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2024-08-22 19:40:18 偲颖 高一 我要投稿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6篇)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够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够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够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够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够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够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且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且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够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2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3

  教学设想

  为了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打响第一炮,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和钻研。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我现在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步入高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说,第一节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这看似轻松的一节课上好,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聊天,给学生讲故事,让他们了解高中,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我感到非常的高兴!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钟红丽,钟是一见钟情的钟,希望我们师生之间的初次相见,也能结下深厚的感情。红丽二字是我母亲的杰作,按她老人家的解释是红色而美丽的接班人的意思,很土也很有时代烙印的名字。我199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到现在为止,从教已整整十一年。伴随着你们的到来,我也将开始我教师生涯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新的学期开始了,对于你们来讲,一个新的征程也开始了。首先我祝贺各位同学顺利通过九年学习成为一名高中生,成为我们六高中的一名学生。这是我们步入高中以后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画卷有多美丽,语文就有多美丽;音乐有多么震撼人心,语文也有同样的力量。可是我也知道,有很多同学不喜欢语文课,对吗?不管有多少原因,我们还是要面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毕竟它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应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在轻松愉悦快乐的语文课堂中,学好语文。我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共同愿望作基础,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轻松的学好语文。今天的课,我不讲课文,我要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如果你有心,请记住这些故事,我想它应该对你有些启发,同时这也是写作文的绝佳材料。(情境创设,活跃气氛)

  二、讲故事,借此促使学生思考高中的三年应该怎样度过

  1、第一个故事: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山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问:这个故事很简单,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提示: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迎难而上。

  2、第二个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天长日久,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提示: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要靠自己。请大家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3、第三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提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

  4、第四个故事: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又用青草诱之,牛依旧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问:这则故事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利用高一这个新起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攀登更高的山峰。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之剑,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样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

  5、第五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问:要我说,这个小孩很聪明,那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呢?

  提示:他要学习掌握钓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也是如此,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这样,你才会终生受益。

  小结:三年的高中的生活已经开始了,如果大家都能满怀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我相信大家的高中生活一定会过得充实而快乐。

  (目的:鼓励士气,明白学习的道理)

  三、怎样学好语文?

  学习语文十要求

  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

  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

  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

  以下便是我上高中语文第一课时对学生提出的具体的学习要求——

  1、练好语文基本功

  同学们学了6年小学3年中学共9年的.语文,但语文基本功如何呢?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在此,我只想问问同学们:第一、你的普通话说得如何?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你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是否准确?第二、你的字写得如何?第三、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问的三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格外留心。

  2、优秀诗文勤记诵

  我们有些同学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就全丢光了,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文章,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为自己的语言增光添彩。所以,现在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在高中三年内,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大声读,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熟读最终能够背诵百首唐宋诗、百首唐宋词。并力争做到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读、背的最终目的在于用,所以在平时写作文或说话时,要尽量引用。试想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如果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的文章时能引用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阅卷的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3、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有哪些报纸、杂志值得我们欣赏呢?报纸有《中国青年报》、《语文报高中版》、《作文点评报》;杂志有《读者》、《中学生》、《青年文摘》等。

  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看到的好语句、好文章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

  4、看书买书做书虫

  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情操更高尚些,眼界更开阔些,语文知识也更丰富些。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的学识那么渊博?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只十足的书虫。毛泽东就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多去书海中遨游,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近年来高考较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不会差的。

  5、语文笔记贵坚持

  以前同学们读初中时记语文笔记,可能都习惯于记些什么课文的标题、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及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的,抄完后同学们不爱看,考试前对复习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同学们误以为学语文是那么枯燥乏味。其实,语文科是中学所有学科里内容最丰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那么,语文这门学科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记呢?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以前不认识或易读错的字,错别字,成语及用法,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个语文笔记,把自己该记的记下来,我每周检查一次。

  6、课外练笔不放松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虽说每学期老师会安排一定的作文训练,但仅靠这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天天练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同学们需要准备一个周记本,可摘抄美文佳作、经典语句(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可自行创作,分别标明即可。每周上交一次。

  7、生活处处皆学问

  语文是一门每人都受用终生的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知识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学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所以,广告策划者如果没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就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8、他山之石把玉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学习语文方面也不例外。不要以为学知识就只能是以老师为师,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借人所长,为己所用。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又比如有些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你平时可多留意一下他怎样写字,甚至请他示范示范,那么,你的书写水平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9、基础知识早复习

