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时间:2024-09-09 10:45:01 林强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通用11篇)

  通过《旅夜书怀》的教学,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人教版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通用11篇)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1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照应,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2

  一、课标解析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总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办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再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及本诗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3.品析诗句,体悟意境,明确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4.比较赏析,进一步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5.发挥想象,改写诗句,理解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6.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三、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不少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约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四、评价方式

  1.通过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通过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通过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通过设置检测题,检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通过展示自己的改写文字,互评检查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教材的使用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3.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六、教学方法与辅助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七、教学安排和过程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5.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温故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在旅途中的孤独、漂泊之感,以及他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旅夜书怀》,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杜甫的画像或相关图片,简述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旅夜书怀》这首诗。

  设疑激趣:提问学生:“杜甫在旅途中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他又会如何表达这些情感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 诵读感知

  播放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诵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自由诵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3. 品读鉴赏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意象(如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等),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情感体会:结合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漂泊之感以及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4.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个问题或某个意象的深层含义。

  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5. 总结拓展

  总结本课: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

  布置作业:背诵《旅夜书怀》,并写一篇短文分析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学习杜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学习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杜甫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诗歌朗读音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

  教师提问: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旅夜书怀》就是他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一首诗歌。那么,这首诗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

  2. 朗读诗歌

  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集体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3. 品读鉴赏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等),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

  体会情感:通过分析意象和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独夜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等),理解这些词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艺术手法:讲解杜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4.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旅夜书怀》与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点。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小诗。

  5. 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反映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人格品质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布置作业:背诵《旅夜书怀》并完成相关练习题;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孤独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的`意象,学习反衬的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以及诗人复杂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杜甫生平简介、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诵音频等)。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材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杜甫其他相关诗歌的阅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星空、江流等自然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壮阔与美丽,然后引出杜甫面对这些美景却心生悲凉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旅夜书怀》的兴趣。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成就及“诗史”之称的由来。

  背景介绍:讲述杜甫创作《旅夜书怀》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特别是他晚年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

  3. 诗歌诵读与理解

  诵读指导:播放诗歌朗诵音频,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然后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句解析: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分析意象“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体会其营造的孤独冷寂氛围。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意象,理解其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分析反语手法,理解诗人对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分析比喻手法,体会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4. 诗歌鉴赏与讨论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进一步阐释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5.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望岳》等),分析它们在写景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以“漂泊”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

  6. 作业布置

  背诵《旅夜书怀》全诗。

  完成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五、板书设计

  标题:《旅夜书怀》教案

  作者及背景:杜甫生平简介、创作背景

  诗歌内容:细草微风岸…天地一沙鸥

  意象分析: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

  情感与手法:孤独寂寞、漂泊无依、寓情于景、反衬手法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掌握杜甫诗歌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的意象,学习反衬的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杜甫生平简介、诗歌背景、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预习《旅夜书怀》,了解诗歌大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导入语: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名篇《旅夜书怀》,感受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感。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多涉笔社会、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但第二年四月严武突然去世,他不得不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首诗就是他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漂泊无依、心情沉重的心境。

  3. 朗读指导

  指导要点:首联宜读得轻而稍缓,渲染出孤寂的氛围;颔联宜读得更缓些,顿挫更分明,声调高昂,读出大自然的苍茫壮阔;颈联直抒胸臆,读出压抑感;尾联缓缓读出,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

  4. 品读鉴赏

  首联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江边夜景图,通过“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冷寂的氛围。

  颔联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渺小,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

  颈联分析:“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用反语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声名并非因文章而显著,辞官也并非因为老病,而是因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

  尾联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后半生,表达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悲凉情感。

  5. 讨论与总结

  讨论问题: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

  2. 如何理解“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3. 诗人在颈联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了诗人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感受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2. 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登高》等,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歌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以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以及他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的意象,学习反衬的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出《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诗是他在漂泊途中所写,集中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寞和漂泊无依的心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多涉笔社会、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旅夜书怀》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在离开成都后,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所作。此时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无着落,心情沉重。

