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鉴赏语言,熟悉剧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鲁的内心情感;感知、评价“相逢”部分的戏剧冲突。
2、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立足剧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
难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主要人物简介: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30年前的周朴园与女仆梅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蘩漪)结亲,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梅侍萍,强迫她留下了长子(周萍),并且带走刚刚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鲁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自己改名鲁侍萍,儿子也改名鲁大海。后来,鲁大海来到周朴园手下做工,四凤则在周家馆做使女。
周朴园与后妻蘩漪有了儿子周冲,而周萍与蘩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的关系,周萍清醒后十分害怕,急于摆脱蘩漪,而爱上并且追求四凤。蘩漪吃醋,就叫来了四凤的母亲是侍萍要辞退四凤。侍萍来后发现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园,于是她在二人独处的时候周朴园认出了鲁侍萍。周朴园想用金钱买通侍萍被一口拒绝,侍萍提出他想见见周萍,作为恩断义绝的条件,周朴园答应了。这个时候,工人代表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后来周朴园辞退了鲁贵和四凤,鲁贵在家里骂骂咧咧的,鲁大海与其发生了争吵,周冲奉父亲的命令给鲁家送来100元钱,鲁贵厚着脸皮收下,并且要殷勤的款待周冲,而大海得知后却退还了那100块,并且把周冲赶了出去。鲁侍萍决定第二天就带四凤离开,而此时周萍却找了过来。被鲁大海发现,鲁大海要攻击周萍,被侍萍救下,后来,周冲,周萍,周朴园,蘩漪在周家客厅发生矛盾,蘩漪低声下气的求周萍带她走,却被周萍回绝。蘩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鲁贵和鲁大海先后从外面走了进来,鲁大海跟周萍单独在客厅发生激烈冲突。鲁侍萍找寻四凤而来,却得知四凤和周萍已经有了身孕。鲁侍萍叫周萍带四凤走,从此不要回来。
这个时候蘩漪带着周冲过来,当面公开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因为周冲也喜欢四凤。周萍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涟漪在绝望中叫来周朴园,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以为蘩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头认母。(播放《雷雨》结局片断4`25”)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二、人物形象探究。
提问:初读完这个剧本,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大家觉得周朴园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残酷、狡猾。虚伪、阴险。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感情不专一。
一个人的性格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从他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中就给他定性成为某一类人。欣赏话剧,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去全面的了解人物。我们可以从话剧中的一些片段着手,去丰富周朴园的形象。
(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提问:“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在这一段里,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反复出现了多次。就是“三十年前”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出示人物关系图)
从这个关系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佛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家能不能有所发现?
明确: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提问:“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提问:从这段分析来看,对于周朴园大家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他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物,他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梦想,虽然现在破碎了,但旧梦依然是他午夜梦回的一点安慰。
(二)独白往往是心灵的展示,也提示着人物的性格。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请一位女生读屏幕上鲁的第一段话,请男生点评,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明确:“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提问:鲁侍萍说这段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他所怨恨的又是什么?
明确:鲁侍萍的心情是复杂的。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作者曹禺在《雷雨》创作回顾中写道:“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像巴金所写的《家》一样,在封建大家庭里,作为长子的“觉新”的生活是左右为难的。《雷雨》中的周朴园也是一样的。他没有办法权衡他的家庭与他的爱情。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的爱情溜走而束手无策。
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明确:“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提问:这时,周朴园的内心是怎样的?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
明确: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周朴园内心感受极度痛苦。他也是有这正常人的爱恨情愁的。在爱情面前,它就像一只无力的羊羔。
(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提问: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可能同学们会认为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但是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不容易的。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
提问: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呢?
明确: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
(四)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请生分角色朗读,让生点评。
在解读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时,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探究舞台说明;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根据舞台说明中“半晌”中的提示,周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鲁不说他已认不出来了,本能的反应马上就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的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五)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提问:“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明确:用金钱,即文中的支票。让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
提问: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明确:(1)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2)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提问:“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同学们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xxx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1、五千块钱对鲁侍萍而言,是一笔巨大收入,可见周朴园对她的偿还是真诚的,是真的想让鲁安度晚年。2、周朴园太吝啬了、太冷酷了,尤其“你可以先拿去用”中的先字让人感到周是在施舍,根本不把鲁当做自己的爱人看待。3、金钱补偿虽然过于功利,但这是周朴园最好的弥补方式了,比较符合他的身份。在现实中,金钱补偿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很不错了。
三、人物形象小结。
曹禺在对《雷雨》的回顾中说道“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作者显然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
认识周朴园就认识了一种人生的悲剧意义。《雷雨》其实在一定层面上也揭示了一种宿命。剧中鲁侍萍有这样一句话:“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在剧情上,父辈的爱情以悲剧结束,而子辈的爱情也同样以悲剧结束,这同样是一种宿命。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但是,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就新的悲剧。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巴金在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后,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我们喜欢欣赏悲剧,可能便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其中,在悲剧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ppt04-05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教学设计08-15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设计07-28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教学设计07-31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ppt07-29
高中语文《雷雨》ppt(必修五)07-18
高中语文《雷雨》ppt(必修四)06-01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