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说的自读教案
自读要求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学习侧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自读程序
1.从注释①中画出以下内容:
①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内容
2.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6.关于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7.关于唐代古文运动及《师说》在该运动中的地位。
本单元提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意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师说》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关于师说的自读教案】相关文章:
1.关于师说的教案
2.关于《师说》教案
4.有关于师说的教案
6.师说的教案
8.师说的教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