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乙己》教案以及反思第二课时

时间:2021-08-09 14:38:35 九年级 我要投稿

《孔乙己》教案以及反思(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孔乙己》教案以及反思(第二课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可悲的世态。小说前三自然段介绍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酒店的环境,这是孔乙己生活时代的社会缩影。然后,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几个生活片断的描写,在环境与人物的对比、人物与人物的对比、孔乙己自身的前后对比中,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的可悲。作品形象丰富、忧愤深广,迭起的哄笑声,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在问题的探究和语言的品读中,深入感受孔乙己悲惨的人生和封建末世世态的可悲,认识社会深层的罪恶。

  教学目标:

  1、 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社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3、 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及其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1、 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教学难点:

  以原文入题,营造氛围;再以读本课关键句入题,引发共同思考,揭示学习任务。

  通过品味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并在对比中感悟作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听录音,回味小说结尾

  听并跟读最后两段(小说结局)朗诵录音。

  --然后出示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提问:“大约”是什么意思?“的确”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判断呢?

  (二)、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授以人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堂课,让我们一起,从研究人物的悲剧人生入手,研究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感受人物遭遇,从现象看结局;

  2、探究遭遇原因,从本质看结局。

  二、新授(探究、讨论)

  (一)、感受人物遭遇,从现象看结局。

  1、自主学习(2分钟)

  读课文,研究孔乙己的前后变化,寻找一个角度,从对比中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例:从动作描写角度

  “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拮据、虚荣和穷酸气。)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摸”字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表明了他极度悲惨的境地。)

  -- 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被打折腿的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已经连让他虚荣一下的资本都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了活路。

  2、交流讨论(读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

  读中悟,悟中读,结合文本读出感受。

  要求:从某个角度,找出重要语句,比一比、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从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中感受人物遭遇。

  例: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一件破夹袄”

  问题:矛盾在哪里?站着喝酒的人穿什么衣服?穿长衫的人怎么喝酒?(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最后连“穿长衫”的最后一点虚荣都没有了。

  (2)、从肖像描写角度

  第4段写的“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说明他应该有谋生的身体条件,但生活却穷困潦倒,但至少还能过日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11段的“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受到惨重摧残,丧失生活能力,前后对比令人同情。)

  (3)、从语言神态描写角度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死要面子,但迂腐不堪、自欺欺人)

  “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以读书人自居,以识字为傲)

  “很颓唐的仰面答道”“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再也没有争辩的能力,精神彻底崩溃。)

  再听再读,反复感受。

  3、进行小结

  (1)听录音(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跟读,深化对人物悲剧人生的感受。

  (2)判断结局:

  从这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看,(齐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提出新的问题:

  出场时的孔乙己还能站着喝酒,还能排出九文大钱,试想一下,当初刚刚拿起书本开始晨读的小小孔乙己,该是怎样一个天真有向往的孩子啊!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出令人深思的悲剧。悲剧的特点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我们先不去研究这种说法的对错,就今天我们研究的孔乙己来说,他的悲剧究竟属于哪一种呢?也就是说,是谁毁灭了孔乙己的人生呢?

  过渡,深入第二个问题。

  学习对信息进行提炼概括。

  (二)、探究遭遇原因,从本质看结局。

  1、分组讨论

  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有几方面原因 ?

  学习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结合文本,每人都要说说自己的看法。(2分钟)

  2、集中讨论

  (1) 关于环境(环境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设问:设想孔乙己在弥留之际,回想起周围的一切,最能对他造成心灵冲击的是什么?

  讨论后小结:

  笑(所有喝酒的人、掌柜、“我”)

  人们的态度 逼得孔乙己不能生存

  打(何家、丁举人)

  (一个麻木不仁、冷酷、黑暗、欺贫畏富的社会)

  (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欺贫畏富,人们的态度意味着孔乙己没法生存,精神、肉体的摧残逼得孔乙己不能活。)

  鲁镇的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从服装看: 长 -- 短

  酒店环境 从喝酒地点看: 里 -- 外 没有孔乙己生存的意义。

  从喝酒方式看: 坐 -- 站

  从酒菜看: 要酒要菜 -- 买不起荤菜

  (一个贫富悬殊的充满对立的社会)

  (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充满对立的社会,意味着孔乙己不属于任何阶层,他是可笑的、多余的,环境没有给他留下生存的意义。)

  (2)、关于个人(思想个性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难道孔乙己的悲剧全部是直接源自社会的取笑和毒打吗?我们一起看看,孔乙己有多少无法解决的个人矛盾,他的思想个性意味着什么??

  自由读读描写孔乙己的相关内容,完成填空(课件演示):

  孔乙己是个集许多矛盾于一身的人,他在经济上贫困潦倒,但在行为上却好喝懒做;他本性善良,但却免不了做些偷窃的坏事情;他自命清高、死要面子,但却常常自欺欺人、迂腐不堪。

  提问:孔乙己为什么会养成好喝懒做的坏脾气?他为什么会思想麻木、行动迂腐、自欺欺人、可笑可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风,看不起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等级观念,热衷封建科举和陈旧知识的可笑。)

  通过提问,深入引导到第二个问题第三步分析,指向本质。

  (3)根本原因

  何以造成麻木、冷酷的社会?何以造成潦倒可笑的孔乙己?

  --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与文化

  答案还是在文中,始终不能离开文章。

  (找找体现社会根源的相关语句)

  三、小结

  在听读中开始,在听读中结束。

  看来,孔乙己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社会的悲剧。

  所以,作者写道--

  回顾、朗读最后二段(跟着录音),然后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一个孔乙己悲惨地走完了他的一生。其实,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有着无数的孔乙己,他们一旦走进知识陈旧、毫无用处、让人半懂不懂的书堆里,一旦走进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里,就只能成为一个可笑无用的废物。即使如丁举人一样科举成功了,那也只是充当了残害人的工具,同样是无用的东西。尽管这样,还是有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走着那条没有好结果但他们却依然梦寐求、令他们如痴如醉的道路,甘愿一辈子没有生气地活在那个“长衫的世界”里而至死不悟。社会的悲哀除了如此,还能怎样?建议同学们课后去研讨《范进中举》,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收获。

  板书设计

  社会环境 ?

  充满对立

  麻木不仁、黑暗冷酷、欺贫畏富

  个 人 ?

  矛盾、可笑、可悲

  没有活路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与文化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的记忆会是什么。这一设计使学生进入了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较好地触摸到了社会本质,学生们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思,在有所感的基础上有所悟,效果不错。

  附录像剪辑建议

  建议剪辑三个片段:

  片段一:开始 -- 00:15:07,主要内容是在听、读中浸入文本,关注人物的结局,并从人物遭遇方面探讨孔乙己是否必死无疑,从现象看结局。

  片段二:00:21:28 -- 00:25:34,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看悲剧由谁造成。

  片段三:00:41:20 -- 42:53(结束),课堂的结束与课后延伸。

【《孔乙己》教案以及反思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孔乙己》第二课时教案02-21

《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以及反思04-02

《孔乙己》练习设计以及答案04-02

鲁迅《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15

《恐龙》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04-03

去年的树教案以及反思05-13

《孔乙己》课时练习题与答案04-02

《学棋》教案+反思(第二课时)04-03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以及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