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重点难点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观看MTV《爱我中华》,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
2、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3、积累有关语句。
能力目标
设计几种花的发言。
情感目标
培养谦虚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郭沫若的《山茶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媒体出示问题
1、板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3、归纳出示问题。
(1)文章出现的几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2)读了课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4、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读题
(2)质疑问难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3)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读书情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体悟,合作探究
相应出示媒体
1、在上面的问题中自由选择一个或两个,反复读课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
2、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3、分组汇报。
4、积累语句,指导感情朗读。
(1)“若按严格的花时来说,她们……”
(2)“白丁香正在半开……”
(3)“一个小男孩飞跑过来……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4)“月儿行到中天……都有点不好意思。”
5、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花的个性特点。
6、自由选择,自己体会。
7、合作学习,解决难题。
8、交流句子。
9、分角色朗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通读全文,了解特点
媒体出示特点
1、自由读全文,思考。
这篇童话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3、自由读全文。
4、交流。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特点。
五、延伸拓展,积累运用
1、如果马蹄莲、天堂鸟等花也加入这场讨论,他们会说什么?请设计它们的发言。
2、阅读郭沫若的《山茶花》,为山茶花在花儿比美大会上写一份发言稿。
3、交流花儿的发言。
4、课外完成。
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的碧螺春()。
2、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⑷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⑸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
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⑷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心情:悲凉
到家与在故乡: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农村破产
杨二嫂的变化农民生活痛苦
中年闰土的变化。
离故乡: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板书设计】
闰土:{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5
一、教材整体介绍
(一)教材主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共设16个主题单元。其中含三个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和一个开放单元《书的世界》)。每单元大致包括2篇主题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共27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7首,自读短文12篇。集中识字3个单元:二、七、十二。学习部首25个。
(二)全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2、认字431个,学习偏旁部首累计达70个。
二、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应是小学低年段的重点,二年级的识字教学和一年级相比,有什么区别?
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规律(重点在汉字的表意特点)分析字形,识记生字。并对认字方法有个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独立识字。
一二册渗透性学习字理事字:如字与画,“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识字活动(独体字+偏旁),但一直不作为知识点讲授,只要求学生接触,有感性认识,去发现、去思考。本册则在一、二册量的积累上,要求产生顿悟,产生飞跃,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认识,有体会。而汉字的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也开始在本册渗透。第10、14单元出现这类设计:“半、伴(65页),成、城(93页)”,两个设计有一个梯度,又发现到比较。要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汉字形声字的声旁特点,教师只应给予简单的提示。
这一册对形声字的声旁特点做了渗透,第四册将安排以形声字声旁归类的集中识字单元。
2、在三册结束时,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基本上会分析字形。四册时将引导学生学会综合使用学过的认字方法,基本掌握独立识字所需的技能。
3、本册教材开始学习查字典,运用部手查字法,教材是怎样进行编排设计的?
本册从第二单元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的学习安排在第四册。查字典的学习以“金钥匙”形式出现。从丁丁冬冬的视角,认识字典,学习查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第二单元:认识字典(方法见教参13页)。
第三单元:学习查字典(方法见教参19页)。
第四单元:查找难检字(方法见教参27页)。
第七单元:开始限时,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基本上能在一分半钟内查到要查的字。
4、关于学习部首查字法,有什么想法和做法可以介绍一下?
学习查字典,如果有老师来讲,将包含很多内容,极易枯燥乏味,要利用画面,引导学生读画,读画中的文字。可以像图中所画,分小组,用实物(字典),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里需要教师课前做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查字典的欲望。
可以让学生分别读文字,边按照文字表述尝试做一做,这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有新的提高。况且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有时是直接而有效的。
部首查字法应当是独立认识生字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要组织好各种活动,创设情境,应到学生爱查、会查、自觉查,把字典当作最可靠的识字方法来对待,把使用工具书当作最重要的阅读习惯之一来培养。
由于学生识字量小,读正文有困难,学习查字典,刚开始时只要求会查,能找到要查的字,读准字音,只练习查字典的技能,对认字的结果不做要求。初学时不应要求速度,日后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加快速度。到第七单元时明确提出速度问题。15单元查字典比赛。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部首、翻页、检录),及时让学生总结经验,交流方法。(方法见教参46页)
5、第三册教材在写字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本册在写字方面的要求是学会书写294个字。
本册依旧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例字描红,并对字形结构的安排做了一些指导。《写字本》上也很具体的对所写汉字做了规范的指导。教师不要把这些指导作为知识来传授,也不必由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照指导去写每一个字,而是由学生去感知、发现、体验汉字的美。在低年级阶段,不必强求每一个孩子都把字写的那么漂亮,首先是正确、工整、规范。学生的发展不平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可指导学生注意关于书写的提示,能领悟多少是多少,能尝试多少是多少,逐步掌握。例如:由学生自己去看、去常识、去发现字的变异,字形的间架。(见教参2页)
“会写字”,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可以指会笔顺笔画,也可以指能听写对,还可以指在使用时不出错别字,此外还可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会写”。二册的写字目标是指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包括填空、连线等)下来。兼顾使用和写好。不要把几方面的要求同时下达,造成沉重的写字负担。三册重点指导怎样把字的间架结构写好。至于如何写对,不出错别字,三年级后写话活动多了,将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6、本册要继续练习抄写音节,能为生字标音,在查字典时准确读出生字字音。
7、写字本怎样使用?
