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19 10:25:15 高一 我要投稿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2篇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

  导入:

  一、P2漫画《决心》

  1、描述画面内容。2、指出寓意(讽刺面对诱惑意志薄弱的人)。

  二、意志力当堂测:你是个意志力强的人吗?针对下面问题,分别打勾和叉

  1、冬天能否按时起床?

  2、有否超过3个月连续不断的长跑以历?

  3、有没有超过3个月的连续练字经历?

  4、答应别人的事,遇到了较大困难,你是完成诺言还是临阵退缩?

  5、在家没有完成作业前,刚好遇到好电视节目,你是继续做作业还是去看电视?

  6、署假作业是按计划分期完成还是开学前几天猛赶工?

  7、有时我躺在床上,下决心第二天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比如突击一下英语),第二天是按做了还是没做?

  8、和别人争吵时,发现自己错了,是认错还是声音更大地辩解?

  学新课。板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一、介绍作者

  有三个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总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答案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二、读课文

  1、题目中“抵抗力”指什么?答案:困难(第四段)

  2、找出文中所举事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1)作诗填词——说明贪懒取巧不会有大成就(提示语:这一点切身的体验使我感触很深)

  2)人“动”原理——说明人和物不同,人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照这样看)

  3)留恋被窝——说明人都有惰性,战胜了它,你的企图就成功了

  4)孔子奔波——说明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是因为他们肯向抵抗力最大路径走

  5)学生不认真学习说明懒是百恶之源

  总结: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好有例子证明,能增强说服力

  三、归纳全文结构

  提出问题:由自己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1、从理论上论证(第3段)。

  2、从事实上论证:①正面(5、6段)②反面(7段)

  3、上升到民族国家高度,升华主题(8、9段)

  解决问题:提出希望(10段)

  总结:可以作为一种作文模式学习

  四、听写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坤:广大、和顺,厚德:宽容的德行,载物:容纳万物)

  2、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出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雪雨——冰心

  4、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第一节

  五、自己在文中挑出句子作为名句,请学生联系社会和自己赏析。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给下列字注音。

  病瘘(lòu)郭橐(tuó)驼孳(zī)勖(xù)缫(sāo)丝飧(sūn)饔(yōng)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既克,公问其故。

  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①②③④

  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4、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历史、文学方面的贡献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举酒酾江横槊赋诗的视频,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引入赤壁鏖战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然后听名家诵读录音,学生表演读,分组读,自由诵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种海纳百川磅礴的大气,又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包含其中。这可以说是在内容上对诗的初步理解。然后,强调字音,疏通疑难字词。在诗歌鉴赏环节,我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来解读诗词。1、诵读诗歌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请找出诗中流露忧愁之情的诗句,思考他忧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思考诗歌的内容层次。

  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在写作环节,要求学生阅读几则关于曹操的资料,并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当堂展示。最后请学生出示搜集的有关“立志、惜时”的名句,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珍惜时间,奋发图强,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身心完全投入,体会到这首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知作者体裁

  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3.说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 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4.说体裁: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中国新诗的发展:

  二、读——理内容结构

  1.自由读:读两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

  3.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

  ①什么是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 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 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4.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三、探——析形象语言

  1.小组合作探究

  分小组研读诗歌,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一两各方面):

  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 九节。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

  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

  3.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

  ①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②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③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④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 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⑤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听——悟情感主旨

  1.过渡: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请听名家朗诵。

  2.播放朗诵视频。

  3.分析点播: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4.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五、吟——得要领技法

  1.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请说说吟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2.吟咏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比如:

  3.吟诵比拼:①小组互相讨论,在书上标记,互相听读。②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

  六、写——晒收获感受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示例1: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示例2: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示例3: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5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6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鉴赏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导入本课。

  2. 简介《诗经》。

  二. 朗读 感知大意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圈点生字。

  2. 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

  3.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4. 学生自由朗读本诗,把握语速、感情基调。

  5.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对语速、语调的把握。

  6.引导学生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7.各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示朗读,评出优胜组。