  语文考试考什么?主要是考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而直接考课本内容的则很少。虽说同学们在初中时已学习了中学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中的大部分,但高中学习的要求比初中高得多,所以,从高一起就自觉地开始复习这些知识点,而不是到了高三才复习,那么,你就会赢得主动。

  10、课本学习贯始终。

  既然考试考课本的内容很少,那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课本呢?或许有些同学会这样问。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的每个单元里都还有相应的新的单元知识,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所以,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到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授之以渔,培养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我们的友谊。同时请大家相信和放心,我视教书为事业,把语文当艺术,以后的每一堂课,我都将竭尽全力地上好,同你们一道共同遨游精美绝伦的文学殿堂!我真诚地希望做大家的好朋友!

  五、课后作业:随笔练习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周记本上,我阅读后回复)

  (目的:进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谋篇的重要性。

  2、掌握“叙写片断,构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学设想】

  1、用大量的写作实例支撑课堂内容。

  2、让学生感知并运用“片断成篇”的写作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流程和结构模式。从字面上来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达意的铺展;从内在结构来看,它是作者构思写作的谋划。思路和结构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所谓“结构”,则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可以说,“思路”和“结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构思或运思,安排篇章结构又叫营构或布局谋篇。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不进行构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构思,也就不善于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凝神细想”、“意在笔先”也就是这个意思。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也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由此可见构思的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整体构思,布局谋篇中“片断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课内感知

  快速阅读从语文课本内选取的二则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要求用列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下发材料)

  (一)故乡(节选)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篮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二)藤野先生(节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5

  单元学习重点

  1、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方法和技巧,体会说明文语言或简明或严密或生动的特点。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9、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延伸拓展法

  学法指导:

  初读课文—分组讨论—跳读找出文中引用的句子—阅读迁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科学小品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如果说,杨朔象写诗那样来写散文,那么,贾祖璋是象写散文那样写科学小品的。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荣获1976年10月—1979年12月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2、文体简介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3、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一、(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二、(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

  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部形态

  内膜

  果肉(假种皮)

  种子(果核)

  荔枝果(由表及里)

  内部结构

  荔枝的生态

  (具体说明)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长特点

  产地-书谱-移植-产销

  发展意见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配合交织;顺序应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借助散文构思;以此带彼的顺序能节约文字等等。

  四、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图表等。

  本文使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引用中有比喻、对偶、夸张,形象而有诗意)等。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自由质疑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明确:不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用《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特点?能否从文中删去?

  明确: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明确:有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出示《辞海》中的条目“荔枝”《辞海》中的“荔枝”条目,它的文字平实,多用科学术语;而课文是一篇小品,兼用文艺性笔调。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总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科学小品的创作中,高度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要为科学性服务。富于诗意的标题,形象的比喻,故事的穿插,优美诗句和珍贵文献资料的运用,皆因揭示了荔枝世界的奥秘才得其所,皆由揭示了科学的魅力才有价值。

  八、写作特色

  1、科学性和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2、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

  3、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九、作业

  仿照课文,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它特产)。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力求写出这种水果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十、阅读文侣的《花粉》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6

  一、导语设计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有关“极光”的重点内容;

  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抓关键句段分析说明方法概括要点

  2、初步明确

  话题围绕:极光是什么。

  行文思路:古代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

  说明顺序:认识事物的过程

  3、思考问题

  ①文章对极光的描写从神话传说谈起,这些神话传说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列举三个神话传说会不会显得重复罗嗦?

  明确:文中引述这些东西方的神话传说,虽情节不同,但都表现出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宝的故事,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引述烛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阅读第二部分,归结一下现代人观察到的极光是怎样的?

  明确:从课文“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极光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又在寒夜无人烟的极区出现,令人惊奇,难以言尽极光之美妙。

  ③结合第二部分学到的极光外观现象,说说第一部分神话传说中的极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如果将三个传说互相补充,可以发现这些故事中写到了极光的亮度、色彩、形态,特别是写出了极光的变幻莫测,这正是第二部分介绍的极光的全部特征。

  ④三个神话传说是怎样将极光同人类联系起来的?

