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窦娥冤》优秀教案

时间:2022-03-18 15:00:46 高一 我要投稿

《窦娥冤》优秀教案汇编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窦娥冤》优秀教案汇编

  《窦娥冤》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多媒体投影)

  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3、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4、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四大爱情剧:《拜月记》(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墙头马上》(白朴)

  5、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简介《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⑵、窦娥拒绝改嫁。

  ⑶、窦娥蒙冤入狱。

  ⑷、窦娥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

  诀别婆婆,至善至孝;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板书)

  四、感悟文本,激情演绎:

  分角色演绎,进一步感悟文本。

  五、赏析文本,问题研讨:

  1、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1)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

  (2)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3)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4、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三桩誓愿

  第一桩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5、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交换一下顺序?

  明确: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6、第三桩誓愿让楚地亢旱三年,是否扩大化了?

  明确:善良、孝顺、安守本分的窦娥蒙冤入狱、含冤被斩,发下这样的誓愿是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没有扩大化。

  7、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部分中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

  明确:对天地的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她诉说冤屈的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从根本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感动天地鬼神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明确: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六、鉴赏人物,归纳主旨: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1)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分析窦娥人物形象,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

  (1)窦娥被父抵债做蔡婆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婆婆的关系怎样?

  (2)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

  (3)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4)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的表现如何?

  (5)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

  (6)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的行为来回敬张驴儿的?

  明确:善良,孝顺,坚强,有主见,安守本分,富有反抗精神……

  3、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

  4、本剧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归纳概括主旨。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比较阅读,探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