  8.全体学生齐读。

  三.研读 感悟意境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诗,结合注视,组内理解大意。教师巡视,答疑解难。

  2.引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3.学生感悟意境,

  《蒹葭》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 (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跻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8

  一通假:

  ①病瘘。[瘘,通“偻”,lǚ,脊背弯曲。“伛偻”(yǔlǚ),腰背弯曲,驼背。]

  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二古今(双音节同形)异义词:

  ①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③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⑤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三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见课本181页注解27。)]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多]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多](邓建列认为是形作动,不断地发布)

  ⑤遂而鸡豚。[遂,成,章程,作使动:使……长成;喂大。]

  ⑥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①其培之也。[为……培土]

  ②忧之太勤。[为……担忧]

  ③虽日忧之。[为……担忧]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四句式:

  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以“……也”式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官理可乎?(于,到)

  五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 (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

  病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者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而)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

  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登池上楼》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过着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图,又恰逢权贵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政治失意的时候,想当大官当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高不成,低不就,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

  生:悲哀,郁闷,纠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来感受诗人的心境。【板书:标题】这一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生:地点——池上楼,事件——登楼

  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诗人登楼会做什么呢?

  生:吟诗,喝酒,聚会,抒情,看风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初读正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多媒体投影)【提醒学生注音、难解的字义要标划、作笔记】

  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速度稍微快了点,语调舒缓是读诗的基本原则,诗歌的朗诵还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和感情的把握。现在由老师诵读一遍。

  生:(鼓掌)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我掌声呢?

  生:有节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师:同学们从朗读中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生:忧郁、感伤、

  生:郁闷、低沉、悲凉

  师:这样看来,这首诗是有抒情的诗句,除此外,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分别找出诗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意见。

  生:我找到了写景诗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师:同学们认为这四句都是写景的吗?

  生:不是,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这两句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接下来请朗读抒情的诗句。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生: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生: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诗写什么内容?

  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反而被贬到永嘉当太守,如今疾病缠身守着空荡荡的园林。

  生:这两句诗是叙事。

  师:大家结合幻灯投影分别朗读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生:(集体朗读)

  师:现在分两大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一组讨论: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你最欣赏哪些诗句?请畅谈你的理解。第二组讨论:这首诗抒情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前后有什么特点?请畅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

  师:现在请第一组的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

  生: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青草、园柳、鸣禽等景物,这些由冬天转向春天的景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最欣赏的诗句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写出了春天一派生机、生意盎然的景象。“生”让诗人觉得生活很有希望。清脆的鸟鸣声让人心情舒畅。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的心情由悲而喜。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放眼望去,波涛汹涌,崇山峻岭,视野开阔。

  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俯仰高低,“飞鸿”有鸿鹄之志,展翅翱翔喻指诗人的雄心壮志。

  师:季节变化、对比。接下来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抒情诗句讨论的结果。

  生:诗人悲伤的情怀。“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诗人内心感到惭愧。

  生:“进德智所拙”,诗人官场失意。“退耕力不任”,诗人不甘心退回耕种,;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心情悲伤。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写出了诗人由归隐之情。“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隐居的日子会孤独,日子难过。

  师:陶渊明归隐时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十分惬意、愉悦。

  生:谢灵运却是孤独、寂寞的。

  师:这是由于诗人的出生背景所决定。(多媒体投影)

  生:归隐的日子会无聊、枯燥无味。

  生:“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诗人摆脱了烦恼,摆脱了矛盾的困境,选择了隐居,遁世无闷。

  师: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得以解脱,“遁世无闷”!坚守节操岂止是古人能够做到的,诗人的情绪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这大约半年后,谢灵运终于以疾病为由,辞职归隐于故乡始宁的祖居。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刚才分析的写景与抒情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生:景物描写由冬天向春天转变,观察角度是变化的。

  生:诗人的感情由悲而喜,又由喜而悲,最后由悲而无闷。

  师:写景与抒情交替进行,诗人触景伤情,情随景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多媒体投影)

