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差半车麦秸》教案

时间:2021-08-09 18:43:06 九年级 我要投稿

《差半车麦秸》教案两篇

  《差半车麦秸》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差半车麦秸》教案两篇

  知识目标:

  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过程目标:

  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理解情感目标:“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难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方法

  阅读、探讨、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有作品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

  2、写作背景--《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喷嚏(tì) 擤(xǐng) 麦秸(jié) 歼(jiān)灭 绰(chuò)号 拭(shì) 分泌(mì) 颤(chàn)抖 毡(zhān)帽 枪毙(bì) 瘫痪(tān huàn) 冷峻(jùn) 掘(jué)发 瘪(biě) 凹(āo) 碍(ài)事 倒霉(méi) 舐(shì) 饱嗝(gé) 噙(qín) 瞟(piǎo) 谩(màn)骂 忌讳(huì) 规矩(ju) 患(huàn)难 羞涩(xiū sè) 窘(jiǒng) 诌媚(chǎn mèi) 胆怯(qiè) 茶盅(zhōng) 感慨(kǎi) 享(xiǎng)福 掠(lüè)过 弧(hú)线 哽咽(gěng yè) 霹雳(pī lì)

  2、词语注释

  枯燥--单调,没有趣味。[绰号] 外号。 [心不在焉] 思想不集中。 [抱怨] 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哽咽]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谩骂] 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诌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三、学生阅读小说,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有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分析并研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烟吧!”):写 “差半车麦秸”的身份,身世及刚参加革命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改掉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从“一个约瑟苍茫的夜晚”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二)、分析课文

  1、“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时什么?归纳: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等等。)也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如“他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晚上睡觉要熄灯”;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3.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回答教师的问题:“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工人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4.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说的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 思考回答:本文塑造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差半车麦秸”的成长经历 。

  5.思考并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总结学生发言:王哑巴参加游击队前,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6.提问: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以及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思考并回答: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三、分析并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