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1 18:40:00 晓凤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2、过程与方法:诵读、点拨。

  3、情感与价值: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梳理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深化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二、文题解读

  毁:诋毁、诽谤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本文是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毁:诋毁、诽谤。原:推求根源,推究。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三、写作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初读——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责人详,待己廉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品读——句段赏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翻译: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赏析:这句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引发的结果。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贤、复兴儒学的意思在内。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翻译: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赏析:这是本文中心论点之所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怠”、“忌”二字画尽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脸!

  六、研读——文本研究

  1、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原毁》曰:“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如何结合本文的脉络理解这句话?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提示: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点名“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提示: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提示:

  ①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手法。

  举例:古、今“君子”的对比

  作用: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特征更为分明。

  ②文中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排比:第三自然段中的几个“不然……不然……不若是……”句子形成排比。

  作用:加强了推断的语气,将今之君子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③文中还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举例: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作用:小结前文,加强语气,句式相似,形成呼应关系,使论证更加有力,文章更加严谨。

  七、问题探究

  1、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结合《原毁》的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我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毁》中,韩愈要探讨的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问题,而社会风气是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不怠”、“不忌”,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能很快好起来。

  2、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提示:先秦两汉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以此为典范,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这是卓有成效的。当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继承。

  八、阅读扩展

  (一)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不毁乡校颂》韩愈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九、作业布置

  以“成才必先立品”为题,模仿《原毁》的论证结构,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2、根据本文,了解“原”这类论辩文体的基本特点;

  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留侯论》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原毁的文言文及翻译01-05

《鲸》教学设计鲸的教学设计优质课12-19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06-27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07-14

《白鹅》优质课教学设计01-11

《童年的发现》优质课教学设计09-15

优质课《吹糖人》教学设计11-30

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06-14

小学语文《山雨》优质课教学设计07-14

纸船和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