  师:现在请同学来整理一下整首诗的思路。

  生:诗人由眼前的潜虬、飞鸿生发了进退两难的伤感之情,又因春天之景而感到欣喜,接着又因归隐的独居、离群而伤感,后遁世无闷。

  生:诗人触景生情,情随境迁。

  师:这是山水诗人最大的写作特色,将情感融入景物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这一赏析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整首诗的感情理解比较透彻,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注意把握诗歌感情变化

  生:(配乐朗诵)

  师: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反复朗诵,收集并鉴赏谢灵运的诗作,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登池上楼》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差别(chā)灞涘(sì)澄江(chénɡ) B.飞甍(ménɡ)潜虬(qiú)豳歌(bīn)

  C.流霰(xiàn)岖嵚(qīn)拎包(līnɡ) D.褰开(qiān)参差(cī)蹇马(jiǎn)

  C项中”拎”应读”līn”。

  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薄霄元宵九霄云外B.栖川栖息哂笑不止

  C.衾枕沈阳饮鸠止渴D.时髦髡刑鬓发斑白

  C项,”鸠”应为”鸩”。

  C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霄愧云浮云浮:指浮云。

  B.卧疴对空林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C.池塘生春草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

  D.去矣方滞淫滞淫:久留。

  A项,”云浮”应为”高飞的鸿鸟”。

  A

  4.有关诗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

  B.”参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

  C.”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

  D.”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能够不变心呢?

  D项,”谁能够不变心”应改为”谁的黑头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欣赏一波三折意外迭生的故事情节

  3、品味作者含蓄幽默的语言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

  2、学会爱母亲、尊重母亲、回报母亲。

  学习难点: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在平淡的生活中学会发现。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本文作者是,( )国家,家。

  2、母亲节是每年的天,代表花儿是。

  3、给加点字注音:

  点缀( )兜游( )筵席( )

  解释:想入非非( )

  4、分组复述故事情节或者表演课本剧。

  二、理清故事内容思路:

  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我们最初打算是在家里,母亲打扫整理装饰房间,

  我们突然改变计划,母亲准备便餐收拾行李,

  出现意外:我们都有理由出去,母亲:;我们尽兴游玩归来,享受丰盛晚餐,母亲:。

  结果:( )我们:,母亲:。

  三、研讨赏析文章的妙处

  1、本文的情节有何妙处?

  2、作者的语言有何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并说说理由。

  四、探究问题:

  1、母亲说这天是她最快乐的一天,但为什么她眼里含着泪水?

  2、这家人不爱母亲吗?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写爸爸?

  五、小结反思:

  1、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请从写作和感情两方面谈谈。

  2、我们应该怎么过母亲节?

  六、情感写作训练:

  给母亲写一张贺卡,说出你心里最想说的话,让母亲倾听你的声音。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原文阅读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都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的操劳,她吃足了苦头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父亲决定向办公室休请假一天,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威尔也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就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因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请妈妈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的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装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丝领带,作为母亲节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早饭后,作出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一向是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因为我们只雇得起一个女佣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体忙个不停。当然,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季节,要是让她驱车游逛几十哩,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就在当天早上,我们把计划稍稍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钓鱼更妙。父亲说,出租汽车么,雇了一样得花钱,何不利用它又游玩又开到山上有溪流的地方去钓鱼。就像父亲说的,如果你只是驱车出游而没有一个目标,就会有一种漫无目的之感;可是如果你要去钓鱼,前面有个明确的目标,就能提高你的兴致。

  大伙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父亲昨天刚好买了一根新钓竿,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的来了。他还说,要是母亲愿意的话,可以使用那根钓竿。真的,他说过,钓竿其是实际上是为她买的。不过母亲说,她宁愿看着父亲钓鱼,她自己却不想钓。

  我们让要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因为我们怕肚子饿,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支篮子里,准备上车。