  明确:第一个故事同伟大的人物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同敬畏的感情联系起来;第三个故事同烂漫美丽的追求联系起来。

  ⑤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激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有三种推测

  A、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B、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C、认为极光是“极地冰雹释放出来的太阳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现在我们知道都是不科学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激光的物理性描述。

  ⑥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⑦今人对极光成因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明确: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极光形成的原理——极光是根据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投影:打比方说明极光的成因

  电视机成像原理极光显示运动原理

  电视显像管磁层

  电子束太阳风粒子流

  电视屏幕极区大气

  图像极光

  现象

  神秘

  ⑧全文板书设计

  (古代)古代的神话传说——极光是神秘的(想象描述)

  (近现代)极光一瞥——极光是漂亮的(直观描述)

  极光的来龙去脉

  a、火光、反照光、冰雪放光推测

  (现在)极光是(物理描述)

  本质

  科学

  b、磁层、太阳风、极区大气

  作用结果实证

  ⑨讨论、概括总结

  请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包括激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⑩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

  明确:打比方(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举例子(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三、品读课文,感受科学小品较强的文学色彩

  1、形象的描述;

  2、通俗的比喻。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运用了描写和比喻的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让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今天的世界,还有许多如极光一类的自然现象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如目前还在困扰着科学家的有:百慕大三角之谜、UFO飞碟之谜、金字塔之谜、火星上有无生命等等。面对这些,今天的人们或者只能像近现代人面对极光那样作出一点直观的描述,甚至还只能像远古人那样面对极光惊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一定会揭开自然之谜,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7

  一、目的要求:

  1、明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3、明确高考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

  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明确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高中生面临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高考的的能力,语文的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明确应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可以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20xx年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预习,思考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准备工作:印发《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20xx年语文高考试题。(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导入新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交际工具,即交际性,实际上也就是它的实用性,这符合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文化性,传承人类文明,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语文的体会。

  3、讲述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遨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人们对足下的土地感兴趣,才会建起无数宏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伟绩。人们对生活感兴趣,才会去发掘生活的美,去讴歌生活,留下众多不朽的诗篇。

  对语文感兴趣,就要多读多写多感悟,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交际水平,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创新精神,他的心灵就“如同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沦漪”。

  大家都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一个节目,问罗丹的一个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穿衣服,我们的大人们暝思苦想,不知怎么答为好。可孩子们却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应该穿什么衣服。例如,一位大学的`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大学生们又是暝思苦想,最后有一个同学吞吐着说,大概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吧。同样的问题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太阳、月亮、地球、月饼、眼睛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思想被封闭了,我们越学越死了,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创造力。

  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几年的全国语文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面向大海”,“买镜”等等,这些作文题目,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写好这类的文章。创新精神的显现,在学语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发挥想象,也就是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学语文测试题中让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老师竟判了零分。这样做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20xx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为什么?”“是否同意”,就是说不要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4、讲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可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奖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请同学们看《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完全是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出的试题。有关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高中语文大纲》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序号的黑体字部分需板书)

  同学们结合老师讲的,谈一谈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5、具体要求:

  (1)《大纲》后面列出的课外阅读的书目,有条件的同学把这些书全买到,可终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同学们将这些书集在一起,互相传阅。还加上这样一些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选》、《水浒传》等等,以及大家喜爱的优秀的书籍。必须准备的:《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

  (2)准备一个周记本、练习本、作文本。

  (3)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办文学小报。平常还可结合语文单元教学举行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开展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诗、每天三分钟的演讲等活动。

  6、结束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告诉我们:“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做学问之道,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一点一点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和鉴赏,我们一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到那时我们遨游在语文这个广博的学海中,一定能收获到许多,一定会受益无穷。

  最后让我们在散文《寻找语文》、《与语文同行》中结束今天的课。(可让学生课前准备,然后朗诵)

  7、布置作业:写一篇体会:我这样学语文

  (附):散文

  寻找语文

  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生活中去寻找。

  天边流过一丝云,你觉得这云真好,淡淡的,轻轻的,任意东西,自由自在。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它生机勃发;如血的残阳映红西天,使人无限留恋,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到自然中去寻找语文吧!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腾的长江;语文是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语文是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语文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的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豪情。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9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0

  教学目的:

  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语文的魅力

  (1)投影: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朱学坤《语文的魅力》

  从各个方面举例来说明语文的魅力。

  举例1:

