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案1
自读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感情。
2.查词典,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对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四字成语,着重领会关键词语的作用。
4.揣摩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明朗而优美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记叙了动物之间为生存而抗争的曲折故事,从中引发思索和联想,体会人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内涵。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的选材角度,理清文章的脉络,品味目睹斑羚飞渡那惊心动魄场面之时作者蕴涵的感悟。
学习侧重点
1.学会朗读,从课文的意境中剖析动物世界,体会作家的思想境界。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朗读语速方面注重缓急,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2.阅读理解动物世界别具一格的情趣,着重领会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3.积累一批字词、警句,学用课文中的句式。
4.精读一两个美段,为生动复述故事打基础。
(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其特点有:1.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当斑羚们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难时刻,它们又是如何作出生死抉择?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就能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发掘爱的主题。2.课文段落多,生字成语丰富,内容别具情趣,应紧扣时间顺序,围绕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线索,理清全文脉络。3.句式多样,文中不乏警句,景物描写有点睛之笔。所以,在设计自读指导时,突出朗读训练,突出朗读语速(快速、中速、慢速),突出口头语言表达与积累,显得十分必要。)
自读程序
让学生把握朗读四要素:朗读内容、朗读目的、朗读对象、表达方法。
1.诵读时试用朗读符号:“∧”,停顿号;“——”,间歇号;“∨”,连接号;“一”,词组号;“…”,重音号;“~~~”,重音轻读号;“⌒”,拖音号;“|”,小停号在课文中勾画。
2.中速朗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对课文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朗读,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记叙文的六要素赏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情节,质疑问难,群言堂,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4.叙事与景交融,“我”的见闻和感觉是全文的线索、叙事展开的过程,伴随心理活动描写,也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解说:自读课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揣摩、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自读时要抓住两个过程、四个步骤。两个过程其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完成本课自读要点“通过重要句段理解内容”,也就是“自读程序”前两个训练思考点;其二,如何抓关键语言完成本课自读的第二个要点。四个步骤:教师导入新课并解题,关于作者简介,明确训练重点;教师出示自读题纲,学生自读筛选有效信息;学生讨论,相互沟通,把握自读要点;师生共同研讨,自由即席发言,完成教学任务。)
自读点拨
1.解题。斑羚,亦称“青羊”“山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体长1~1.2米。形似家养山羊,但颌下无须,雌雄均有角,角小,黑色,角基有轮纹。毛松软而厚;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岩石间,善跳跃。冬天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分布于中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福建、湖北、广东、陕西、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请用投影仪显示)
2.作者简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6岁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20岁在当地当山村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本文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文章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体会其中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姑且如此,我们人呢?(请用投影仪显示)
3.重难点分析。自读教学切忌沿袭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导读时要把握好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课文的叙述角度、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的表露上,最终让学生在乐学中初步领略到文章的情感内涵即可。
阅读时应处理好以下的四个点拨点:
1.课文开头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它让镰刀头羊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和“顿悟”?促使镰刀头羊以它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胆识),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
2.阅读时将会发现,课文中多次出现对雨后彩虹的描写,是属一般性的景物描写吗?或为作者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它对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和理趣,深化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你对此有何理解和看法?
