班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明白鲁班决心之大,这正是鲁班学艺的巨大动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鲁班所遇的名师,则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师傅是怎样教的,主要弄清师傅收徒前,“三考”鲁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识;二看有没有诚心;三看学艺是为自己发财还是给人民做事)。对此,鲁班作了满意的回答。这时,教师启发体会鲁班答话的'含义,从而明白鲁班学艺正确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后围绕“鲁班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的问题思考,从而归纳出文章中心思想。

  (四)在总结中“点”促学生以“学”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后,教师要把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总结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

  ①你是怎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

  ②有鲁班那样的刻苦精神吗?

  ③我们应该向鲁班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讨论,深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最后,教师在“结束语”中点化,实现知识迁移,使鲁班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影响和支配学生由“知”到“行”。结束语可这样设计:“鲁班结束三年学徒生活告别师傅时,师傅对他曾说过一句话(顿,让学生答出)。现在,同学们五年(或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老师也有一句要送给大家,老师只要同学们不辜负老师和母校对你们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学与否,都要以‘名声’为重,像鲁班那样,品学兼优。”

  《鲁班学艺》教学反思

  《鲁班学艺》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鲁班年轻时上终南山拜师学艺的故事。鲁班在年轻时上终南山拜师学艺,师傅收下他后,就让他自己磨斧子、刨子、凿子,砍大树、刨光、凿眼,拆装模型,凭记忆造模型。最后,师傅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结果鲁班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终于艺成下山。

  鲁班学艺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决于鲁班自身刻苦好学;二是得益于师傅授之以渔。鲁班的手艺是在不断的拆装实践以及再三的琢磨中磨练出的,而不是由师傅手把手地教会的,学生的学习也一样。课标里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鲁班的琢磨就是感悟和思考,拆装就是阅读实践,鲁班的师傅就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学习的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渔”,鲁班有了“渔”的能力,才能发明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东西。

  教过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叹:这篇文章好长!像这样篇幅的文章,我们不可能像其他课文一样,一字一句进行讲解、推敲,只能抓住几个典型的重点句,感受鲁班的人物形象。如“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楞的,六百个扁的”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感悟。这部分内容描写的老师傅在真正教鲁班木匠手艺前让鲁班做的事情,但是这部分内容与鲁班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师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事情都是老师傅随意让鲁班做的吗?他为什么要在教授他真正的木匠手艺之前,让他做这些事情?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到了其实这是师傅在考验鲁班。考验的过程就是学艺的过程。然后我们又从文章中找出了做这些事情的难度。从数字上,从做每一件事要求的苛刻上,都可以看出要完成这些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从这些不容易当中。我们看到了鲁班的恒心、耐心、用心、细心,以及在木工上的创新。

  鲁班学艺,是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我们的教学锤炼、专业成长,又何尝不是“鲁班学艺”的历程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

  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为:是。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盂()孰()辨()孟()熟()

  2.背诵课文内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难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教学准备】

  1.《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史记评林》)所言当是。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仍遭谗逃往齐国。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2.甘罗

  《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 老师板书课题

  2. 出示目标

  3.简介甘罗

  二、指导自学(一)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你认为甘罗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指导自学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并指导。

  (三)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回答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指导自学(二)

  (一)出示自学指导

  1. 甘罗在劝说赵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辩才,而赵王只说了“闻之”之类的话,“就自割五城以广河间”。请描述一下赵王被甘罗说动时的心理活动。

  2. 甘罗可谓人小鬼大,假如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了甘罗,请写一篇短消息,报道采访甘罗的全过程(200字左右)

  (二)指导自学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并指导。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回答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2.指名读采访稿。

  四、作业

  1.表演这个课本剧。

  2.完成配套练习42页内容。

  【板书设计】

  甘罗十二为使臣

  【教学反思】

  维护国威 引经据典 化险为夷 年少有为 才识过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知识技能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导入课题: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半截蜡烛)学生齐读课题。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4、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注意这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5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07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翅雀》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6

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12-17

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12-05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11-29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的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