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
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
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木铎: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以:与。易:改变。而:通“尔”,你。辟:通“避”。耰: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何德之衰?殆:危险。趋:快步走。
(4)《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荷:背负的意思。
(5)《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奚:疑问代词,哪里。是:这个。
5、课堂总结
提问:这五个选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本13页相关链接,结束本节课。
6、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反思
课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不能被部分学生理解,他们认为孔子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恐怕才是真正教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难题。
【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1-0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03-08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06-29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03-11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13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04-21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10-07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04-22
高二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