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时间:2024-07-22 09:12:05 秀雯 八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案两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呜咽( )点缀( )

  澎湃(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

  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4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相关文章:

《老山界》优秀教案设计05-06

老山界教学设计08-15

《老山界》阅读理解08-21

《老山界》教学设计06-07

老山界的阅读训练题目09-17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03-28

《老山界》教学设计6篇06-23

苏教版八上《老山界》课文原文05-26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05-04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范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