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发愤”、“资助”、“耐心”、“尝试”、“钻研”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耐心”和“钻研”造句。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领会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勤奋学习的。
2、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简介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家。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今天我们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看看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时的几件事,从中我们受到什么教育。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僻”读pì,不要读bì。“绩”读jì,不读jī。
(三)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基础、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退学、发愤、努力、瞧不起、实验、需要、耐心、钻研。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发愤:下决心,努力。课文是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课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五)读书理清文章的思路。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个。)
2、写了童第周的哪两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刻苦钻研,做出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的成绩。
(六)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一)读书。
(二)读词语。
(三)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六人读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讲童第周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受到学校的正规教育。
第2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晚,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
第3自然段,讲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4自然段,讲童第周受亲友资助出国留学,在中国留学生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5自然段,讲童第周刻苦钻研,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功的实验。
第6自然段,讲童第周实验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为中国人争了气。
(二)从课文中找到童第周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句子读一读,带着童第周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争气的问题继续学习。
(三)学习1~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①读,②知道有几句话;知道每句话的意思;知道这段与下面内容的关系。
2、学习第2自然段。①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童第周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②找出带有“才”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③读句子回答问题。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什么意思?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态度非常恳切。)“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渴望学习。)
3、学习第3自然段。①第二学期童第周是怎么做的?(发愤学习。)②“发愤”的意思是什么?(是振作精神,努力学习。)③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一是他每天天没亮,就悄悄起床,在学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二是他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把路灯关了,就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概括起来,就是讲童第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发愤学习。)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结果怎样?(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还考了100分。)⑤为什么在半年之内童第周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学习童第周心想的句子。读,体会意思。(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三要刻苦努力。)⑥指导朗读。
4、总结学习1~3自然段的学习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是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体会“一定要争气”句子的含义。
(四)学习4~6自然段。
1、按照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的思路学习4~6自然段。(让学生自学。)
2、讨论发言。
3、读句子回答问题: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童第周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4、理解第二个“一定要争气”。这里所讲的“一定要争气”指的是为谁争气?(为中国人争气。)
(五)课文中两次写到“一定要争气”有什么不同?(第二个“争气”比第一个更可贵,这是为中国人争气,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六)课文中几次写到穷?(两次、家穷、国穷)“穷”和“争气”有关系吗?(人穷志不穷,把压力变成动力。)
(七)读书。
三、总结
(一)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记忆分析生字的字形
(一)“末”字的第二笔横比第一笔横要短。
(二)“考”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写成“”。
(三)“试”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在斜钩上加撇。
(四)“瞧”字是左右结构,“灬”在“隹”的下面。
(五)区分“愤”、“奋”的字义。
(六)区分“需”、“须”的字义。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指导造句:
耐心——
钻研——
(二)听写词语。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 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 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班内简单交流
三、小结、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4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评判,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设计特色】
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情感,把他们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带进穷人的生活中。在这种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与穷人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体验作者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风声、雷声、雨声、波涛轰鸣声、嘶哑的钟声,学生静静地感受。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沉静在对课件创设的情景的种种猜测中。
教师谈话:是啊,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夜晚,几家穷人之间发生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读通课文,读懂词句,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初读收获,提出初读中遇到的困难,讨论解决。
三、细读感悟
过渡语:咱们再读课文,仔细揣摩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走进穷人的生活,与他们交流谈心,感受他们的感受。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段,朗读体会,把自己想对穷人说的话以点评的形式写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交流,鼓励学生自选语段,自选形式,置身于故事中,与课文中的几位穷人面对面对话,矛盾桑娜的矛盾,担心渔夫的担心,伤心西蒙的伤心……
