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分析(精选8篇)
《辛弃疾词两首》这篇文章主要要求我们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1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并背诵这两首词。
2.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意境。
【用法指导】
在规定时间 独立完成预习案,要求书写整洁,美观,认真读文,独立思考,提出疑问。
【自主学习 大显身手】
一、了解写作背景,注意题目的含义
1.认真阅读两首词的注释,将有助于理解词意的信息勾画出来。将你读完注释后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我的发现:
2.看两首词的题目,将你从题目中发现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音和断句。
1.读音:倩何人唤取( ) 佛狸祠下( )
2.断句:封狼居胥
三、再读这两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将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写在下面。
四.背诵这两首词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智慧分享】
探究一: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作者经历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探究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故内容,再分析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教学重点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3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
(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
(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
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
【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辛弃疾的两首词作,进而感受体会豪放诗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两首辛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使用、情感表达等特点,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鉴赏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怀、运用典故等手法,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豪放派作品“豪放”特点的具体体现。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辛弃疾生平、作品及其风格;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反复诵读,分析词作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善于用典的手法,自主完成词作的知识建构体系;
3、通过比较鉴别,体会豪放词作的特点,感受诗词风格的多变性。
一.导入:(创设情境)(2分钟)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22岁率义军抗金,怒闯金营,只身擒贼,带大军回归南宋,一展沙场赫赫英姿;
他,智略超群,以文成名,45年思北伐报国,深谋远虑,美芹十论,洒满腔爱国热血,徒留文坛千年叹息。
他,就是“烈日秋霜、忠肝义胆”的南宋词人辛弃疾。这个文武双全、剑客豪侠一般的人物,用自己手中的刀剑书写了一部抗金的不朽传奇。但南归之后,流年如水,壮志成灰,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二.引入:(回归问题)(3分钟)
这是郭沫若评辛弃疾的对联,请谈谈这一副对联写出了辛弃疾哪些方面的特点。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典故:“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辛弃疾曾向朝廷呈现“美芹十献”。
“黍离”——对国家残破,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哀叹。
上联——谈写作风格(豪放)下联——写内心情感(胸怀天下国计民生,收复故土壮心不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将自己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永远留存在历史里,也将“豪放”二字镌刻在了自己的诗词中。
三.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辛词,分析辛词“豪放”的风格具体在词中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初悟豪放”(小组拓展、归纳展示)
(围绕“写景、叙事、记人、用典、抒情”四要素,讨论后展讲两首辛词的知识建构体系)
拓展学习六字诀:“纳、练、思、展、问、演”(注意课堂氛围)(8—10分钟)
学生活动:展讲知识结构清单,描述画面,谈读词感受,寻找词作中有代表性的词语。
小组互评发言,表现优秀者加分。
呈现教师建构模型
参考答案:《水龙吟》
1、写景:找出文本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空间——辽阔时间——久远)
天、水、山、落日、高楼、鸿雁——楚天、清秋、无际、遥远
2、叙事:如何理解词作中作者的奇怪举动?
看了吴钩:以物喻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遍栏杆:发泄胸中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抑郁苦闷之气。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没有人是他的知已。愁之深,愁之大。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3、用典:以古比今、议古论今
季鹰归未(休说):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于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求田问舍(羞见):作者一生以功业自诩,忧国伤时,表明自已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树犹如此: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自己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的感慨。
4、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抱负无法实现的失意和感慨;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以及词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作者写景、叙事从何处着眼?(宏大、久远)体现了怎样的特点?——豪放
四.讨论:同样登临观景,下面几位作者的.情怀各有什么不同?风格有何不同?区分依据是什么?
