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15 18:42:39 高二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

  本书是科学写作的经典范本。达尔文构思之巧妙、立论之缜密、举证之充分、争辩之有力、治学之严谨、行文之流畅、用词之精确,令人称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主要教会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进行操练之。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

  二、介绍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三、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本文共9段。每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可大致分为几个部分?请画出每段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指能够揭示段落的主要内容、表达观点的句子以及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提示性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写作经过)

  第2段:“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提早发表的原因)

  第3段:“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和“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摘要的性质)

  第4段:“我极抱歉的是……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表达对提供过帮助的学者的谢意)

  第5段:“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物种由演变而来)

  第6段: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动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介绍研究的方法)

  第7段:“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集合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前一二章的主要内容)

  第8段:“‘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由若干论述”,“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 (其他章节的内容)

  第9段:“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坚信观点的正确)

  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了本书“摘要”的性质,表达了对提供过帮助的学者的谢意;第二部分(5—9),介绍了《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 请学生分别读1、2、9段。

  问题一:第1段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第9段总结性地介绍这本书的几个主要观点,除此以外,我们还读到了什么?

  明确:写第1段,从作者1831年底登上英国海军比格尔号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开始,到“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前后经过了近27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现在即将发表的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达尔文在关于物种起源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概括地说就是进化论,具体地说就有两点:第一,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第二,自然选择在物种变异中起主导作用。

  那么作者是不是始终都持这样的观点呢?

  明确:不是。这在第9段中说得很明白:“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里的“以前”,应当指1831年环球考察之前,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达尔文是信奉神创论的,是踏上考察之路后所见到的一些事实“打动”了它,从而引发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和研究。

  在这几十年之中,作者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了大量的资料,写出研究心得,他观察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不断进行科学实验,吸收前人有益的东西,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学说,成为推动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之一。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胡适之语)的结果。达尔文的伟大就在于他“大胆怀疑”,他敢于怀疑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的传统观点,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达尔文的伟大还在于他在研究探索过程中的坚韧执着的精神,审慎严谨、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

  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3.选择题训练:

  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4、科学论著的特点在于科学性,表述极其准确,遣词造句无不严谨周密。对这些词句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章信息,也有助于我们养成严密周到的思维习惯。所以对这些词句我们要多加揣摩品味。

  (1)、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明确:“搜集”“思索”是研究必不可少的过程,两个词不能颠倒;“耐心地”“各种”透露出工作的艰巨、材料的浩繁。没有“搜集”,就丧失了思考的基础,事实不全,思考不周,当然难于取得成果。所以“耐心地”“搜索”“思考”和“各种”四者缺一不可。即便如此,也可能只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2)、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明确:“当时”一词不可忽视。由此可见达尔文的思想史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就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些词语不仅表达准确、严谨、周密,而且充分表现出作为科学家的达尔文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品格。

  5.第六段开头,“由于这种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

  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五、 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适用于详尽地

  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六、 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

  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

  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

  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

  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七、 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对下列长句进行讨论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

  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明确: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说明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明确:“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

  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投影)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明确:B正确。A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有的选择关系变为并列关系。D的错误与A同,程度还甚于A,故不对。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

  到完善的结果,但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句中“事实”与“证据”两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前者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后者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

  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的“线索”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周密。“一切”、“最”两词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教学总结】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基本上满意,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我自己动脑思考挖掘出来的,按照我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我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形式上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纠错。我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节课我自己有所得,学生有所得。

  怎么上好一节课?标准很多。从自己的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钻研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体会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出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没有这么深入地阅读文本,往往是粗糙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走进课堂,自己都没有自信。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走过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解读文本是何等重要。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挑战自我,需要勇气,当别人把时间放在了业余爱好上,放在了休闲上,放在放松上,自己还在一丝不苟而执着地钻研上,能坚挺得住吗?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前辈期待的目光,我会努力,我会坚守,我会一如既往,因为我找到了打开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我还愁找不到出路吗?抬头见天,周身有阳,心中存方,脚下是路。

  这是这一节反思带给我的动力。


【高中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物种起源>绪论》ppt(必修五)04-23

苏教版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04-04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07-25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07-25

《物种起源》绪论课后习题07-25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两篇」04-04

物种起源教案设计09-30

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案设计07-24

读《物种起源》有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