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17-11-26 11:33:23 九年级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二课时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素芭生活的环境。

  二、分析素芭的生活环境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小说的第二章,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看起来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和谐社会,下面我们再走进这个小小的社会仔细观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纯净美好。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3)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 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 动物

  素芭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们是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却从动物们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 大自然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素芭的那个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扑倒在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

  三、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

  1、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泰戈尔,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样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关爱,而且小说的第六章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这里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亲人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通过不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而不是把素芭当成是会说话的姑娘。

  四、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读到这里,我相信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有很清晰了,下面就请你给下面这个句子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举例:

  素芭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五、想象练习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句话。

  六、领会小说的主旨

  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主题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七、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古希腊旅行家

  那么,泰戈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

  手法分析: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九年级语文《素芭》第一课时教案

2.《素芭》教学设计

3.素芭读后感

4.九年级《素芭》第一课时学案

5.《素芭》读后感(精选5篇)

6.小学语文《麋鹿》第二课时教案

7.《语文园地六》第二课时教案

8.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