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12-02 17:39:27 晓璇 高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和充实。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2、写作背景

  有一段时间,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

  3、作者介绍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4、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明确:“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明确: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7、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请简要概述。

  明确: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人类的高贵、伟大。

  四、拓展资料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2

  一、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3、领会作者的观点太度,品味直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论证结构,理清并学习论述类文章清晰的论证思路。

  2、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四、预习新课

  1、记字音

  ①教益(yì)②音讯(xùn)③高耸(sǒng)

  ④苍穹(qióng)⑤白炽灯(chì)⑥间隙(jiàn)

  ⑦覆盖(fù)⑧吟啸(xiào)

  2、识字形

  ①愉(yú)愉快瑜(yú)瑕瑜互见②链(liàn)锁链涟(lián)涟漪

  ③讯(xùn)音讯汛(xùn)汛期④炽(chì)炽热帜(zhì)旗帜

  3、辨词义

  (1)消磨消耗

  [辨词]

  “消磨”指逐渐消耗,磨灭;也指消遣,打发时光,浪费时光。

  “消耗”指(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选词]

  ①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消磨光阴。

  ②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消耗了她不少的精神。

  (2)钟情衷情

  [辨词]

  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选词]

  ①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②究竟是什么鸟在那树林里,唱着,唱着,唱着,好像在叫唤什么,好像在诉说什么,下雨了也不停,对山野倾诉衷情。

  五、导学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背景链接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3、作者逸事

  王佐良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近两年,有人笑说:“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他说:“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看他这么自信,这个人就进言:“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

  六、导读理解

  (1)、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明确:

  1、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2、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3、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一一心境豁然开朗

  4、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略写侧外部结构

  (2)、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1、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2、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这里是贬义褒用,突出在图书馆读书的充实和愉快。

  七、巩固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狭隘自缢洋溢精益求精

  B、闲暇遐想霞帔瑕不掩瑜

  C、时髦麾下牦牛耄耋之年

  D、戕害戳穿戗风戮力同心

  2、上图书馆(节选)

  ①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②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③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1)赏析“上图书馆”这个标题中的“上”字。

  (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1、“上”字平易朴实,与本文作者的质朴平实的文风相得益彰上”字口语化,表明去图书馆是作者日常生活常态;用“上”而不用“去”,表明到图书馆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朝圣,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2、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日本侵华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上,“暗淡12316;全灭了”等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国破家亡的深切伤痛,蕴藉丰富。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3

  【教材定位】

  《上图书馆》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篇课文的第二课,是王佐良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里,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记叙了当时的氛围,道出了独有的乐趣和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作者笔下的几个经历,体会其对于图书馆的礼赞,感受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同时,要注意体会文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更需要我们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去,想象着一个地方,憧憬着一片幻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曼妙感觉,曾带领着我们前往一个庄重、淡雅的地方—图书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佐良的视角,看一看他的“图书馆之旅”。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了解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音讯(xùn)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间隙(jiàn)吟啸(xiào)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思考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思考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思考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思考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思考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思考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思考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思考7】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思考8】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思考其缘由并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思考9】鉴赏语言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明确“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明确“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明确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明确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思考10】分析手法

  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明确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2.找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赏析。

  明确①第6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②“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思考11】阅读与思考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隆。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9322;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问题: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

  明确(1)来到古镇乡村图书馆,感受到这里的宁静优雅;

  (2)感受到先辈为开启民智所做的不懈努力;

  (3)古镇图书馆所保留的优良传统应成为当今乡村建设的理想。

  五、技巧点拨—分析写作特点

  【任务引导】《上图书馆》是王佐良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里,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记叙了当时的氛围,道出了独有的乐趣和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

  2.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

  3.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

  六、明晰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七、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与提供社会活动场所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黄志良《中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随着径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者进入新世纪后,恰逢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中国完成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制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之后,带来了服务效益的迅速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坚定了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广总分馆制的决心和力度。地方实践经验很快被吸收转化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又面向全国普及推广。

  2012年5月l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填补了中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文化行政部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在这一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术:“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侧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摘编自金武刚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材料四:

  在美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州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的服务职能,定位明确。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为国会议员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各州图书馆也以州议会、州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城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总分馆制的广泛实行使公众可以就近方便地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大书房”,而且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税收占图书馆年度经费的70-80;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图书馆经费预算、支出都要经过董事会审议。图书馆馆长向董事会负责。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所有工作紧密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摘偏自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制度方面的不同。

