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时间:2024-08-02 19:20:12 宜欢 九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精选5篇)

  《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原作《野草之一·秋夜》,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作者鲁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统治者及黑暗的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1

  一、学习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杂文创作的伟大成就

  2.把握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体现出的顽强战斗精神,领会本文所采用的以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二、鲁迅生平及其杂文创作成就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事变,愤而辞职。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 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古籍整理六十多万字。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配乐朗诵

  秋 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1924年9月15日。

  四、文本分析

  1.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的《语丝》周刊第三期。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 !作者深感时局艰难,深感激励青年进行不屈战斗的重要性。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的鲁迅,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2.思想意蕴

  本文描绘了一幅充满暗示性的“秋夜”图景,通过各种自然景物的复杂关系和斗争,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赞颂了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表达了对被压抑被摧残者的深切同情,并且说明在黑暗的中国要扫除这黑暗,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

  3.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首先,营造了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显现出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纪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 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次,确立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五、练习题

  1.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这里的“先儒”指的是( )。

  2.“万姓胪欢”,“天下太平”等语言有什么特点?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防腐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1) 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

  (2)这段话揭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鲁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这段议论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忧国、爱民思想;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表现力。

  2.使学生认会两个二类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

  3.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古诗的背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基础知识:

  岳(yuè)(五岳)(岳父)(岳母)

  教学过程:

  一、朗诵古诗,感悟诗歌形象美。

  1.读通全诗,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准确了再读几遍。达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播放音频资料,再师生共读。

  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诗中的思想感情。

  质疑问难,重点解答诗人“感”什么,为什么“感”。这是爱国诗。1192年,陆游虽退居家中但不忘国家人民,诗中寄托了他对沦陷区内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教学时相机穿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书中所给的图片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句精练美。

  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而且在中国文学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诗情诗意]

  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巍峨的高山直上云天。陷入敌手的百姓流干了眼泪,盼望官兵收复失地又过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指导背诵,互检互查,及时反馈。

  1.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教学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秋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文中主要景物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辅以练习巩固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学习鲁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执着于战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材料。

  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鲁迅及《野草》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野草》的背景,特别是《秋夜》的创作背景(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革命高潮形成,但封建军阀仍残酷镇压革命力量,鲁迅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篇寓意深刻的散文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是如何将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

  枣树:象征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天空、月亮、恶鸟: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作者对其持憎恶态度。

  小红花:象征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怀有同情。

  小青虫: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作者既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又敬佩其斗争精神。

  分析景物象征意义:

  探讨象征手法: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景物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秋夜》的意境特点,体会其含蓄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简要介绍其他运用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如《海燕》、《松树的风格》等,拓宽学生视野。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执着于战斗的精神。

  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性讲义练习。

  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秋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识别并解释文中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对黑暗势力的憎恶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顽强抗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识别并解释文中景物的象征意义。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秋夜》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重点句段解析、象征意义图示等。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和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背景。

  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秋夜》的创作背景。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约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

  精读分析(约20分钟)

  选取文中重点句段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讲解象征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

  分组讨论,每组负责分析一个景物的象征意义,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板书各景物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分析:

  重点句段解析:

  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或情感。

  引导学生将《秋夜》与其他具有象征手法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海燕》、《白杨礼赞》等。

  分析不同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异同点。

  对比阅读:

  写作练习:

  总结归纳(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强调象征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秋夜的日记02-05

秋夜的经典散文08-09

秋夜的作文04-22

散文欣赏:秋夜09-08

秋夜情思作文09-25

秋夜抒怀作文05-30

秋夜散文欣赏09-08

描写秋夜的作文11-17

关于秋夜的作文01-01

描写秋夜的诗句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