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师说》课堂实录3。
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
(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这句怎么翻译?
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
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
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师:有一个“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么讲?你说一下。
生:其,在这里当“那些”讲。
师:是什么词性?
生:代词。
师:哪种代词?
生:指示代词。
师:这两句讲的什么?
生:应当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边的人,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先于我,我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出生在吾后边,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从学习并拜他为师。
师:这里又出现了两个“师”字,各怎么讲?
生:都当“拜师”讲。
师:你联系“师之”这两个字解释一下。
生:之,当“他”讲。拜他为师的意思。
师:即,以之为师的意思。具体说说,这是什么语法现象?
生:是意动用法。
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到此,你们总结一下“师”字共有几种用法了?
生:三种:动词,当“从师”讲;名词,当“教师”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师:其,有几种用法了?
生:两种: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
师:很好!接着翻译。
师:我从师的原则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还是后于我呢?因此,无论他身份高贵,还是身份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生:吾师道也——一句翻译的不对。应该是,我学习的是道理。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
师:谁的翻译准确?
生:后面的翻译准确。
师:这是“师”的第几个用法?
生:第四个用法。
师:对,活用为一般动词,当“学习”讲。
师:“道”的内容在当时具体指什么?
生:儒道吧?
师:具体说应当是儒家的“六艺经传”,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几句讲的是什么?
生:从师的标准。
生:从师的原则。
师:从师的原则。哪句话凝炼地表达了从师的原则?
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也就是说,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龄大小,谁懂得道理,谁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谁为师。
师:注意,又出现了一个“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个“其”怎么讲?
生:他的。
师:回头总结一下,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由教师的作用说起,再讲从师的必要性,最后讲从师的原则。
师:好,把这个思路在纸上设计成板书。
(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教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
从师的原则
师:把“师”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纸上归纳一下。
(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师:1)动词,从师
2)名词,教师
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4)动词,学习
其:1)指示代词,那些
2)人称代词,他们
师:很漂亮!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大家把第一段背诵下来。
(同学们开始琅琅背诵。五分钟后,教师让全班齐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出语势,要把韩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气背诵出来。)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把第二段快速口译一遍。
生:(开始口译。有不少译错的地方)
师:他译错了哪些地方?请给他纠正。
生:“师道之不传”的“师道”应该译作“从师的风尚”。
师:也就是说,“道”——在这里怎么讲?
生:当“风尚”讲。
师:这是“道”的第二种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识”讲,要注意。
师:对了!注意,还有一个“耻”——“而耻师焉”怎么讲?
生:以从师为耻。
师:都是意动用法。
我们再注意几个“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欤”。
生:“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这句翻译错,大概原因就出在这里吧。
师:我补充一点,这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
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个“其”当“其中”讲,第二个“其”当“那些”讲,第三个也是当“那些”讲。
师:这里的第一个是特指代词,“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当“难道”讲。
师:也是语气副词,表示什么语气?表示反问。也就是说,其,在这里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用法。自己再总结一下:
(学生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其:3)语气副词,表示揣测或表示反问。
4)特指代词,其中。
师:“彼与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这里的“道”怎么讲?
生:道理。
师:当“道理”讲,讲得过去,但是勉强。从语气上推断一下,是“他们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学问”的意思。注意,这是“道”的第三种讲法。
生: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书”怎么讲?
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是读书吗?
师:是“文字”的意思。
师:字词与翻译就到这里。下面我们看一看,这段讲了几组对比。
生:一组对比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师:怎么对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远,还尚且从师;现在的众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师:这是一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与“今众人耻师”对比。
谁还能找出一组对比?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一般人相师”和“士大夫耻师”。
是否还有对比?
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爱其子择师”和“于其身耻师”。一共是几组对比?
生:3组。
师:下面我们再系统地总结一下。请大家自己归纳成板书的样子。
(学生都组合成下面的样子)
古圣人从师 今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 与自身耻师
一般人相师 士大夫耻师
师:大家再看看3组对比,各是什么类型?
生:第一组是纵比。第三组是横比。
师:第二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师:我提一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这里的“君子”怎么解释?联系我们刚学过的《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比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贵的人。
师:注意,这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遥遥相隔,理解应当完全不一样。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西周、春秋时期,君子指的是“达官贵族”,春秋末年时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韩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体沿用了最早的意义,即“世禄之家”、“达官贵族”。
师:回头把前面两段放在一起,总起来看,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论证核心观点的?
生:第一段应该是理论阐述,第二段应当是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生:第一段主要着眼于古代,第二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代。
师:对,首段从古说起,重点是理论阐述,着眼于正面倡导从师风气;次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今,结合现实,反面指责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拿出几分钟来,看看谁背诵得快。
(学生琅琅背书,之后齐声背诵,之后又检查个别学生单独背诵。)
师:进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难,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一生译)
师:第三段又出现了一个“师”字,应当怎么讲?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翻译得非常准确了。“师”是什么用法呢?意动用法。
刚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当中的“耻”,怎么翻译的?“以拜师为耻”、“不以相互学习为耻”,本段中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认做老师”。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举例,譬如“稍稍宾客其父”、“登齐鲁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词属于意动用法?
生: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看成宾客;小天下,觉得或者认为天下变小了。
师: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个论点。
生:“圣人无常师”。
师:论据呢?
生:两个,一个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一个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一个行,一个言。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最后一句。从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让人们学习孔子的榜样。
生:从正面阐述哪些人可以为师。
师:从正面举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从师的范例,让大家思考,学习他。我们再用两分钟左右时间背诵本段。
(于是响起背诵声音,然后是齐声背诵。之后个别检查。)
师:最后一段,与课文无关紧要,我觉得可以删掉,大家同意吗?刚才讲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个结论,正好回应首段,非常圆满。
生:不同意。最后是又交待一个现实的从师的范例。因为刚才上文已经批评了现在人们不从师的风气,而现在却还有逆风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写作缘由。
师:而且这个李蟠才17岁,就“能行古道”,让读者感叹。
回看全文,论点是层层推论,论证过程是正反对比论证,有条有理,非常严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书设计,立即背诵最后两段。
师:下节课,我们要重点检查单个的同学背诵。
学生整理的板书:
从师的作用
理应从师 从师的必要 正面提论点
从师的原则
古圣人从师 今众人耻师
今不从师 爱其子择师 于自身耻师
反面论证(对比)
一般人相师 士大夫耻师
孔子从师
从师范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论证(两部分)
写作缘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样
论点:层层推论;论证:正反论证
【《师说》教案实录】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11-23
师说的教案02-07
韩愈《师说》教案11-10
《师说》教学教案02-08
师说优质教案12-01
《师说》的教学教案02-06
《师说》教案推荐02-07
师说教案精选02-07
关于师说的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