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实录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师: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会儿请一位同学用简单一句讲述你听读之后的感受。
视频:
我感受到什么 。
(配乐范读。)
生:我感受到……好像听到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生:我感受到夏天的炎热,有很多东西。
师:感受到夏天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事物?
生:对。
生:我置身在各种优美的自然景物之中。
师:老师在朗读诗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具有的浓郁的田园情趣。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大家可以抓住诗歌意象特点,或抓住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来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
视频:
“我发现了 。
生:我发现诗人很喜爱蝈蝈,他用“喜悦”“舒适”来形容它。
生:我发现诗歌读起来令人很舒服。
生:我发现诗人喜爱大自然,赞美蛐蛐和蝈蝈就是在赞美大自然。
师:同学们对诗歌的整体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那么,根据你们的理解,一起来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师: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如何?请你评一评。
生:我觉得很好。
生:……不错啊!就是太快了。
生:诗歌是充满了喜爱之情的,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还有,有些句子要读慢点,有些要读高点。
师:要抑扬顿挫,比如哪些诗句?
生:比如“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一句,“从来”语气要强点。
师:为什么呀?
生:起强调作用,强调“大地的诗歌”总是不间断。还有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要读轻点儿。
师:是啊,要不就吵醒人家了。那节奏方面呢?
生:第9行诗前面要停顿长点儿,因为1~8行写的是蝈蝈,以下写的是蛐蛐。
师:同学们讲得都挺好,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这次,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生感情朗诵。)
师:同学们朗读有进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视频:
我不理解: 。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诵。)
师:这位同学读得挺到位。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
(一位男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在文中划不理解的诗句。)
生:诗歌第6行“豪华的盛夏”怎么理解?
生:……
师:用“豪华”来修饰“盛夏”,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吗?
生:平时不这么用。
师:咱们可以想想夏天的特点。与春天相比,春天有什么特点?夏天呢?
生: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盎然。
生:哦,“豪华的盛夏”是告诉我们,夏天是充满了生机的。
师:文中有哪些词句也体现这一点?
生:“骄阳”“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
生:诗歌第二层次写冬天的蛐蛐,前面写景内容写的是冬天冷寂的氛围,第12、13行为什么写人家的暖气?是不是有些破坏气氛?
师:是啊,这是不是不协调的音符?
生:我不觉得不协调,严冬人们都呆在家里,外面冷寂,屋里温馨,既是对比,又显协调。
师:那对后面写蛐蛐有什么作用?
生:衬托,周围都很静,蛐蛐的歌儿动听悦耳,伴随着人们入眠。
师:衬托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生:第14行为什么要写蝈蝈?明明诗歌两个层次很清晰,前面写蝈蝈,后面写蛐蛐,可末行又写蝈蝈,感觉怪怪的。
师:会不会是笔误啊?怎么会绕回去了?
生(齐):不是笔误!
生:这是诗人的联想。先写夏天蝈蝈,再写冬天蛐蛐,最后又联想到蛐蛐,诗就不会变成两截了。
师:有了整体感?
生:对,还使前后呼应。也照应了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师:为什么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生:蝈蝈和蛐蛐是大自然的成员,他们的歌声就组成了大地的诗歌。
生:诗人选择夏天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来写,是想用来代表一年四季。
师:有如接力赛?蝈蝈将接力棒传给蛐蛐,蛐蛐再传给蝈蝈?
生:是的,这样就四季歌声不断了。还有第9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一句也是体现这一点的。它们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师:很好。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该有所收获了。将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赏析。
(一位女同学朗诵,其余同学自主赏析。)
视频:
我欣赏: 。
生:我欣赏第11行的“弹起”。我觉得这个词写出了蛐蛐的生命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很生动。就象个文学家。
师:你应该是想说“艺术家”吧?这个“弹起”还使诗歌富有动感。朗读时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生:“弹起”这个词得重读。(朗读)
生:我欣赏第四行,特别是“飘荡”,使我觉得蝈蝈唱歌很好听,悠扬回荡。而且是在“新割的草地的树篱”周围“飘荡”,感觉很好。
师:那你能找出诗中与“飘荡”形成对比的词语吗?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其他学生:“昏晕”)这样蝈蝈的叫声就更突出了,体现它的热力四射。
师:虽然鸟儿们在烈日下停止了啼叫,但夏天并非死气沉沉,作者对夏天和蝈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咱们前面已经找到一些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了。在朗读时该怎么处理?
生:(试读)带着喜悦的情感,“飘荡”两字重读。
(全班齐读。)
生:我欣赏“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从来”这个词要重读,强调了大地的诗歌不断的特点。在开头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学生读)
师:诗中还有一个句子和它照应。
生(齐):第9行。
(齐读1、9行。)
生:我欣赏“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这句。首先这是感叹句,是作者抒发强烈的赞美的情感。还有“乐音”这词也写出作者对蝈蝈的赞美。朗读时要大声点,别太快。
师:后半句要把音扬上去。读的时候要深情一些。
(学生试读第5行,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全班再齐读1~5行。)
生:我欣赏10~15行。这几句诗创设了一个情景,写了严冬的冷寂、家庭的温馨,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响起蛐蛐的叫声,特别突出,特别动听,有诗一般的感觉。(学生笑:这就是首诗啊!)
师:嗯,意境很美。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也带入这么一个美妙的境界中去吗?
(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师:大家讲得都非常好。请大家再次包含真情地朗诵全诗。
(全班朗读。)
师: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师: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那么,《夜》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班齐读《夜》。)
师:老师想请同学自己评一评,咱们刚才的朗读如何?
生:还可以,就是语速还有点快,这首诗应读得音调低一些、速度缓一些,才符合“夜”的特点。
生:还得有高有低,抑扬顿挫,才像朗诵。
师:那么情感方面咱们把握得如何呢?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请你自己体会体会。注意,我们说过,抓住意象特点,你就可以体会诗歌情感。找到体现意象特点的关键词,是简便的切入点。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不知道大家自学有没有头绪。老师准备了三个问题,你可以围绕问题自学。独立思考也行,和你周围的同学一起讨论也行。
视频出示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学生自学,轻声播放速缓的音乐。)
师:你有自己的看法了吧!请你说一说,你运用前一首诗学到的方法自学《夜》后的点滴收获。
生: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比如:第一节,写到夜到来,所有事物都归于死寂,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再比如第二节,写到明月给一切披上银装。这些都体现出夜的静谧和美丽。在这种环境下,诗人心情和夜一样,非常宁静、安适。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但是其中有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大家知道哪一个吗?
生(齐):死寂。
师:这位同学,你认为该用哪个词更贴切?
生:……(学生七嘴八舌:安静……宁静……悄无声息)也可以用沉寂。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
生:第一节中写了原来喧响、唱歌、欢嚷的松林、夜莺和长脚秧鸡都不再发出声音,前后形成了对比。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我最喜欢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老师在视频上显示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抄下来。下课!
视频显示:
作业: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3、自己寻找其它的田园诗,进行赏析。如《过故人庄》《田园乐》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我发现了 ”“我不理解 ”“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
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重要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将为之不断努力的研究课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实录05-12
高二语文上册《诗两首》教学实录12-13
初三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夜》教学设计12-21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2-15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8-28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的教学设计08-29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学实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