  明确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进入21世纪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始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进而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面向全国普及推广。②在美国,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域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

  八、素材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9.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体会文中引用的作用。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其收获。

  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想象沉浸在书中的感觉,进而引出图书馆这一庄重、淡雅的阅读场所。

  提问学生对图书馆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上图书馆》。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介绍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包括其教育背景、职业成就等,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认识,如王佐良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曾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等。

  介绍写作背景:说明本文是王佐良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读书经历之作,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对知识的广泛涉猎需求。

  讲解 “随笔” 文体:讲解随笔的特点,如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 “理趣” 等,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文体风格和写作特色。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包括中学阶段上 “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

  提问学生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让学生明确有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记述顺序,让学生理解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作者与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明确字音,如 “音讯 (xùn)、苍穹 (qióng)、白炽灯 (chì)、间隙 (jiàn)、吟啸 (xiào)” 等。

  理解词语,如 “豁然开朗”“牵强附会” 等词语的含义。

  预习检查

  初读思考

  文本研究

  开篇引用的用意:探讨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其是为了引出作者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公书林” 的特点及作用:分析 “公书林” 的特点,如有丰富中英文藏书、全部开架、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等,体会其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为下文写作者的收获所做的铺垫,明确作者在这里激发了阅读英文小说的好奇心,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并学到英文知识。

  清华图书馆的描写:探究作者详细描写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该图书馆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教益,它带领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其强烈的热爱之情。

  关键语句的含意: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等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其分别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以及作者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引用莎士比亚台词的含意:分析第 9 段引用莎士比亚台词的意义,说明其既表达了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又赞美了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梳理读书经历与感悟: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进一步理解图书馆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者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对阅读的深刻感悟。

  随笔写法的灵活性:针对作者选择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一灯如豆” 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引导学生思考其缘由,体会随笔写法的灵活性,理解这种写法更能突出图书馆学习经历的意义和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合作探究

  引用的恰当性:组织学生讨论第 9 段引用莎士比亚台词是否有穿凿附会之嫌,引导学生从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类伟大和理性崇高的赞美与图书馆承载的知识求索内涵的契合度,以及作者作为英国文学研究大师选择用莎士比亚诗体独白表达赞美之情的恰当性等方面进行思考。

  对比阅读:将本文与《读书:目的和前提》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探讨两篇文章关于读书的述说的相通之处,如两位作者最初的阅读兴趣都从猎奇开始,以及在找到乐趣后都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等。

  总结全文

  与学生一起回顾作者不同阶段的上图书馆经历,强调图书馆在作者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者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人生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素养。

  布置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并思考阅读对人生的意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自身阅读生活的反思。

  推荐学生阅读王佐良的其他作品或相关的读书随笔,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王佐良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品读文中的哲理性语句,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及对知识的崇敬。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文本分析,理清文章结构和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体验作者在不同图书馆中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文脉,感知随笔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的文体特点。

  难点:领会上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并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和经验,学会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名言:“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提问:你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

  作者及背景介绍:

  展示作者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及成就。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强调王佐良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标注重点词句和段落。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有哪些?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组讨论:作者在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模拟在不同图书馆中的情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提问:作者上图书馆读书给他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品读哲理性语句:

  提问:文章中有哪些哲理性语句?它们有什么含义?

  提问:如何理解文章第10段所说的“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拓展延伸:

  提问:你们上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强调图书馆在作者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上图书馆经历的随笔。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王佐良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把握环境烘托对描摹心情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理解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

  学习作者通过引用名言、描写细节等手法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感受其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对知识、图书馆的独特情感,以及阅读与人生的深刻关系。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图书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的感觉,进而引出图书馆这一承载知识与梦想的场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图书馆的印象和感受,顺势导入新课,跟随王佐良先生一同开启 “图书馆之旅”。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王佐良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介绍其主要经历及成就,如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等,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认识。

  写作背景:讲解本文是王佐良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读书经历之作,创作于其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之后,体现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积累过程的珍视。

  文体知识:介绍随笔这一文体,强调其行文自由灵活、富有理趣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本文在文体上的独特之处,为理解文本风格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检查:正音释义,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如 “音讯 (xùn)”“苍穹 (qióng)”“白炽灯 (chì)”“间隙 (jiàn)”“吟啸 (xiào)” 等字音,以及 “豁然开朗”“牵强附会” 等词语的含义。

