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6 09:15:25 思颖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把握《扬州慢》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抒发的感情,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 等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以学案为依托,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 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 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 1176 年冬至,诗 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 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 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 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 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 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 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 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 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学生个性化阅读可能涉及问题备要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 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 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 15 年前那场浩 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 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 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 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 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 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 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 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 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 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 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 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

  5、对比手法

  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等虽然 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 ,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 与“悲”不相悖。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算”“纵”“念”。“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一种假设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 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 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 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五)、板书设计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下阕

  景情

  空惊

  今日萧条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中国,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5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楚腰:楚灵王好细腰青楼:此指妓家。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得否?失否?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扬州慢..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扬州慢..,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背诵全词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伊始,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人们)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

  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豆蔻(6)词工,青楼(7)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他)(写得)精巧(作得)(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然存在水波荡漾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桥边红药(9),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的红色芍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 文 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四、新课讲授

  五.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文,掌握词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虚实结合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掌握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体会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黍离之悲,以及词中蕴含的深沉历史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中的历史氛围和情感色彩。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广陵”是今天的哪里,并简要介绍扬州的历史文化背景。

  揭示课题:引出《扬州慢》,介绍作者姜夔及其词风特点。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自读全词,注意词中的节奏和音韵。

  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效果。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词,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3. 精读品味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探究手法: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废池乔木,尽荠麦青青”)、虚实结合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体味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词中的情感变化,从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到对今日荒凉的感慨,再到对战争和历史的沉思。

  4.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手法和情感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扬州慢》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情感等方面的不同。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扬州”为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扬州的印象和感受。

  6. 总结巩固

  总结回顾: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扬州慢》全文,并完成一篇关于词中意象或情感的短文分析。

【《扬州慢》优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扬州慢》赏析12-07

《扬州慢》优秀教案05-06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08-21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05-30

声声慢教学设计01-25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02-22

散文阅读《扬州慢》含答案06-04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实录(附教后记)03-21

《鲸》优质教学设计03-19

《口技》优质教学设计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