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教案

时间:2021-05-07 16:32:16 高一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教案

  一、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教案

  (一)教材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位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处于由初中到高中过渡的地位,是从初中短小浅显的文言篇目向高中篇幅长、难度大的文言篇目的过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但本文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叙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在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并不大。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外交使者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持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精彩的外交辞令描写,还有生动的叙事描写,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二)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篇目,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了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第8个任务群里,对“学习目标与内容” 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生字、生词问题,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 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4.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文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因此,我把本文教学重点确定为: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烛之武的说辞非常漂亮,短短百余字,却讲了五层意思,婉转曲折,却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也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据此,我确立的教学难点为: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二、 说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语感,诵读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诵读过程中去理解文本的大意、体会说辞的语言魅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使命。

  根据以上几点,本课的教法确定为:

  朗读法、释疑法、点拨法、讲授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高一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课本单元导读中“反复诵读,悉心体会”的要求,将本课的学法确立为:

  诵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如“东方哥伦布”张骞,一箭书退敌百万兵的鲁仲连,“东方俾斯麦”李鸿章,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

  集体朗读课下注释,并采用勾画法,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点名学生补充《左传》相关的文化常识。

  教师归纳补充。

  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情节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均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 初读正字音

  大声自读文章,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缒

  (备课资料:佚之狐:佚地,名叫“狐”的人;大家试着解释一下“烛之武”这个名字:烛地,名叫“武”的人。)

  2. 再读知大意

  点名学生概括本章大意。(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概括文言文大意的能力。)

  3. 粗读会质疑

  浏览全文,让学生提出自己在知识点、文意理解上的难点,通过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等形式来解决这些难点。(此环节设置意图在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学会质疑。)

  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如下:

  (1) 郑国如何无礼于晋又为何对楚有二心,这里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2) 烛之武劝秦伯将郑国作为东道主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烛之武此话的.意图。

  (3) 个别句子翻译问题,相机解决。

  4. 深读析文本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提问:在本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请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批注式分析。(关注情节、细节,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

  全班交流。

  如:(1)开篇的形势紧急,为烛之武的出场作了铺垫,而佚之狐的话“师必退”,暗示了烛之武的才能,这种局面,只有烛之武才能力挽狂澜。(侧面描写)

  (2)从烛之武的推辞“不如人”“无能为”等,我们可见烛之武对自己年轻时不得重用的怨忿、不满;心怀不满,面对郑伯的请辞,烛之武“许之”。请同学们关注这里的“许之”,前面没有任何的修饰,如“不情不愿”“勉强”等,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郑伯的请求,可见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3)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夜”,在夜里,名词做状语;“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高处往下送。这两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形势危急,而烛之武在白发暮年,为了国家利益,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从墙上缒下,可见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4)语言描写:烛之武巧妙说服秦伯,瓦解秦晋联盟,让郑国转危为安。体现烛之武高妙的口才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师小结:

  烛之武形象: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精读品艺术:

  重点诵读精彩句子,学生采用圈画批注的方法,体会并分析烛之武说辞的艺术魅力。

  班级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烛之武说辞怎样的艺术魅力。

  教师归纳:

  烛之武说服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四)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生分类对本文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进行归纳整理,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

  (五)补充学习,体会论辩艺术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  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干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六)小结:

  清朝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七)作业布置:

  假如你有一位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的好朋友,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劝他戒掉网瘾,致力于学习。可以借鉴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八)板书设计:

  烛——志士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之——勇士      攻心之术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武——辩士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