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学生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学生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啁zhōu
3、词语: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4、给课文分段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句优美,词藻华丽,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而且富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其中文句,了解作者的意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的导入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
3,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利用表格把课文的脉络安排得十分清楚,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原本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让学生自读自悟,可是由于我在处理教堂重难点的时候,只注意到那些词句的理解,一再地讲解,而花在读的时间上却太少了,所以虽说是品读,可实际上,我的教学还只是比较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内化。
【六年级语文《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04-01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与反思「两篇」05-24
六年级语文《城市的标识》教案08-28
六年级语文下册《城市的标识》教案04-26
语文《杯子的设计》教学反思11-20
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及反思01-21
对语文作业设计的认识教学反思03-22
《语文活动7》教学设计及反思03-2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