3.课文中6次记叙斑羚的不同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那“悲哀地咩了数声”,“‘咩——咩’发出吼叫”,“悲怆地轻咩了一声”;那只老斑羚“空中哀咩一声”;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半大斑羚落到对面山峰时“兴奋地咩叫了一声”,分别显示了新老斑羚怎样的不同心态,寓有什么含义?“悲哀”“吼叫”“悲怆”“哀咩”“示意性”“兴奋”等用词得当与否,能互换吗?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4.文章因物记事,缘物生情。故事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请你予以归纳。
(解说:本文写作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共17个自然段),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开头两个自然段对伤心崖天险及斑羚跳跃极限的概述,为下文斑羚飞渡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第3~6自然段写“飞渡之前”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群面对雨后彩虹的出现,让镰刀头羊从中触景生情,得到启示,顿悟而产生“飞渡”之灵感。古代神话“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当彩虹犹如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对峙的两座山峰飞架时,“天堑变通途”,于是,由形状、状态、性质或特点等相类似而引起的联想,让镰刀头羊用“那声吼叫”来表达种群必须“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第8~14自然段写“飞渡之中”情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写景状物,主要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们对世界的感情认识,景和物,既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又可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如文中写道:“我总觉得彩虹那七彩光斑似乎与后来发生的斑羚群的飞渡有一种美学上的沟通。”作者的思想和理趣,在文中第7自然段运用委婉、含蓄而曲折的话语,来迂回地表达本意。其模糊揣测的委婉语有“或许”“总觉”等。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颇具号召力,体现了它那泰然自若的领导威严、才能和坚定不移的求生决心,“那声吼叫”犹如春风带来生机,犹如给死亡带来福音,犹如号角催发奋进,从失望变成希望,从绝路求取生路,从黑暗奔向光明,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生存共渡难关。如“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本文的结尾,即收笔,写那群斑羚“飞渡之后”镰刀头羊的壮举,“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是文章的总收束部分。景物描写恰到好处的再现,确实产生了以少胜多的作用。它是文章主体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瓜熟蒂落,“止之当止”。本文的结尾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收到了“巧蓄余酿,以味见长”的效果。总之,点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重要内容具体落实、训练、消化。通过朗读、讨论和训练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读中养成要有目的地读,防止盲读;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要有兴趣地读,防止硬读;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
自读思考
1.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而逼真地复述这个故事。注意以下要求:①做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②绘声绘色地描述,需出现“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③运用贴切精彩的比喻。④辅以动作、态势的形象性。
2.运用积累法归纳四字成语并释义。
进退维谷 无能为力 一尘不染 迥然不同 坚定不移 如梦初醒 参差不齐 眼花缭乱略胜一筹 粉身碎骨 心甘情愿 目瞪口呆 力不从心
3.仿写下列句式。
①没有……没有……也没有……但……。
②在……有……也有;在……有……也有……。
③……也……也……稍分……略有……。
④当……刚好……就像……就像……就像……。
4.试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句意衔接、中心正确、文理通顺即可。
①对峙 逞能 湛蓝 飘缈 斑斓 娴熟
②均衡 倒腾 跨越 绚丽 凝望 媚态
5.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狩
6、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设置这几个练习,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有词语的揣摩,有句式学用,有书面表达能力检测,由浅入深,但又扣住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听、说、写)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八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
2、了解文学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3、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活动内容]
[多媒体出示梵高自画像]
是的,他就是荷兰著名的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一生可谓是多难而又传奇的,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创新,他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超常的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梵高,了解他的创作,了解他的生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多媒体出示并简介梵高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欣赏一些优美画面,从你的表情中我能读出惊叹和赞美,在今天,梵高的哪一幅画不是价值连城呢?可谁又知道,当年的梵高为了创作,经受了多大的苦难?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发言,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出示油画《吃土豆的人》。
(四)、精读品味,了解梵高。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的过程,再次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文字,介绍一下这幅画的内容及含义。
2、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描写?在文中做一下勾画,并大声读给我们听。
3、这是一篇文学传记,语言风格与评传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品味语言,用“我发现_____一词(字句)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话。
多媒体出示范例:我发现“狂”一字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梵高的创作激情。
学生轮流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学传记的特点。
(五)、走近梵高,和伟人对话。
1、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了解了梵高,了解了他的作品。那麽,你感受到了梵高的什麽精神,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后各抒己见,多媒体出示小结]
2、和伟人对话:在凡高所具有的精神品之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些?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一谈,对梵高说说你的心里话。
(六)、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梵高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站在了艺术殿堂的顶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又有何理由如此怠惰?我们是该做些什麽了,我相信,如果你做了,那麽,不久的将来,你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高点!
八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2、重点字词
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跳蚤(zǎo)钹(bó)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教学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八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
情感目标 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脂粉奁(lián)朔(shuò)方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明确:
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4.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
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具体研习 两幅雪景
(一)江南的雪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
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2.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虚实结合)
3.写景:山茶、腊梅、梅花、杂草、冬花、蜜蜂
4.写人:小孩塑雪罗汉
5.纠错
明确:腊梅 蝴蝶 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二)北方的雪
1.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2.描写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动词
明确: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3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四、课堂小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八年级语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探究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琐屑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二、教学重点:
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勾留 赋闲 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总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三读《背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同桌讨论)
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亲
你是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布置作业(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父爱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父爱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父爱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父爱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
八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八年级语文教案12
《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八年级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八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八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教案12-04
老王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02-28
八年级语文《蜘蛛》教案03-04
八年级语文《静夜》教案02-27
八年级语文《草》教案03-02
八年级语文散步教案12-14
八年级语文教案03-01
八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02-27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案03-03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