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时间:2024-07-28 22:30:49 毅霖 九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通用10篇)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第6课一厘米。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

  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

  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学生活动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

  三、课文分析

  (一)、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2、解题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4、课文分析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5、讨论: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预习展示

  1、我会读: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三)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四)、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xx。”仿写句子。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功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6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3、学会鉴赏格言式的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美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提问、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各位同学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节课的时间,看看我是否有缘成为大家的老师。初次见面,想必大家看着我这位新老师,是不是心里在琢磨着:艾,这位老师长得……穿得……

  可见,看一个人我们首先会想他漂亮不漂亮,帅不帅,也就是说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课:可结合“大长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宝石

  喻证

  有美德的.人

  例证

  (第一组朗读)

  2、美貌

  (第二组朗读)

  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对比中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对比论证

  大家先想想,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长得比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欢哪个,或者说比较欣赏哪位?

  俗话说:“绣花枕头一包草”其实就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的鄙视。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其实伟大的科学家培根和大家一样,他也觉得有才能有所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赞赏。从这一段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培根的价值取向,即还有其他东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们来跟着培根“仔细考究”一下:

  (第三组朗读)

  对比论证、例证

  外在:优雅行为形体之美颜色之美(最直观,画家最容易表现出来)

  内在:美德——最高的美(难于直观,画家无法表现)

  内在外化外在内现

  随后作者进一步说明: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简单的,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难得的。课文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补充说明。

  ——美是难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生谈

  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出生字、难字。齐读诗歌。

  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需要我们一起来注意的,请指出来。

  “樽”、“箸”、“塞”、“行”。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听读诗歌

  (1)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

  金樽珍馐投箸歧路

  (2)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

  (3)读出诗歌的基调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愉快深情愤慨喜悦

  激越昂扬悲伤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羞”“直”“闲来”“忽复”

  “长风”“会”“直”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生谈,其他人补充或评价。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生谈,教师点拨、引导。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六、拓展延伸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9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觅()食:___________

  驱()除_______回应: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嬉闹:笑着闹着。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回应:回答。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九年级的语文课程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解读教案07-09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01-3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1-03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2-20

【精选】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0-04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05-27

【精品】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2-28

【推荐】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0-31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10-04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