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呼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复述苏珊获救的过程。
3、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当时紧迫的情形,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之情。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了解互联网的作用,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分别板书:桑恩、美国、苏珊、芬兰、互联网)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品读感悟。
(1)芬兰的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2)美国的小男孩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
(学生先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学习小组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2、讨论第一个问题:芬兰的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交流、归纳,出示句子)
“当时她正在图书馆进入互联网找寻资料,忽然老毛病发作,双腿灼痛,直穿骨髓。她的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只能坐着,不能行走,呼吸越来越急促了。”
“图书馆内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距离最近的电话在走廊上,她是走不到那里的。”
“突然她灵机一动,想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她强忍疼痛,进入了“谷影酒馆”,打出了求助的语句。”
(这三段话强调了苏珊的疾病使她不能行走,无法采用诸如呼救、打电话等方法救自己,最终采用了互联网求助的原因。)
“她坐在椅子上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要,然后小心地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
(这句话写出了苏珊的病情已刻不容缓了,她的获救的关键取决于她能否赢利桑恩的信任。)
桑恩看到苏珊的求救信号后态度是怎样变化的?默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桑恩心里活动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恶作剧”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桑恩是个怎样的孩子?
“桑恩讨厌别人拿瘫痪开玩笑。”把你读这句话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 小结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3、交流第二个问题: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出示相关句子)
(1)“桑恩赶忙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我进入了电脑聊天室,有个女孩说她呼吸困难,需要帮助。’”(这句话中一个赶忙写出了桑恩心情的急切。)
(2)“‘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已经打了电话求助。’”想想桑恩为什么要用粗体大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别扮演桑恩、苏珊和值班员,其余学生读叙述者的话)
4、教师引导谈话:
读完课文,从这个动人的救援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5、总结
一边是芬兰,一边是美国;一边是零晨两点多,一边是美国晚上六点多,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桑恩通过互联网挽救了苏珊的生命。互联网像一架友谊桥,将世界各国的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不分国度,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时空,只要大家拥有一颗爱心,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会成为好朋友,创造奇迹。让我们把爱心送给所有的人吧!
三、延伸拓展,实践活动
1、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学习上网,看看互联网上有哪些信息。
四、作业设计(小黑板出示)
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苏珊头晕眼花,( )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
2、苏珊( )坐着,( )行走。
五、板书设计:
27 网上呼救
网上呼救
苏珊 互联网 桑恩
(芬兰) (美国)
获救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优质课《网上呼救》教学设计05-17
《网上呼救》的教学反思03-23
《网上呼救》语文教学反思01-17
五年级语文上册《网上呼救》教学设计03-21
六年级语文上册《网上呼救》教学设计04-12
《鲸》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2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7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4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