交流中随机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感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现状、构思作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作文指导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境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20xx年。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广告”,突然,屏幕上闪过这样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
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水的情景。
学生自由想象、述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
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作文修改与誊写
一.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己动笔修改。
2.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在修改进边读边改,注意漏字、多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二、赏一赏。
请两位同学读他们的习作,请大家认真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是否富于想象。
三、品一品。
对两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主要从情节合理,想象丰富,语句通顺几个方面师生共同评议,感悟习作方法。
四、改一改。
(1)引导学生交流在点评欣赏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2)运用学过的方法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6
本周我上了组内研讨课《真正的英雄》,我希望同事们能给我最真诚的建议,而不是赞美之辞,以促进我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我也没有任何修饰,向他们展示的是我推崇的真语文课堂。
感谢同事们中肯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关于全文朗读。
这是里根总统的一篇演讲词,文辞优美,所以我设计了全文朗读这一环节。为了不使朗读单调,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开头我范读,总领段和总结段齐读,抒情段女生齐读,号召段男生齐读。孩子们读得很用心。可是,这一环节用时过长(将近8分钟),导致后面的时间紧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课后,同事提醒我看一下这一单元的导读。其中提到本单元要求练习快速阅读课文,并没强调感情朗读,所以,这一环节如果时间不够是可以省略的。这一提醒也让我反省:以后备课要更细致更全面一些。
2、研讨里根总统所说的美国精神这一部分
由于时间紧张,没能给孩子们留出交流的时间,以致回答不够全面。“自主、合作、探究”,合作非常重要。
3、拓展部分
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挑战都”陨落——天祭》这首诗,然后出示了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的事迹,让他们就此仿写一首诗。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项如果作为课后练笔更好,孩子们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而课堂上改为写颁奖词即可。
当然,为了鼓励我,同事们也对课堂上一些亮点提出了表扬。不过,最让我开心的还是他们对孩子们的表扬,对孩子们说和写的能力的赞不绝口。
读完全文后,我让孩子们对文中有感触的句子作批注,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起来头头是道,更有同事谦虚地说自己都自叹不如。拓展时的仿写部分,虽然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成,但几位同事都说看了坐在身边的孩子写的,发现写得真好,很有感觉。这些能力,从他们初一进校我就开始重点训练了。我宁可省下做题或传道的时间,用来给他们阅读和思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心怀孩子的未来!我想,能力的培养远比分数重要,良好的语文素养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7
阅读方法:
1、自读、讨论与教师提示相结合。
2、采用“以明线带暗线”的方法。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自读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标出段。
2、教师紧扣教材内容介绍作者(见教师教学用书)。
3、查字典、解释下边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矜(j9n)。
摇撼:摇动。撼,念h4n。
恍然:猛然领悟。恍,念hu3ng。
欲绽:将要开放。绽,念Zh4。
淅淅沥沥:淅沥,象声,此处指细雨声音。淅,念xī沥,念l@。
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忏念ch4n。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悠,念y#u。
(二)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共14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2至最后一段)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历。可分为三层:
第一(第2段):眼前情景。
第二(第3至8段)插叙,回忆过去。
第三(第9至14段)眼前情景。
(三)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在第1段中,作者:“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什么“只是自个儿仟悔,又自个儿安慰”呢?提示:“常想写”,说明“我的小桃树”有点特殊经历。“常想写”,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仟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开头,造成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
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贴。“容颜金”、令人辛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第3段中,奶奶给桃吃时说的那番话,对我有什么启迪?提示:启发了“我”孩提时代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朦胧想往。
4、作者多次写到:“桃核儿在院子角落里”,“它长的不是地方”,意味着什么?提示: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5、作者说埋桃核儿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提示: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想往,就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6、第7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解释?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7、第8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提示: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四)阅读课文第三层,讨论回答问题。
1、第9段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三层意思:自责的话,一场痛哭,又见到了小桃树。“极左”路线给有志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和压抑,国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织在一起,只有用“痛哭”来发泄。作者看看多灾多难的小桃树,想想自己坎坷的经历,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显。
2、第10至第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提示: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3、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提示: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总结课文的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8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9
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4. 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 ,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四、诗文拓展 ,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 4分钟。 (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0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16节,想一想: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出示: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6-16节,想一想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时候样的人? 点击出示填空:( )的少年闰土
3、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一) 细读雪地捕鸟
① 相机点击聪明能干
