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教案设计

时间:2021-03-11 09:25:42 九年级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五、合作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六、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 鸟——诗人自己 ︱ ︱

  ︱第一节︱ 土地——祖国大地 ︱ ︱

  ︱ ︱ 河流、风——抗争精神 ︱意象朴实 ︱ 反抗侵略

  我爱着土地 ︱ ︱黎明——光明、希望 ︱象征深远 ︱ 热爱祖国

  ︱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 至死不渝

  ︱第二节︱ ︱ ︱

  ︱深爱土地︱ 激情澎湃 ︱

  第二课时

  乡 愁

  一、导入新课。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三、朗读感知。

  (一)朗读。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1.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点评。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点评。

  5.自由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这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诗歌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教师点拨: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合作探究。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3.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并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延伸拓展。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请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想母亲 思 乡 之 情

  长大后——船票——念妻子 |逐层

  后 来——坟墓——怀亡母 |推进

  现 在——海峡——思祖国 家 国 之 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设计08-15

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04-30

关于语文下册的现代诗04-17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11-0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案设计08-2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09-05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04-23

《木兰诗》教案设计11-26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