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时间:2022-10-28 17:09:42 九年级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精选12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2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3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4、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5、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4)、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6、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4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3、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 )闹:___________觅( )食:___________

  驱( )除_______回应:_ ________歇( )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3、学会鉴赏格言式的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美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提问、讨论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各位同学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节课的时间,看看我是否有缘成为大家的老师。初次见面,想必大家看着我这位新老师,是不是心里在琢磨着:艾,这位老师长得……穿得……

  可见,看一个人我们首先会想他漂亮不漂亮,帅不帅,也就是说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课:可结合“大长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宝石  喻证

  有美德的人  例证

  (第一组朗读)

  2、美貌

  (第二组朗读)

  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对比中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对比论证

  大家先想想,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长得比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欢哪个,或者说比较欣赏哪位?

  俗话说:“绣花枕头一包草”其实就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的鄙视。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其实伟大的科学家培根和大家一样,他也觉得有才能有所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赞赏。从这一段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培根的价值取向,即还有其他东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们来跟着培根“仔细考究”一下:

  (第三组朗读)

  对比论证、例证

  外在:优雅行为 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最直观,画家最容易表现出来)

  内在:美德——最高的美(难于直观,画家无法表现)

  内在外化 外在内现

  随后作者进一步说明: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简单的,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难得的。课文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补充说明。

  ——美是难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积累写作手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心声”含义.

  2、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了解心理描写的不同分类及作用,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归纳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心声》.

  1、组织上课.

  2、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能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好吗?大声点,说出我们的十中气势;可同样的公开课,有一位小学生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心声要急于表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5课《心声》,作者,黄倍佳.

  3、出示学习任务.

  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声.

  ②、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理情节(14分钟)

  ①师: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学铃声响过后,教室里;回家路上树林里;第二天放学后教室里;公开课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接着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老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②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请对号入座.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⑴--开端;⑵、⑶--发展;⑷--.

  2、感心声.

  师说:根据刚才情节的把握,补充题目.(要求:补上谁、什么样的心声)(3分钟)的心声

  请学生自由回答.并适时表扬.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进心声.

  师说:本文作者可谓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心声,还通过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的世界.

  1、知识卡片.

  师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出示幻灯片:

  心理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⑴用内心独白刻画;(我想……自言自语等)⑵用梦境刻画;间接心理描写:⑴用传神的动作刻画;⑵用细腻的神态刻画;⑶用形象的语言刻画.

  3、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课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渴望朗读的心理,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少年形象.)

  师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⑴、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课文20段)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课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的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课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课文11段)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课文15段)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课文52段)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

  ⑴、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爷爷的怀念,从中流露出京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直接心理描写;言为心声,真情流露,写出了京京朴实真诚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赵小桢的同情心理,体现了京京善良、宽容的性格;

  ⑷、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朴实的性格;

  ⑸、间接心理描写;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当时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执著的性格.

  3、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会发现,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会使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更真实、丰满.在今后的写作上可加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升华心声.

  1、师:从刚才的人物分析中,你认为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读源自哪个性格品质?(自由回答)

  (明确:自信,勇敢,执着.)

  2、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过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学了本文,你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不要轻言放弃而是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3、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也是本文的心声.(出示幻灯片)本文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五、吟诵诗歌,放飞心声.

  1、师说:同学们,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部分送给大家.齐读配乐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师说:同学们,让我们放飞心声,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吧.

  六、板书设计,梳理《心声》.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2、学生准备

  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树 枝柯 禀赋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 兴味醋然 湛蓝 沁人心脾 隐瞒 如花似锦

  顷刻之间 韶华灿烂 荒诞 赋予 似水流年 从容不迫

  四、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说说这几段描写的主要内容。

  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点?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6、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下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7、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8、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9、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并根据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3、5段分别照应1、3段

  例:

  A: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第4段: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B:第3段: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第5段: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4、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 夏意正浓 联想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

  六月 秋的气息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 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三、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四、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五、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思考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忙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资料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十分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能够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相关文章:

冀教版《柳树》教案03-21

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03-21

《哪儿去了》冀教版教案03-21

冀教版语文《向卫星求救》精品教案04-05

冀教版语文《伙伴》教学反思01-20

《老师的话语》教案冀教版03-22

冀教版《伙伴》语文教学反思01-18

2017冀教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11

冀教版语文一下《星星和哨兵》教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