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9 10:25:18 高一 我要投稿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6篇)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1

  课文分析:

  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得真好!一个充满着温情的词语:亲人。老人与海鸥就像——(生接说)亲人一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二、自渎悟情——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PPT)生读“没想到过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清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与同桌交流。

  (1)快速朗读,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海鸥的心情吗?

  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3.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亲人,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4.汇报交流

  预设: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平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师:老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知道了,海鸥此时是焦急的、悲伤的,(出示PPT)海鸥们连声呼唤,他们似乎在说什么?

  (3)师: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师:我分明看到了一只焦急热切而又悲伤的海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海鸥对老人的一片亲人般的深情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2)如学生说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的看,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学生讨论汇报)

  (3)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这种亲人般的温情,还有对伟人的尊敬与爱戴吗?(指名读)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师:你体会了什么?(生发表意见)

  (2)师;好,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现在你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祁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生闭上眼睛祁祷)

  师:睁开你们的双眼,把这份守灵时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3)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同学们你们读16自然段描写海鸥的句子,老师读描写老人的句子。

  师:同学们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继续交流。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师:这一段都值得大家好好体会,出示PPT:谁有信心读一读这一段。

  请一生读。

  (2)师范读,把“扑”字读成“飞”字,引导学生讨论行不行?(学生讨论汇报)

  (3)师:看来,这两“扑”含义很深,情意更重,写作时,用词要反复推敲,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感动了,这里面的焦急、悲伤依依不舍是多浓的一份情感,生死都愿意相随。一只只海鸥扑过来,形成了一道(生接)白色旋涡。

  师: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生自由读,再请两生到三生个体读,请生评价。

  师:读得真好,今天,老师把当时两张真实的照片带来了,(一张是排队瞻仰守灵时的照片,一张是海鸥“扑”过去的照片)出示PPT,师配悲伤小提琴曲《离开你的那一天》沉重解说:海鸥们站成两行,他们一动不动为老人守灵,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老人,生前你没有儿女,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女,让我们为你守灵,为你祁祷吧!老人的遗像不得不搬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的扑过来,大声鸣叫:不,不要搬走这张照片,让我们再看我们的亲人一眼,给他鞠个躬吧!”同学们,拿起你的书,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第16、17自然段。(生深情齐读)

  5.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生汇报)

  师:正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所以才会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板书)看着这样悲壮的场面,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老人精心喂鸟的情景(出示喂鸟画面)回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十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着这首美妙的歌—学生读(变换成的诗,配以《致爱丽丝》音乐)?

  过渡:多美妙的一支歌呀!可如今却变成一首悲情的哀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师渡:是啊,老人的心里归牵挂的还是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生想象写话: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2、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2、师: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神奇的极光图片展示)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极光在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弄清楚本文说明和描写是怎样结合的。

  3、学习本文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本文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①附宝感极光而孕黄帝;

  ②《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③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

  2、(提问)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

  3、(提问)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4、分组讨论并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学生找出文中例句,指明说明方法)

  明确:

  (1)打比方

  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用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的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打比方,就是借助于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理。

  (2)举例子

  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作“天狗,刀星,蚩尤旗,开天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举例子是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3)分类别

  ……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状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分类别说明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分类别说明的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4)下定义

  极光是天空中的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惟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5、举例说明本文哪些部分是描写,哪些部分是说明?

  明确:在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极光的古老传说部分是描写,比较生动的描写是文中第一自然段。

  文中其余部分是简洁的说明。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极光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5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平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习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2-28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1-07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01-03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08-26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11-24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09-28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秋水03-03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6篇01-08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5篇)08-27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