写字本的设计基本上是随着单元走的,描红两个,自己书写两个。教师一般还要另外安排学生的抄写。原则上应该是以学生会写为准,不必布置多遍的抄写,也不必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写相同的遍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写字本。
8、复习拼音时,y和ī的用法,的拼写规则,uo和o的区别等等,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
三、关于阅读
1、一般要求
⑴在第二册“借助手指但不出生,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在本册逐步过渡到练习不用手指、不出生的默独(见教参44页)。让学生逐步脱开手指、降低声调,学习默读。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不必强求所有的孩子一步到位。在三册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可以实现默读一个段落即可。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耐心、长时间的关注、引导。
⑵学会借助课文插图阅读。学会读图,能看懂情节简单的多幅画面讲故事(见教参36页),能看懂单幅图,根据文字提示和图中显示的各个细节了解图意,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
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习不同句式,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教朋友。
⑷朗读和背诵要按教材要求做到争取流利,可鼓励学生多背,在阅读中多识字。古诗只要求背诵,不作分析,学生可借助插图大致理解。
⑸在《书的世界》这个开放单元,要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同时,学习查找目录,树立查找资料的意识,知道书应分类。
2、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
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衣。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位、体会。
四、关于使用教材的几点说明
1、“金钥匙”的处理:不能当作教学内容讲解,要引导学生从丁丁冬冬的角度看他们的探讨,同时参与进去。(看,丁丁冬冬又在讨论什么了?你们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们还有什么好建议?看看谁的办法更高明?……)
2、口语交际和口语表达:(52页商讨营救计划;58页介绍一本书;66页环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自然引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学会讨论(39页在课堂上怎样做才算勇敢?53页“金钥匙”——学习在讨论中与同学和作)。书面表达方面:练习写话,鼓励平时作记录,学记事(86页学记事:培养习惯,练习、积累);开始学习写日记(115页学完《松鼠日记》后,开始提出明确要求:在寒假里写几篇日记)。
3、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能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
4、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几点建议
(一)关于备课
1、备课背什么?
⑴准备教参以外的相关资料;
⑵对每个单元的总体把握、了解;
⑶了解学生原有基础水平,针对性设计教学策略、方式;
⑷树立科研意识,把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理性地备课。
2、教案的形式要有变革,不再是线形的形式,由一连串序号组成,按固定的模式排列。
⑴教案应是模块式的,网络型的,学生、教材、三维目标、教师自身优势,都应考虑;
⑵教案要设计多个方案;
⑶教案要留白;
⑷教育是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要有学生的创造,教师的创造。因此备课时要注意:不能无视儿童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要了解他们头脑中装的东西。教案中要有对学生的分析,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⑸教育应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主要依据,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一相情愿的编写导演剧本。例如有位老师上《好事情》:教师想让学生知道,尤拉想的实际做不到,从而揭示主题——要想做好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他把尤拉想做的三件好事在黑板上列出来,先让学生读尤拉想做的好事,再让学生说自己能做到什么。但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能做第一件(救马莎)和第三件(背奶奶上医院)。这时,老师不是因势利导,而是想把学生扭过来,于是反问:“救马莎你会游泳吗?背奶奶你有力气吗?”但学生仍不按老师的思路走,有的学生说用救生圈,有的说叫邻居,打110,打120。教师仍不甘心,一直追问到一个女孩心领神会,站起来说:“如果我站在尤拉面前,我就要问尤拉,你想救马莎,你会游泳吗?你想打狼,你有枪吗?你想背奶奶上医院,你有背奶奶得力气吗?”终于有人说出了老师想听的话,老师就让全班同学为她热烈鼓掌。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表现出的创造力,因不同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忽视,被否定。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成人思维的模式,强行按照自己意愿进行。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真诚地想办法做好事,却被否定。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了全方位的伤害,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损伤了孩子向善的美好情感。
(二)关于上课
1、要转变几个观念
⑴由重讲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⑵有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和重组知识;
⑶有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性的解决问题;
⑷有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点间的综合贯通;
⑸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2、几点注意
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⑵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⑶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⑸师生双方都有发展的教学是理性的教学。
课堂的即时评价目前有哪些想法和做法
二册提出让学生设立评委。如第一单元"元宵节"的口语交际,由学生轮流担任评委。三册仍继续采用学生评委的形式。目前课堂评价出现的偏差,一是一律化——你真棒!对学生的称赞并不是发自内心。我们要认识到让学生看到差距也会是一种激励。二是一边倒——或者都挑刺,或者都说好。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别人做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教师的指导要具体,不要走形式。
三册应有评价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讲出理由:为什么给这个成绩还应能提出建议:
需要怎样改进教师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评价评价者,这种评价是一种示范,一种提高,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也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评价应当作一个教育的过程来对待。
期末评价应注意什么
请参阅《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认字,写字,阅读,写话。
怎样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学习内容等不同情况组织自主学习的形式。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不要空泛地开展,没有具体措施或要求过多。
关于整体推进
现实课程中存在两种偏向:活动和学习剥离,趋向两极,形成单一课型:
(1)过多地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放弃了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仅保知识单线出击,明显表现在识字,写字上。
(2)单纯搞活动,为活动而活动。例如:《怎么都快乐》。让学生表演掰手腕,拔河。学生不能体验快乐,同时忽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任何学习活动都要考虑三个维度,促使学生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有临场发挥,要有教学机智,新就新在前面没有,教案上没有。教师需创新,也需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相应策略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环境是学习的媒介。鼓励参与,探究,合作。合作学习要讲究"适当"二字,当多个人比一个人更好时,才应采取合作形式。分享交流对每个人是有益的时候,才应采取合作形式。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有个人体验的过程和空间。
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要让他自行修正,学生是通过修正来实现学习的发展的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认知监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示出这个过程。
教师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思考,探究,寻求答案的机会(如学查难检字)。
五、配套材料
配合本册教材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
(一)支持教师教学的辅助材料
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挂图
教师教学卡片
录音带