② 你能读懂闰土是怎样捕鸟的?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捕鸟的过程说一说吗?(出示:雪地捕鸟图)
③ 这么能干的闰土,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把他展示出来?(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二) 细读看瓜刺猹
① 相机点击机智勇敢(出示看瓜刺猹图)
② 指导朗读:啦啦(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来)
轻轻(师引:月亮底下,猹来了,大家可要轻轻地别把猹吓跑了)
③ 对话朗读
师引: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还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闰土填表是机智勇敢啊!请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读闰土的的语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注意我的语言要读得天真、好奇)
4、师引: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点击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大家想像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钓 车塘捕鱼、捉泥鳅等等)
5、师引: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做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①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②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③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
④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⑤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6、师引:为什么鲁迅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鲁迅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四角的天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点击画面: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
师引读,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7、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这个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点击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二、三两句。
三、总结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四、作业超市
1、 师引:在这堂课结束前,教师带你们到作业超市里支逛一逛。
2、 点击出示: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
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写一写:仿照课文的写法,你能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吗?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
★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我们知道课文是从田野美丽和孩子快乐两个方面来写的。还记得田野那带着颜色和香味的景色吗?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播放幻灯片。让我们伴随音乐再来感受文中那令人陶醉的文字吧。齐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
二、出声读课文,圈画趣事。
五月的田野不仅美,它更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现在就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看哪些地方特别有趣,读到哪儿想停下来好好地读一读,越读越喜欢,把这样的地方画一画,多读两遍,争取读出趣味来,一会儿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指名读,作简要评价。总结出共写了四件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字含义。
1、默读批注。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回默读,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用心品味,看一看,字里行间你都读出了什么,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生默读批注。
2、自由交流。
要点如下:
(1)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体会孩子们生活得快乐和自由,读出欢快的语气。
(2)我们的哥哥姐姐,已经成了父母的好帮手,他们平时掌管着的家里的鸭呀鹅呀羊呀兔呀,从那个时候起,就归我们管啦。
指导学生高兴自豪地读读这句话。
(3)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指导朗读:理解“冷不丁”读出惊喜之情,语速不要太快。适时范读。
(4)折一根韧韧的柳条……样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轻松喜悦、自得其乐的心情。高兴地读,注意破折号。引导学生补充省略号,体会分号的用法。
(5)随后……也是喜洋洋的。
体会孩子们的活泼和快乐,读出孩子们的调皮。
(6)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草儿真嫩……
体会孩子们放牧还是很有经验的,读出草地的大,草儿的嫩。
(7)我们也不闲着……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感受孩子们的小心翼翼,尽到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8)忙完了……熏得口水欲滴……
体会野炊的妙趣无穷。朗读时要欢快一些。
(9)吃饱了……漂亮的图案
体会孩子们的自由和随意。读得舒缓些。
四、总结。
乡村的生活呀,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有的时候却又那么的精心细致,细心呵护,小心翼翼,真是丰富多彩、妙趣无穷啊。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
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虽然饮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却早以被人们定为“7艺”之一的必修科目。作者为什么要从茶这样的小事写起呢?作者写这样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第35课《水乡茶居》看一看作者杨羽仪是如何写茶这件小事的。请把书翻开到124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课文第一句话说“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教师提问:速阅读课文,茶居的特色体现在哪4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茶居的特点是什么?完成下面表格。
特点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①分布广规模小
②建筑古朴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珑
④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一盅两件
慢饮
㈡教师提问:细阅读2——5自然段,圈画作者在哪些方面对茶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变化前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
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
㈢教师提问:作者通过对茶居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鲜明突出了水乡的变化。
㈤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鲜明的突出水乡外在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一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研读叹茶部分
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过渡)
㈠教师提问:“叹”茶的“叹”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同学们来感受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过渡)
㈡教师朗读课文。
学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师提问:“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学生回答: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
㈣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的境界
教师活动:教师指点
四、课文主题把握
正是这种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的境界才会使得“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酿出生活中的诗。”(过渡)
㈣教师提问:茶客在叹茶过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还有那些活动?
