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主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逐步说服秦伯的?体会其游说艺术。
温故知新: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翻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导入: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左传》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的。战争即事件,有事件就有情节。行人即人物,就要分析人物形象。辞令即语言,就要赏析外交的'语言魅力。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历史背景:秦晋为什么围攻郑国?
表面上“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最终目的是“称霸”“扩张”。(插入历史背景)“春秋无义战,弱国无外交。”
三、情节安排:
文中没有直接写到战争的场面,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形势的危急。这种叙事方式在写记叙文时值得借鉴。如《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本文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
明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兵压境——一线生机——微起波澜——出现转机——危机迭起——一场虚惊)
本文看似短小,但叙事却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虽然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却感觉到了战争的气氛,手法可谓高明!
四、赏析语言艺术:
烛之武正是在这种波云诡谲的战争形势下出场的,并且成功游说了秦伯。那么,烛之武是如何逐步说服秦伯的?体会其游说艺术。
以退为进,动之以情 以“利”巧攻心理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利 以“害”巧析形势
以利相诱,替秦着想 以“史”巧施离间
以史为鉴,挑拨离间
烛之武正是从分析利弊、揣摩心理、利用矛盾三个方面,从而使“秦伯说”,并“与郑人盟”。正所谓“上兵伐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五、分析人物形象:言为心声,语见其人。
本文即没有烛之武多余的外貌、动作描写,仅通过语言描写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塑造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
深明大义、能言善辩、智勇双全。即辨士、勇士、志士。
郑伯:(正)虚心纳谏、知错能改|(反)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佚之狐:(正)知人善举、慧眼识珠|(反)老奸巨猾、嫉贤妒能
秦伯:善于决策、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晋侯:头脑清醒、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六、拓展训练:
请给感动中国历史人物之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七、作业:
背诵第三段。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三课时,主要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情节设置和语言艺术,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六层递进‘问题发现法’”为推手,以主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逐步说服秦伯的?体会其语言艺术”为主线,前赏情节,后析人物,最后拓展延伸,开放思维。然而匆匆讲完,遗憾颇多。
1、前松后紧。前面翻译略耗时间,另外,赏析情节部分可以一笔带过,稍作处理即可。
2、火候欠点。中间讨论主问题环节,应给学生再多点时间。学生回答的热情挺足,但由于时间原因,部分学生没来得及表现。
3、亮点没有全展现出来。最后的拓展训练颁奖词时间不够,学生表现的热情很高,但没来得及展现,略显仓促。最主要的问题是拓展延伸,本来是这节课的亮点,是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最好方式,但因时间原因,只好留作作业。
总体而言,经验还是不足,内容上,不应求全,求精即可;形式上,过于单一,应再多样些。毕竟年轻,尚需磨炼,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课堂转型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