(二)支持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
语文伴你成长
同步阅读文库
语文·写字本
语文学生识字卡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6
一、教案背景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的引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课题
课题: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材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是描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及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互联网搜索等学习方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及网络环境;
2、教学资源: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关于民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g怔住绰chuò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
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四、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心惊肉跳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不在焉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五、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浏览整个单元,意在让学生对本单元文章有一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这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
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从而让学生从父母心情的变化中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对孩子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
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联系生活谈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文章主题。
培养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相关主题文章的拓展,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之爱。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盛开、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11
【情景说明】
《这样做不好》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本文教学目标是:
1、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时要注意礼貌。
2、关心身边的事情,能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教学的重点是要以理说服人,以礼打动人。
【教学过程】(案例描述)
在执教《这样做不好》一课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我心中一动,何不给他们布置一项作业?于是我让孩子们做个有心人,发现有人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时,能够劝说,一周后汇报。
一周后,该汇报作业完成情况了。上课铃刚响,教室里叽叽喳喳,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小脸蛋涨得通红,孩子们争先恐后汇报自己的作业。
生:我星期天跟妈妈逛街时,看见一个叔叔把口香糖吐在地上,真脏!我上去拉住他,让他捡起来,他看了我一眼,走了。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妈妈当时告诉我:我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街上的人都看那个叔叔,叔叔怕丢面子。
师:你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儿,敢对不认识的人发表正确的看法。(转向同学们)说: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那个叔叔改正错误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说话要有礼貌,不能板着脸。
生:小声说,不让别人听见,叔叔肯定会捡的。
生:如果叔叔不捡,我就用纸帮忙捡起来。
(我赞许地点点头)
生:昨天上完体育课,我看见我们班的小戈穿越绿化带,我刚劝他,他的脸就红了,还跟我说对不起。我好开心!
(这个同学发言时,小戈同学的头低下去了)
师:是啊,你做得很好,老师也为你高兴,我想,你提到的那位同学今后也会像你这样做。(小戈同学连连点头)
生:今天早上,在上学的路上,我跟爸爸看见一个大哥哥把喝过的牛奶杯扔在路上,我拉住他说:大哥哥,你这样做不对,破坏环境,请你捡起来丢到垃圾筒里。那个大哥哥不捡,还用眼睛翻我,被我爸爸批评后,他才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师:我们谢谢你和爸爸。(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转向同学们)问:如果当时只有你一个人,怎么办?
生:我自己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生:可是那个大哥哥不改,天天丢,怎么办?
生:我先把牛奶杯捡起来,然后跟着他到学校告诉值周的大哥哥大姐姐,把他的名字记下来,让老师批评他。
生:如果他是回家去的.,我就告诉他的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周到。
生:昨天课外活动时,我看见几个男孩子在草坪上翻跟头,不是我们班的,我想说,可又不敢说。(同学们纷纷看着这个发言的孩子)
师:今天,你能把这件事说给我们听,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你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吗?
(这个学生红着脸点点头)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语,感受着一颗颗纯洁的童心,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应该让孩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处理这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时,我们尝试让孩子把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无法预测的语言环境,灵活驾驭语言材料,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水平,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3、反复读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重难点分析: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课前准备:
查找祥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济南的冬天》。
教师导语: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之笔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2、教师随即归纳总结。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讲述了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租车到下定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在书中进行勾画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反馈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并指导朗读。
1、祥子身体健壮。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中来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对拉车充满信心。
2、祥子具有淳朴的品质。
“他确乎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看出初进城市的他,还保留着农民的淳朴。还可以从他拉车的姿势来体会。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过祥子打定主意买车,想有属于自己的车,以及买车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来体会。这里要抓住心理描写。
4、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教师小结: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语言甚少,看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阅读,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教师导语: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教师选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小片段读给学生听。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运,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04-25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4-25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习题04-24
语文集体备课总结11-19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总结06-12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02-23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