  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家,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基本形状是一样的: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表示乳房,象征着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养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

  举例2: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俩厅。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

  “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叉”对“又”说:什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

  举例3: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对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互为戏谑。有关他们的趣闻还真不少呢。有一天,两个人共同乘船欣赏江上晚景,苏东坡抬头一看,忽见岸上有两条狗正在争抢一根骨头,触景生情,便对佛印说:“我说个对子给你对一下,好不好?”佛印说:“好啊!”苏东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听,便知晓东坡在作对暗骂自己。正动脑筋准备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着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灵机一动,对东坡说道:“水漂东坡诗。”东坡一下子显得分外尴尬。

  还有一次,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路过寺门时,忽见一驴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对戏弄一下佛印和尚。见到佛印后,东坡有意戏谑道:“秃驴何在?”佛印一听,知道东坡又在出损招作对骂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你知道他回答的什么啊?”

  答案是“东坡吃草。”这一次东坡又未能占到便宜,羞愧万分。

  举例4:

  或者举:

  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同太平军打仗,总是打一仗,败一仗,伤亡很大,特别是鄱阳湖一战,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责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历次的战况据实奏报。曾国藩把历次战役的惨败情况据实写上,并在奏章最后用“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这样一句话。奏章写好后,他请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说:“中堂大人,不能这样写,这样写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国藩就向这位幕友请教该怎样写。幕友沉吟了一会,提起笔来,把“屡战屡败”这个句子改了一下。曾国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绝。

  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觉得曾国藩虽然战败,但忠心可嘉,非但没有拿他问罪,反而赞扬了他。

  你知道是怎样改写的吗?

  答案: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消极之至,多次打仗,从无胜利。屡败屡战,积极之至,多次打仗,虽无胜利,继续战斗。勇气可嘉,惨烈之至,惊天动地。

  (2)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

  投影:

  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一股清幽的书香扑鼻而来,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那是一种品位的提升。

  写可以畅叙幽情,写可以净化心灵,升华理想,写可以感化同类,启迪世人,写可以展露才华,获得知音,写甚至可以写出百世之典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自己的文章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的时候,这就是“不朽之盛事”!

  王朔说自己读书:

  “我读小说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我不想变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黯淡、绝望、眼泪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

  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

  从以下五个方面谈如何学好语文。

  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2、习惯,习惯是恒久的保证。

  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多看一些书,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3、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明确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明确相应的对策,平时注意积累,做个学习的有心人。

  高考语文把语文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五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析。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语文知识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2)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3)文言文阅读(4)现代文阅读(5)写作。每项知识的具体内容要求更应认真了解。至于试卷形式和结构在练习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费心思。了解了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标和航线,那么,如果再有一个好船长就不愁到达不了目的地了。

  4、书写

  书写的要求是规范和工整。举例向学生说明书写对语文成绩的影响。

  5、使用工具书。

  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语文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语文像一眼清澈的泉水,滋润我们的心田,似一场精彩的演出,拓展我们的'视野,如一首美妙的歌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语文是论语说文的孔子;是逍遥云游的庄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壮心不已的曹孟德;她还是编织梦幻的安徒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语文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是用自己美丽、丰韵、娇媚换取人生体验的玛蒂尔德。

  语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是谁解其中味里的红楼一梦;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鸡虫得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是愉悦、轻逸、趣味、莞尔……

  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有着一条条迷人的雨线,每一根线条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谛。语文是鲜花,悦目而幽香;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在现代,成了每个人生活中必须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见语文之魅力,语文之精彩。

  语文并不只是一本书,也不只是一段话,而是生活。每天人们的口语交流,报纸上的各类信息,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还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语文。语文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的记录者,语文是生活的真实缩影。

  有人说,语文是快乐的,这里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诙谐的语言-------有人说,语文是美丽的,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如“春天”,有美丽的父爱如“背影”,有美丽的书法如“兰亭”--------有人说,语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话语,一腔圆润的朗诵,一手美妙的字迹------都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有人说,语文是饱含生命的,它让我们感到生命脉搏的跳动。总之,语文是如此之精彩。

  语文无处不在,我们总能不自觉时接触语文。看到繁花满地,就想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骄阳如火,蝉声鸣叫时,就会想起“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当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无边,会想起:“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朋友相聚,又要告别,心中便于工作会念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语文,真是太精彩了!