“再悟豪放”(拓展训练、合作评价)(10分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煜《相见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着眼点:空间——辽阔时间——悠远
教师引入:豪放与婉约有着不同的情怀。豪放的视野更加宽广深远,极目千里,大气磅礴;婉约的视野显得较为窄小,着眼于眼前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豪放的人大多有一种英雄情结,有远大抱负,胸怀天下;婉约的人多数冲淡平和,委婉含蓄,安于生活。婉约之人纵使观察到了生活中的大江大河,往往也会将它化为心底的柔情一波。
五.深化:“豪放”风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约”风格的特点?(共性问题,规范指导)(10分钟)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豪放”的特点:
意象选择:景物——名胜古迹、高山大川事物——金戈铁马、战场风云
人物——英雄豪杰、历史人物(博大)
意境营造:深远宏阔,高亢雄浑,纵横开阖,气象峥嵘,慷慨磊落。(豪迈)
题材范围: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怀古咏史、个人抱负等皆可。
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语言特点:精确、跳荡、质朴、洒脱、节奏急促。(大气)
表达技巧:大笔勾勒,朴实明快,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形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清超豪迈。(自由)
情感抒发:豪爽旷达、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思想深邃、情趣高雅。
学生活动:课前抄写的词作属于什么类型?判断标准是什么?
六.归纳汇总:(意义提升、体验成功)(5分钟)
清朝评论家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所以,豪放与婉约,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豪放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胸襟气度。豪放之妙,存乎一心:意之所至,天地亦能为之小,介子方能容须弥;气之所至,纵贯岁月跨长河,古今亦可成须臾。豪放者气度超拔,胸藏雄兵百万,天下之事尽归我之掌握;豪放者不受羁束,脑中包罗万象,自然万物皆可出笔端……
豪放成就豁达的性格,豪放铸成壮丽的人生。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时代的浪涛呼唤更多的弄潮儿。希望我们同学在生活中能多一点豪放,少一些忸怩;在写作中多一点阳刚,少一点柔媚。
豪则天地无限宽,放则人生自在行!
七.课后延伸:同是军旅题材的作品,品读苏轼《江城子》与岳飞《满江红》,从诗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分析它们与辛弃疾《破阵子》的异同之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陈奇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二.教学重点:
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三.教学难点:
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四.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金戈()
狼居胥()可堪()佛狸祠()遥岑()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自主学习
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3.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4.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主要词作和情感及其风格。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3、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A、人中之龙--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而被时人誉为军事家和政治家。
B.词中之龙--辛词特点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在情思上,词人借眼前之景和昔日之人,抒发了自己抗金爱国的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在内容上,上阕写景,即景抒情,描绘出了苍凉、空阔、悲愤的意境;下阕用典,以古人之事抒今人之怀,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无可奈何。在表达技巧上,词人的写景和用典都具有明晰的层次,如镜头移动,一步一景,逐层渲染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词中五个典故的运用,体现出辛词的“以文为词”的特点。
明代杨升庵认为这首词应列在辛弃疾词的首位,其最大特点是借古人事抒自己情,一句一典,由古及今,由人及己。从古人的建功立业,到今人的急躁冒进,自己不忘国耻却无用武之地,给人一种苍凉悲壮之感,体现了词人高超的用典技巧和满腔的爱国情怀。
C、基础知识
1.典型字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jì) 鲈鱼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2.重点词
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3.近义词
风流·风雅
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
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如“寻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别。②平时。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
仓皇:匆忙而慌张。如“赢得仓皇北顾”.惊慌:害怕慌张。
可堪:哪堪,(堪:能)怎么能。回首:回头看。
4.相关成语
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③借指武职、军人。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水龙吟》《永遇乐》两首词作者是怎样表现在抗金复国主旋律的同时又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和愤懑情感的?
主问题1:这两首词上下片的要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水龙吟》
《永遇乐》
子问题2:《水龙吟》上片的特点是以景(景物)抒情。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子问题3:《水龙吟》下片的特点是以典(典故)抒情。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典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子问题4:《永遇乐》最大的特点是用典,思考: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子问题5:《永遇乐》一词,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大量用典?这些典故之间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子问题6:这两首词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概括上下片要点基础上,拟出两首词的层次结构。
子问题7:结合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考: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子问题8: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豪放派”词有哪些特点?
