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时间:2024-05-21 16:40:45 秀凤 八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通用6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 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1、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1、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2

  一、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准备。要求如下:

  1.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 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 诵读活动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 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

  ②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3. 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书:苦;母亲)

  4. 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2)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具体答案见教参)

  5. 教师小结

  6. 布置作业

  7. 板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质朴而寓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代孝子捐肾救母 ——田世国颁奖词”。(多媒体课件展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用他的行动尽了孝,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无悔如他呢?季羡林老人的一篇《永久的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能尽孝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出示:永久的悔 季羡林)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 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三、初读课文,培养感情。

  1.听写,检查预习情况。(字词音义)

  (掌握积累字词,为本文学习扫清基本障碍)

  2.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领悟文章情感)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季老:一位世纪老人,对母亲的思念绵绵不绝;对自己的悔恨挥之不去。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都倾注于笔下,见证于字里行间:(多媒体课件展示)

  读下面句子,体会作者平实语言所蕴涵的感情。

  1.(点明朗读)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讨论明确: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点明朗读)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讨论明确: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 (点明朗读)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不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讨论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 (点明朗读)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归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讨论明确: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六、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底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后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七、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八、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结束全文: 永久之悔 何止季老

  天下儿女 及时行孝

  九、作业(多媒体课件展示)

  1.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2.实践——为母亲洗一次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成语,了解作者季羡林的基本常识。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

  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文章中的人物行为,理解正确行为与避免悔恨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使其认识到通过正确的行为和决策避免后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和成语。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理解这种情感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通过正确的行为和决策避免后悔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季羡林的简介、生字词解释、文章背景介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代孝子捐肾救母 --田世国颁奖词”的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对亲情和孝道的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对母亲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们是否曾经因为某些事情对母亲感到后悔?

  二、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季羡林的基本常识,包括他的生平、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生字词学习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成语,通过例句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五、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让你感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为什么?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六、分析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七、品味重点语句

  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朗读并品味其中的深意。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

  八、拓展延伸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如何避免后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孝顺父母、珍惜亲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九、作业布置

  背诵文章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孝顺和珍惜亲情的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作者朴实语言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掌握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出文章线索,围绕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运用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准备

  课文《永久的悔》全文

  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相关图片等)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以及他创作《永久的悔》的背景。

  提出问题:作者九十岁高龄,还在对什么事情耿耿于怀?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探究课文第1、2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提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意: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熟悉课文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提问: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引导学生注意“白的、黄的、红的”这些描述食物的词语,并理解它们作为文章线索的作用。

  讨论:为什么作者选择以食物为线索来展开对母亲的怀念?

  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明确文章线索,了解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意,初步感受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检查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

  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注意描写作者父辈生活艰辛的词语,并找出其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分析阅读第5-8自然段

  学生细读第5-8段,掌握其内容。

  提问: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作者一样因为某些原因而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遗憾和悔意?

  分享学生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珍惜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父母、长辈相处。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亲人之间感人故事的短文,字数不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作者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掌握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并围绕线索逐步解析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懂得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心中“永久的悔”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报答养育之恩的悔恨之情。

  感受作者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把握文章朴实语言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为何以“吃的”为线索来展开文章,体会这一线索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永久的悔》课文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介绍、课文分析、重点字词解释等)

  教学板书(用于记录教学重点、难点和课堂讨论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季羡林及其成就,引出课文《永久的悔》。

  提问:作者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这件事是什么?它为何在作者心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探究课文第1、2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提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离开故乡和母亲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熟悉课文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提问: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具体有哪些吃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并理解其含义。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

  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明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和文章的线索。

  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后续部分,思考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之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并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提问: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分析阅读第5-8自然段

  学生细读第5-8段,掌握其内容。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之情?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体会其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并懂得珍惜亲情。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母或长辈的感激之情以及未来的打算。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相关文章:

《永久的悔》阅读理解09-20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1-02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11-02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1-03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11-03

初二下册《永久的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9-09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7篇)05-24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永远新生教学教案09-07

【热门】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1-27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优秀的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