学生回答:闲谈
㈤教师提问:茶客们闲谈,都谈了哪些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笔圈画出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教师提问:客们为什么选取这些内容来谈论?谈论这些内容目的意义何在?请结合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来思考。
五、以下见大的写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特点
①分布广规模小
②建筑古朴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珑
④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一盅两件
慢饮
变化前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对比的作用
五、总结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作者并没有面面具到的谈论我们祖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者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茶居,一个水乡茶居,一个广东水乡茶居他在建筑上的变化,名字上的变化,茶具与茶食的变化来反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广东水乡茶居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祖国、生命之类的抽象的作文题,这类题目范围很大,看起来可以有很多话来写.但一动笔就发现脑子里掌握的东西全是些大道理,写出来空洞无物,跟政治书上的观点一样,一点作文的味道都没有。怎么办?你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六、拓展练习
七、作业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2、体味诗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2、师: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如今,同学们即将告别童年,步入人生新的阶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单元“告别童年”中的第一课《我们上路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欣赏、感受。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位互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三名学生轮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3)交流:课题“我们上路了”中的“我们”指准?诗歌的各节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细品,进一步体会感悟。
1、自主读文,在你很有感触的诗句旁作批注,把不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先全班讨论交流部分问题)
再重点强调:
A、大屏幕出示问题一:“不管大人们怎么说,反正我们是上路了。”大人们会说什么?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①师点拨:爸爸妈妈的唠叨。摆脱束缚,要独立的,要自由的愉快心情。
②指名读这句。
③全班齐读诗歌第1节。
④师小结:作者在第1节中用“嫩嫩的芽尖儿”“很小的邮票”体现我们的幼稚,用“很大很大的信封”“抖着威风”体现我们的雄心壮志。
板书:不管怎样 我们上路了
B、过渡:我们刚刚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心中充满着向往,可是前进的路上也许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也可能充满着各种困难与挫折。
①学生齐读诗歌第二节;
②本节中提到了哪些困难?前进的路上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请以“也许……”的句式说一说,先小组内讨论写一写,然后派代表交流。
板书:也许……
大屏幕出示:也许会有恼人的荆棘刺疼我们的双脚,
也许会有寒冷的冰霜阻碍我们的脚步匆匆。
③师小结:人生之路,即使挫折再多,我们也决不退缩。
板书:面对挫折 我们决不退缩
C、过渡:人生之路不是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鲜花,也许会有许多的坎坎坷坷。这样的路,你们还敢走下去吗?……那就勇往直前吧!
①齐读诗歌第3节
②大屏幕出示“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的背景资料。
想一想,说一说它们分别在诗中象征什么?(依次出示)
③大屏幕出示问题二:“风、雨、雷鸣电闪”比喻什么?
④这节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及排比句式,描绘出美好的人生前景,激励我们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谱写人生最美丽的乐章。
板书:勇往直前 谱写美丽乐章
⑤师:人生之路,你们走下去将还会有什么呢?请以“走下去……”的句式说一说,先小组内讨论写一写,然后交流。
大屏幕出示:走下去,前面有和平鸽,有维纳斯,
走下去,前面有桂树冠,有常春藤。
风来吧,雨来吧,考验锻炼都来吧!
⑥说得真好,全班齐读诗歌第3节,读出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学生齐读全诗,激发学生告别呵护,敢于独自上路,迎接挑战的自豪感。
2、自己练习背诵第3节。
3、课件出示作业:
(1) 把课堂上的口头练习组成小诗写下来。
(2) 你还有什么想要告诉父母、老师的美好愿望,请你通过日记、绘画、诗词、歌曲等方式表现出来。
4、师总结:你们即将上路了,老师送你们两样礼物:第一样一句良言:不要只想走近路。第二样一个记忆收藏夹:把你路上的一切美好事物都装在里面。我相信二十年后,你们都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到那时,同学们再相会将是多么激动人心啦!现在,让我们上路吧!(再读课题,音乐起,《二十年后再相会》)
板书设计:我们上路了
不管怎样 我们上路了
面对挫折 我们决不退缩
勇往直前 谱写美丽乐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04-01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2-24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03-31
小学六年级语文《手指》教案04-01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质教案04-01
小学语文六年级《出塞》教案03-09
小学六年级语文《林海》教案03-2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3-31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