三、课文小结
《水龙呤》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感人至深。
《永遇乐》用典巧妙、贴切。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四、拓展延伸
在宋代文坛上,苏轼以其豪壮的词凤和辛弃疾以其悲壮的词凤,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和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然后从苏辛比较的角度,写成一篇800字左右评论。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7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了解诗歌的相关基础知识。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并尝试对比鉴赏诗歌。
【任务驱动】
学了柳永和苏轼的诗歌,你更喜欢哪一位作者的诗歌,为什么?你觉得辛弃疾的诗歌比起他们两位的会有什么不一样?
【课前预习】
1、诗歌相关知识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主要有求同和求异两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诗歌的题材、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如: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比较,诗与画的意境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等等。
诗歌题材主要有: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等等。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诗歌人物、作者)、景物形象(意象、画面、意境)、事物形象。
诗歌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简洁明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缠绵哀怨等。
诗歌主要思想感情:忧国忧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渴望、保家卫国决心或信心、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理想不被理解的愁苦;思乡怀人:羁旅思乡、闺中怀人、边塞思乡、思念亲友;长亭离别:留念不舍、情深谊长、劝告祝福;生活杂感:寄情田园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抒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4、请背诵并翻译两首诗歌:
【课堂探究】
请尝试探究辛弃疾所创作的两首词有何相同点。
提示:思想情感(词人形象)+表达技巧(景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1、思想感情:(1)对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水龙吟》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说时光消逝,树木已经长大,人也随之老却,但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只能“忧愁”不已,而无法实现收复国土的愿望。《永遇乐》中舞榭歌台在风雨飘摇中依然保持,但英雄人物早已不见。而我此刻从北方南来已经四十三年,收复失地之路依然遥遥无期。
(2)对个人有家不得回而身世飘零的悲伤。《水龙吟》塑造了一位“江南游子”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看遍、拍遍却无人领会,只能可惜了流年,想要请人擦拭英雄泪都无人理会的孤独苦闷的形象。《永遇乐》则用四十三年高度凝练,自己一生大部分时光都飘零在外的无可奈何。
(3)对南宋当权者不思复国而无能的不满。两首诗都借自己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却不得实现来展现对当局者只图苟且偷安而不思复国的控诉。作者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如“落日”一般衰颓,百姓也在将敌人当做神去祭拜,全然忘记了战败的耻辱。
(4)对忠诚爱国,恢复中原的宣誓。作者既不会像季鹰一样归隐,也不会像许汜那样只图一己私利。自己要做就要做像刘备、孙权、廉颇一样的人物,随时随地准备为国奉献自己的生命,十二年如是,四十三年如是,到生命的终了也如是。
2、表达技巧:
(1)景物形象:“落日”“斜阳”“风雨”等词构成了一副衰败凋落的日暮西山之景,具有空寂苍凉的意境,寓意南宋的国势正呈现衰颓之状。
(2)语言风格:豪放、沉雄、细腻
(3)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水龙吟》上阙描写了飘零在外的游子只身立于空寂苍凉的景象里悲叹忧思。《永遇乐》也将叙事抒情融于“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景物中。
②借典抒情。
A.“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E.“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F.“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G.“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一路抵抗金兵,战火纷飞,惨不忍睹。而在这四十三年间,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及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H.“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③借问抒情。两首的诗都以问句的形式结尾,更深刻地表达了因自身不被重用而壮志难酬的悲伤,又再一次抒发个人的“英雄”之梦永存心头的志向。
【总结提升】
通过对辛弃疾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你发现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创作的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白寿彝: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中国通史》)
【拓展延伸】
1、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题材同属怀古诗,且都是以地点作为抒怀的主题;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 8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十、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运用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
(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高二《辛弃疾词》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名句06-23
辛弃疾的诗词12-13
辛弃疾作文02-17
辛弃疾著名语录10-26
诗人辛弃疾简介03-01
辛弃疾的诗词大全04-07
辛弃疾活捉叛徒09-1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08-21
辛弃疾的生平故事05-11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