  初读思考: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包括中学阶段的 “公书林”、大学阶段的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的包德林图书馆等经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概括总结:让学生概括文中主要记述的.图书馆及其各自特点,如 “公书林” 的中英文藏书丰富、开架阅览、环境优雅,清华图书馆的建筑宏伟、藏书丰富、设施完备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文本研究:

  引用名言的作用:探讨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的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引出作者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热爱的作用,同时体会引用名言在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方面的效果。

  图书馆的特点与作用:分析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 等不同图书馆的特点及对作者的影响。例如,“公书林” 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清华图书馆则带领作者进入了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包德林图书馆让作者心境豁然开朗,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等。

  重点词句赏析: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等,结合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境变化以及对知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引用台词的含义:深入探究第 9 段引用莎士比亚台词的含意,理解其既赞美了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又赞美了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从图书馆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体现了知识理性的伟大力量。

  写作手法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择 “一灯如豆” 下苦读情景来写的缘由,体会随笔写法的灵活性,理解作者通过真实展示不同阶段的图书馆经历,突出图书馆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图书馆依然是作者获取知识、追求进步的重要场所。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分享对不同阶段读书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作用是否依然重要”“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自己” 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课堂小结

  总结作者的上图书馆经历及其对知识、对人生的深刻影响,强调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和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123.

  回顾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引用名言、细节描写、情感真挚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布置作业

  让学生以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随笔,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图书馆的独特情感和认识。

  推荐阅读王佐良的其他作品,如《英国文学论文集》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图书馆文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以图书馆为主题进行创作。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向往知识的情感,激发对图书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主题的提炼。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上图书馆》,做好标记。

  幻灯片展示课文重点段落、作者资料及图书馆相关图片。

  准备一些书籍的推荐列表,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谈话导入:

  提问:大家在图书馆有什么样的`经历?图书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享对图书馆的印象,从而引入课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朗读课文:

  让学生分组朗读《上图书馆》,注意语音语调。

  小组讨论:

  各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深度分析(20分钟)

  内容分析:

  讲解课文的结构,分析主要情节。

  重点段落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写作手法:

  分析作者的叙述方式:通过什么样的细节展现图书馆的氛围。

  探讨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主题解析:

  引导学生总结文本主题,理解知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图书馆文化的看法,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

  提出个人对于“上图书馆”的期待或想法,并分享。

  (五)写作实践(15分钟)

  写作任务: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图书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图书馆的认识。

  鼓励使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强调图书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读和探索。

  五、作业布置

  完成写作任务《我眼中的图书馆》,下节课分享。

  阅读与图书馆相关的书籍,并写下个人的读书感受。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王佐良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及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学会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感受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题引入:“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成就: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经历: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任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写作背景:

  文章回忆了作者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崇敬。

  创作时,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

  三、整体感知

  题目解说:“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用名言,引出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第4-7段):回忆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时上“公书林”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8段):回忆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9段):回忆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时上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的经历。

  第五部分(第10段):总结上图书馆的奇趣和收获。

  四、深入研读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

  在武昌文华中学时:“公书林”,环境优雅,中英文藏书丰富,阅读英文小说和杂志,养成读英文杂志的习惯。

  在清华大学时:清华大学图书馆,装修精致,书刊精美,阅读西方哲学、历史、戏剧等书籍,进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在英国牛津大学时: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阅读古籍古本,心境从不平静到豁然开朗。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找出并赏析文中哲理性语句,体会其对图书馆的礼赞。

  分析文中细节描写,如作者对不同图书馆环境、氛围的描绘,以及自己读书时的心情和想法。

  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和经验,思考阅读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鼓励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五、拓展延伸

  读书分享会: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难忘的读书经历或阅读体会。

  鼓励学生以随笔的形式整理自己分享的内容,投稿给学校文学社。

  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黑塞和《上图书馆》的作者王佐良二人的读书经历,找出异同点,并探究他们的读书心得。

  六、总结与作业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图书馆对作者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作业:

  写一篇随笔,记录自己的一次难忘读书经历或阅读体会,思考阅读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重点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之情,同时结合学生的读书生活和经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鼓励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王佐良及其文学成就,理解文中所提及图书馆的特点与意义。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在不同图书馆的经历与感悟,学习作者组织材料、表达情感的方法。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积累优美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研读、讨论等方式,深入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阅读经历,思考图书馆对个人成长与精神滋养的作用,提升思维能力与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深厚情感与热爱,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场所的重要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对图书馆的情感与感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与行文思路。