  语文陪伴着代代人,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脚印。正因为有了语文,我们的智慧火花才会闪现,我们创作的热情才会激昂。语文在生活中,不断地让我们体验,给我们启迪。

  精彩的语文,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让我们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用心灵去品尝语文的精彩吧!

  《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b-p-m-f?语文是之乎者也?语文是字词句段?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朗读背诵写作文?语文是阅读思考加练习?啊!是的,都是的,但不仅如此。

  同学们啊!语文是你的生活,语文是一个世界!

  要问语文的世界有多大,你去问生活;要问语文的天地有多宽?你去问天地。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的海洋,哪里就有语文的浪花!

  曲,扣动我们的心弦。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1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师生互相解,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的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按计划完成高一语文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上的重大转折,但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所以,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实现由初中向高中语文学法上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法:老师介绍,师生互动。

  三、教学建议

  1、本教案所用实例较多,教师视个人专业水平和学生情况酌情取舍;不论引用多少材料,教师要熟练掌握,出口成章,彰显教师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

  2、有些材料用幻灯片播放,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有助于理解和掌握。

  3、本教案内容较多,可筛选材料上1课时,也可上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千里有缘幸福相会

  人们常用“同过窗(同学)、扛过枪(军人)、下过乡(知青)”等话语说明不同形式的缘分。“十年修得同船渡”,说明缘分的重要和来之不易。为国育栋梁的人民教师和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老师作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受人尊敬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排位上供众人朝拜。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唐代大文豪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除此而外,人们用充满感情的多种美称表达对人民教师的敬仰和爱戴: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最富有哲理的称谓;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最质朴无华的褒称;称教师是慈爱的母亲,这是最真挚感人的爱称;称教师是春蚕,这是最纯真质朴的称谓;称教师是蜡烛,这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称教师是孺子牛,这是中国特色的喻称;称教师是春雨,这是最生动形象的默称;称教师是人梯,这是最光荣贴切的专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老师在教育教学、启迪智慧、引导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同学们来到学校,要倍加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师生缘和同窗情。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知识,学做人,“亲其师,信其道”,学好教师教的每一学科,绝不能干出“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傻事,白白的耽误自己某一科的学习。

  我做大家的语文老师,有缘和大家朝夕相处深感幸运。鄙人姓李名爱民,字济众,号乐群,博客名为苏河十八子。芳龄58岁,和国家领导相比,我正处青年,但和四岁就知为兄长让梨的孔融、七岁能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九岁就知为父亲暖席的.黄香和十二岁就做了秦国上卿的甘罗相比,我已是老年了。从个人的情况看,上帝把我分配到人生的一个普通班,我没有一丁点优越的家庭背景。我的智力平平,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比同龄人都要晚3—5年。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恪守“慢牛早套场”和“笨鸟先飞”的信条,勤学不辍。我自幼爱好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有时候读一本好书,感觉就像是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尤其爱好探究性学习,有时为了弄懂、掌握一个语文知识点,都要比别人不知多花费多少时间。不管怎么说,我愿意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搞好语文教学,更愿意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和大家一起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努力奋进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学好语文大有作为

  从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角度看,语文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总汇,积淀着汉民族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语文的蕴含犹如浩瀚无际的海洋,博大精深;语文的力量宛若连绵起伏的群峰,庄严崇高。语文的论辩比金钢石更坚硬,历千年而不朽腐;语文的描写比锦罗缎更柔软,呈异彩而不妖娆。议论时,语文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息;抒情时,语文像清泉溪流一样潺潺流淌。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霞光万道,辉煌绚丽;语文是一颗缀在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清澈灵动;语文是一抹黄昏天边如血的夕阳,映照旅人,染红山川;语文是一簇自由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清香馥郁。这些美好的事物,口头描述是‘语’,倾注笔端成‘文’,谱写出语文的华美乐章。从散文的角度看,语文是现实生活美好事物的升华。是东都洛阳城郊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清华园月夜下恬淡静谧的荷塘,是古道边长亭外悄然无声的冷月,是那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从古诗词的角度看,语文呈现出充满意境的绚丽生活。是万里长空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伶仃洋九死一生的旅途中历经千难万险的硬汉子,是秦皇岛一望无垠的大海中冲破万倾波涛的打鱼船。从小说的角度看,语文能激发千万读者回肠荡气的情感。是当阳桥下黑脸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水浒好汉勇闯神州的风风火火的呐喊,是林黛玉泪珠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片片落花,是古轩亭口鉴湖女侠为国捐躯的侠肝义胆。诸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表现了语文的阳刚之美;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体现了语文的阴柔之妙。总之,语文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奇极、神极、妙极。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语文教会我们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也教会我们恨,恨一切丑恶的事物。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凭借语文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亿计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使我们了解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泼留西金、葛朗台、夏洛克、阿尔巴贡等四大吝啬鬼的丑恶灵魂,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四大爱情悲剧的丰富内涵,体会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四大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认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笔下让人们永世不忘的艺术形象。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打好基础,才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其它学科。否则,处理用语文表述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应用题恐怕都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即使学习英语,若没有学好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英语中的主、谓、宾格也会把你绕得团团转。

