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1-03-05 17:37:44 九年级 我要投稿

关于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关于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教 学指要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用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曹判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教学本单元,有三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同义和句式,克服语势上的障碍,通过反复诵读,深层理解文意。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三是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多方面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21 曹 刿 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洋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ǚ莒县在山东)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于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于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4.《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事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国语·鲁语上》)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徧( biàn) 靡(mǐ)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 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5、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学生明确: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2. 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多媒体显示:重点实词:间、信、孚、福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关于“肉食合”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4.内容梳理(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2)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向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多媒体显示:请见??——————肉食者鄙谋三问问战民三答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牺牲玉帛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作出牺牲越狱逃跑以情动人忠于人民参考答案: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1. 研读课文第二段。(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板书投影显示)公将鼓之齐师败绩谋未可——可矣公将驰之遂逐齐师(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2. 研读课文第三段。(1) 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2)提问:本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