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4 10:25:01 高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拉贝日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11-2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05-2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06-30

没有什么对与错高一话题作文09-23

语文高一教案12-08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09-28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11-24

高一语文教案11-12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