  苏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饱览诗书的人的气质自然与众不同,事实确是如此。一个小伙子,登上了北京八达岭长城,不觉感慨道:“啊,长城!”旁边的人以为他诗性大发了,都很兴致地洗耳恭听他的下文,谁知他却说:“咋就这么长!”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浅薄,词汇的贫乏,常常会影响思想情感的抒发。他不是不想抒发登临长城的感情,而是他毕竟没有最起码的知识积累。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跟着父母去旅行,当他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时候,小姑娘趴在车窗玻璃上,看着茫茫的江水,奶声奶气地吟出了两句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尽管用错了地方,但他毕竟还有些许古诗词的积累,比那游览长城的小伙子要高明多了。

  如果学不好语文,不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若你的拼音没学好,对于混合不清的平舌音与翘舌音就不能很好的辨析,以致于“四”与“十”“今”与“京”和“似”的两个读音等都发不清楚。没有学好普通话,死抱着方言不放,也会闹出许多笑话。广东人在出售苹果时把“大苹果外销,小苹果自己吃”说成“大*外销,小*自己吃”;广西人在盛赞旅游地的美景时把“坐在船上看郊区,越看越美丽”说成“坐在床上看娇妻,越看越美丽”。这都是语文没有学好造成的后果。

  归纳起来,语文有如下功效:

  1.提高运用能力增强合作交流

  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其中包括话语过耳、旨意尽知的倾听能力,举止沉稳、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不论是做人做事,都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似鸟翔空。凭借这些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取得与别人正常的合作、交往和沟通;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来描述、推广和应用。事实证明:好口才好文章都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在关键时刻,一句话、一纸文都可能影响你事业的发展,改变你人生的命运。尽管事业成功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好口才和一笔好文章,但拥有良好口才和会写文章的人取得成功的机率更大,因此,口语交际和文章沟通能力是人们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一种语文能力。在这几个能力元素当中,语言理解与能力运用相当于火种,思想相当于燃料,思维近似于助燃的氧气,思想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语言能力越强。

  2.提升思想境界净化人们灵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丰富,语言的内涵就丰富;思想枯竭,语言自然就贫乏。从本质上讲,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兼容文本的思想从中获取“养分”的能力;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一位刚刚考取的女大学生,坐着火车去大学报到。火车经过黄河铁路大桥,正是黄昏时分,她向车窗外看去,夕阳垂在远远的天边,将万道霞光投射在浩淼的水面上,水的这一侧是黛青色的邙山,那一侧是极力向远处绵延的高压线,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副极为恢弘的场面,深深感动着这位女大学生。她在想,多么美妙啊,这是大自然专为我设计的吗?这是在预示着,我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也会充满梦幻般的色彩;我的前途,就像这云霞一般灿烂。这个例子说明,景物和心境常常是融为一体的。语言内涵丰富,思想境界自然就高。

  语文作为人们灵魂的净化剂,可以剔除人内心的私欲和杂念,使人变得纯洁而高尚,孔子出门见到一件“不注水时是斜的,注一半水则变正,注满了水就要翻倒”的“奇支器”。不禁感叹道:“哪有满而不翻的呢?”古人教育我们做人要谦虚,千万别自满,否则,非翻车不可。语文可以在人的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唤醒人的良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和仁爱心;语文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屈原的心忧祖国顾念黎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救济粮,这些都说明语文在人格塑造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3.强化创新能力形成自主探究

