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B)
A、中子数B、质子数C、相对分子质量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罩、带导管的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展示]玻璃刀-
[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
[设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育]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板书]一、碳的单质
l.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渗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设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展示]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教师]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试石墨的重要性质。
[学生]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板书].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
[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
[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颜色褪去。
[教师]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另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
[设问]利用这一性质,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
[学生发言]
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
2.冰箱的除味剂,
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展示]防毒面具
[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决定
体现
[结论并板书]4.性质用途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巳。分子.另外还有碳管。
[展示]C60分子模型
[投影]
[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
[学生回答]性质各不相同。
[并板书]5.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投影]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
[介绍]当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氧化碳。
[板书]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
[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
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学生活动]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设问]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板演]
[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2CuO+C2Cu+CO2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讲解并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练习]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2Fe2O3+3C4Fc+3CO2↑
请问:
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介绍]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制取多种金属。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单质.首先认识了几种不同的碳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然后重点分析了碳的化学性质,最后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
[作业]习题2、3、4,家庭实验2.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路及时调整,实现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充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教学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最大的亮点就是贴进生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比如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铅笔芯、玻璃刀、蜡烛、防毒面具等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使学生用化学科学来实践化学,在生活中学化学,体验到化学的价值,有力地促进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贯穿于整节教学中,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等,并且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把探索新知、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2分钟)
【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等。
【实验感知】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学生倾听、思考。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新课讲授
(26分钟)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问】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展示】课本图片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不是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标准。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过程中常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组织讨论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讨论回答。通过讨论,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
【提问】判断下列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思考、讨论、回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体会成功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引导分析,举例说明。讨论回答。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的理解。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是由于它们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这杯酒精,说出它有哪些性质?倾听。
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酒精的一些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引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哪些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性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说明,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倾听、记忆、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一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现象。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组织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经验,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小组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2分钟)
【反思与小结】
问题: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疑问?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这样的小结既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09-06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通用15篇)03-19
认识米教案教学反思01-16
漏教案教学反思模板09-16
大班美术教案:灯笼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中班音乐教案:睡觉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美术教案:路口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音乐教案:风中的童话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大班健康教案:学会刷牙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大班游戏教案:渔夫捕鱼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