  唉,车子开到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而且他相信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花园里干点活儿;他说那里有一大堆他可以可干的粗活和脏活,比如说挖个垃圾坑什么的,这就免得雇人来干了,所以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他要我们马上出发,快快乐乐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他说他能够整天埋头干活,而且,真的,他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

  当然,我们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妮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帮助佣人做中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威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的是,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让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冷,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

  他说,在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果他硬拉她到乡间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法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会儿。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到出门去钓鱼,主要是,这样一来就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他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多么重要。关于他自己,他总算还够硬朗,不过他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折腾。

  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到车后座的边上,他才说,他以为母亲再看不着我们了。

  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了各种各样大的鱼,他敢肯定,要是母亲来钓的话,她无论如何也拽不上来的。威尔和我也都钓了,不过我们钓的鱼都不及父亲钓的那么多。至于姑娘们呢,在我们乘车一路去的时候,她们碰到不少熟人,在溪边她们还遇到几个熟识的小伙子,便在一块聊起来,这一回,我们大伙都玩得痛快极了。

  我们到家时已经很晚,快到下午七点了。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首先她不得不给替父亲拿来毛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就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鸡和圣诞节吃的各式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的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都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同步练习

  一、语言描写是对人物进行塑造的一个重要方法。课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中,母亲无疑该是主角,但文中却是父亲在喋喋不休,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合适么,为什么?

  答:

  二、探究《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结尾部分,回答问题。

  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1、这里的“迁就”这个词用得妥当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史怀哲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引导学生具备博爱的品质,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读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人道主义思想。(自读——讨论——总结)

  三、课文解析

  1、作者传达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价值的事物)

  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讨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你对佛家语:“扫地不伤蝼蚁命”和夏天人们无情灭蚊杀蝇行为的看法。

  2、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爱护并促进生命,使其体现价值。(学生举例:扶正被践踏的小树)

  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怀着牺牲的精神提受难的人服务。(学生举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学生举例:和谈避免战争)

  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学生举例:斡旋化解民族纷争)

  3、小结:尊重个体生命——尊重群体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关注社会

  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

  初二学生杀母事件

  关于取消死刑的提议

  结论: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具备博爱品质,尊重他人生存权。

  2、关注个体

  上海交大硕士生跳楼自杀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世界自杀人数的统计数字

  活着需要勇气?死去需要勇气?

  结论:磨砺自我性格,增强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面对生活。

  课后小结:本文教学效果相当好,能让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我的呼吁》原文阅读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为。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我的呼吁》基础测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伤害(sāng)依据(jǜ)铭记(míng)挺身而出(tǐng)

  B.伦理(lún)经纶(lún)普遍(biàn)一叶扁舟(piān)

  C.误解(jiě)平庸(rōng)昆虫(kūn)不可动摇(yáo)

  D.价值(zí)生命(shēng)环绕(rào)置于一旁(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避免偏辟恶化呕吐

  B.勉励历害牺牲虚假

  C.领袖联袂和平吓退

  D.宣布寒喧维持安定

  3.选出关联词语填入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③的名言:__________能够,总要尽力__________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__________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

  A.若是与也是B.若也也

  C.若是跟是D.若与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  )

  A.在今天的会议上,他们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如此南辕北辙,又怎能达成协议呢。

  B.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C.我们呼唤企盼人才,但作为个人自身,恃才傲物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不可能跟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也将影响自身才能的发挥。

  D.王老师一走进教室,我们都不谋而合的站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光厂试验成功的万匹马力柴油机,具有性能好、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

  B.如何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C.省反腐领导小组的有关同志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

  D.本届大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为主,其他行业的也有,但不多。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C 5.A

  6.A(B中“至少”与后文“以上”重复;C中“并非是”的“是”多余;D中“向”应为“跟”)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18

语文版高一上册《永远的蝴蝶》教案03-04

语文版高一上册《雨巷》教案03-01

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08-20

语文版高一必修遥感教案03-03

语文版高一必修黄鹂教案03-04

语文版高一必修寂寞教案03-02

语文版高一必修《师说》教案03-02

我很重要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