  (三)朗读指导与训练

  1. 听录音:先让学生听一遍诗歌的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指导诵读:

  首联:宜读得轻而稍缓,渲染出孤寂的氛围。

  颔联:读得更缓些,顿挫更分明,声调高昂,读出大自然的苍茫壮阔。

  颈联:直抒胸臆,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读出压抑感。

  尾联:缓缓读出,“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之效。

  (四)品读鉴赏

  1. 诗歌意象分析:

  诗中的意象包括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孤独冷寂、雄浑阔大的画面。

  2. 情感分析:

  首联通过“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冷寂的氛围。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乐景写哀情,用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凉心境。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通过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沙鸥自况,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漂泊生活,传达出深沉的孤独和悲凉。

  (五)总结归纳

  《旅夜书怀》通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杜甫在漂泊途中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意境雄浑而深远,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2. 尝试改写《旅夜书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3.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8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探讨诗人的心境与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晚年漂泊无依的孤独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难点:深入体会杜甫晚年复杂的心境,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为切入点,引出其晚年漂泊的生活背景,进而导入《旅夜书怀》的学习。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尝试背诵,并分享初读感受。

  3. 精读分析

  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分析它们如何反映诗人的心境。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等),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深入解读“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等句,理解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自我解嘲。

  4.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在漂泊中为何仍心系国家与人民?这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教师总结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5.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选取杜甫其他表达漂泊情感的诗作(如《登高》),与《旅夜书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以“旅途中的思绪”为主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布置作业:背诵《旅夜书怀》,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杜甫晚年心境的理解。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9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旅夜书怀》的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掌握诗歌的基本信息。

  2. 能力目标:通过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晚年漂泊的孤独与坚韧,激发学生对诗人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杜甫复杂的心境变化,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晚年漂泊的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2. 朗读品味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提升朗读效果。

  3. 意象解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星空、平野、江流等,分析它们所营造的氛围。

  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心境相联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 情感探究

  深入解读诗歌中的关键句,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探讨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与情感的抒发。

  分析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自我超脱的态度,理解其复杂的心境变化。

  5.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对杜甫晚年心境的理解与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旅途中或人生低谷时的思考与感悟,实现情感共鸣。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扬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7.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加深记忆。

  撰写一篇读后感,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对杜甫诗歌及其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杜甫晚年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人虽处逆境仍不失豁达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特别是其晚年漂泊的经历,引出《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情感投入。

  学生尝试背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3. 精读分析: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构成了一幅孤寂的旅夜图景。

  情感探究:结合诗歌内容,探讨杜甫在旅途中的心境变化,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渺小,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我比喻,体会诗人的无奈与豁达。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比较杜甫其他描写漂泊生活的诗作,如《登高》,探讨其异同点。

  讨论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作为“诗圣”的地位。

  5.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诗歌中意象、情感与修辞手法的结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的理解与感悟。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旅夜书怀》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晚年漂泊的艰辛与坚韧,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晚年漂泊的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2. 诵读品味:

  学生分组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通过声音表达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它们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 深度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细草微风岸”中的“细草”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的渺小与无助,“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夜舟”则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

  探讨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星垂平野阔”与“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5.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对《旅夜书怀》中情感的共鸣与理解。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与做法,与杜甫的坚韧精神形成对比与借鉴。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与感悟,强调诗歌在情感表达与人生启迪方面的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深入感受其诗歌的魅力与深度。

  7.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撰写一篇读后感,结合《旅夜书怀》的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对人生、困境与坚韧精神的理解。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相关文章: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赏析11-24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赏析07-13

杜甫诗词鉴赏之《旅夜书怀》02-06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5-04

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精选9篇)01-06

高二选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09-26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08-28

李白秋夕旅怀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4-21

夜高二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