  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能力。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是一种词、句都富有形象暗示的语言;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与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才能被读者感知和认识。因此,学习语文,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是一门创造潜能的开发课,是一门创新能力的培养课。

  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语文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要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连母语都掌握不好的人,很难在科学上取得大的成就。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三、分析讨论

  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师总结

  六、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教案点评:

  本教案以介绍沈从文和《边城》情节导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边城的人性美。教学中应以学生品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

  2、欣赏作者古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小调查:当你想念亲人和朋友时,你最喜欢、最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请学生举手选择)

  A、写信B、写信C、打电话

  (二)、请选择“打电话”的某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

  (三)师:确实,电话的方便、快捷使生活的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它连接了七大洲、四大洋,使诺大的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但在古代,人们却只能靠书信来联系。想念驻扎在边塞的丈夫了,抓来一只大雁,在脚上绑上一封信,雁儿雁儿,你帮我捎封信给我的丈夫;漂泊异乡,想念家乡亲人了,唤来一只小鱼,鱼儿鱼儿,你帮我带个口信给家里人。

  就在七八十年前,人们也还是主要靠绿衣天使来传情达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书信的文章--我国文坛著名的作家柯灵老先生的散文《鱼书》。柯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文章内容很简单,所以,今天我们一起从一个更能展示大家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功底的方面来学习。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最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正好我这里有一些关于电话的作用和魅力的小短诗,那同学们读了《鱼书》这篇散文后,能否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一些关于书信的小短诗,来表达书信的作用和对书信的喜爱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而且一定会写得更好。那下面就请大家先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品味文章,然后试着写一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到时侯我们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提醒学生注意:

  1、可以仿照印发材料上的小诗的句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

  2、所写的小诗的内容要尽量以文章内容为依据,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字,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和创造。

  3、阅读时可以根据给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词句,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其它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

  (四)投影建议思考的问题和建议注意的字词

  1、为什么柯老先生如此喜爱和怀念书信呢?在他眼中,书信具有怎样的'魅力?

  2、建议注意的字词(加点):

  懒散因循风流云散的故旧友情的具体表征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推诚相与交流情愫隽品分道扬镳恶札

  二、读

  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对书信的态度和看法,喜爱、怀念书信的原因,并将相关语句和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教师巡查指点。

  三、写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仿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

  四、讨论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所写的小短诗,推荐出优秀作品,准备上台展示。

  五、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所写的小短诗,并解释诗句意思,说明诗句写作的课文根据;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联系课文思想内容作简要评点。

  六、总结

  (一)情感内容

  提问:从以上的展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了,书信在作者笔下只不过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载体,那作者到底是想借书信表达一些什么呢?

  (二)语言特色

  1、教师列举仿写短诗中的一些古雅的用词。

  2、提问:这些用词使整篇文章充满一种什么味道?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七、再次品读

  师生一起品读第四、五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和文章古雅的语言。

  八、扩展思考和作业

  同学们都知道,鱼书雁足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企盼来信的焦苦,那种接读来信的喜悦,那种深夜写信的温馨,都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心头。难道未来的天空将会只有电波的传递而消失鸿雁的往来?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将它写成文字,交给老师。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谋篇的重要性。

  2、掌握“叙写片断,构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学设想】

  1、用大量的写作实例支撑课堂内容。

  2、让学生感知并运用“片断成篇”的写作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流程和结构模式。从字面上来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达意的铺展;从内在结构来看,它是作者构思写作的谋划。思路和结构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所谓“结构”,则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可以说,“思路”和“结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构思或运思,安排篇章结构又叫营构或布局谋篇。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不进行构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构思,也就不善于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凝神细想”、“意在笔先”也就是这个意思。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也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由此可见构思的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整体构思,布局谋篇中“片断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课内感知

  快速阅读从语文课本内选取的二则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要求用列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下发材料)

  (一)故乡(节选)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篮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二)藤野先生(节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16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

  2、关于萧红

  3、关于鲁迅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xxx和xxx,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必做题:xxx

  选做题:xxx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新生开学语文第一课教案01-13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精选17篇)08-24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精选11篇)08-24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09-02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通用12篇)09-09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通用12篇)08-18

开学第一课高一语文教案(通用6篇)08-26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模板(通用7篇)09-02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