  品味文章中细腻生动、富有内涵的语言,如对图书馆环境描写、阅读感受描写的语句等。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作者通过图书馆经历所表达的对知识、文化、人生的思考,体会其思想深度与广度。

  引导学生将文中所感悟到的图书馆价值与自身阅读体验相结合,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自身成长。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展示图书馆的图片或一段有关图书馆的视频短片,创设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图书馆的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在图书馆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图书馆的故事,从而引出课文《上图书馆》。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王佐良,包括他在翻译、英国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提及的图书馆名称,并思考这些图书馆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学生回答文中提到了哪些图书馆,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结构: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 3 段)开篇点题,引出作者对图书馆的热爱;第二部分(第 4 - 8 段)详细叙述作者在不同图书馆的经历与感受;第三部分(第 9 - 10 段)总结全文,强调图书馆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研读作者在各个图书馆的经历部分(第 4 - 8 段),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在每个图书馆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能体会到每个图书馆有哪些独特之处?例如氛围、藏书、设施等方面。

  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逐步深化的?

  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

  在 “公书林”,作者接触到丰富的英文藏书,开始自由阅读英文小说等书籍,感受到知识的广阔世界,“公书林” 是他打开知识大门的启蒙之地,从 “一个管理员站在门口,看到学生模样的人,总是把门打开,客气地说一声‘请’” 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那里的自由开放氛围,作者在这里初步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惊喜,情感上是好奇与欣喜的开端。

  清华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阅读环境,作者在这里 “一灯如豆” 地苦读,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充实自己,从对图书馆建筑、藏书数量、灯光下阅读场景等描写可以看出清华图书馆的大气与厚重,作者在这里的情感是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进一步加深,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的增长与心灵的满足。

  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则让作者在更广阔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下进行深入阅读与思考,他在这些图书馆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如在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作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元,其情感升华到对人类知识文化体系的尊崇与向往。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体会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例如:

  “在喧嚣的城市中,这里是一片宁静的港湾,书籍如繁星般闪烁,等待着人们去摘取智慧的光芒。”(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作宁静的港湾,书籍比作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图书馆环境的安静以及书籍的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一本书都是一位智者,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在其间聆听,仿佛穿越时空,与无数伟大的灵魂对话。”(此句运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赋予书以人的特性,将阅读过程想象成与智者对话、穿越时空,深刻地表现出阅读带给作者的精神享受与思想启迪,体现了作者对阅读的痴迷与对知识的崇敬。)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0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图书馆对自己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图书馆中获得的知识、感悟或难忘的瞬间。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图书馆找到了备考的重要资料,有的学生可能通过阅读某本书改变了自己的观念等。

  开展小型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 “在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阅读”,反方观点为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方进行简短辩论,教师在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阅读与图书馆阅读的关系,强调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重要场所的独特价值,如提供深度阅读环境、保存珍贵文献、促进文化交流等。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作者在不同图书馆的经历与感悟,强调图书馆在作者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文章所传达的热爱阅读、追求知识的精神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素养。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要求模仿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内容可以是自己与某个阅读场所(如图书馆、书店、书房等)的故事或感悟。

  以 “我心中的图书馆” 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图书馆的认识、情感与期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书馆图片、作者介绍资料、相关视频等)、课文纸质文本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上图书馆》进行学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活动,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以及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能够快速梳理出文章提及的图书馆,但在研读课文深入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作者情感深化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在辩论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也存在论据不够充分、逻辑不够严密的情况,今后应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资料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整体而言,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细节处理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王佐良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以及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细节描写,理解其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图书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品味文章中的哲理性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

  领会上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并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和经验。

  学会以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如何影响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名言或故事引出图书馆的重要性,如:“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提问:你们喜欢去图书馆吗?在图书馆里你们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或感受?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强调其作为翻译家和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的身份。

  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会写下这篇文章。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注重点词句和段落。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有哪些?

  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哲理性语句,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等。

  提问: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梳理经历,理解影响

  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在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并思考这些经历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提问:作者在不同图书馆里读到了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联系生活,拓展思考

  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读书经历?图书馆对你们的.成长有哪些帮助和影响?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强调图书馆和阅读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写一篇随笔,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思考阅读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王佐良《浙江的感兴》高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13

爱上图书馆作文01-26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06-01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通用12篇)08-21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精选10篇)08-18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2-15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1-07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10-21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