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通用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一、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6、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三、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质疑讨论,出示问题: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三、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读法,辅以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
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
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可能这样回答:
①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②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
③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
④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⑤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教师小结: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选择。出示幻灯片13
5、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幻灯片14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请同学读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同学读第6自然段)
提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出示多媒体“大陆漂移示意图”注:“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阅读第6自然多)
提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出示多媒体“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请同学读第7自然段)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请同学分别读8、10、12自然段)
“泛大陆”在第7自然段做了诠释。过程如下:
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到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快速阅读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出示幻灯片15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从现象到本质)
7、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也来证明这一观点。出示幻灯片16
下图为两个说明对象的关系图:
恐龙板块理论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不同学科领域
道理提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理解: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举例: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各种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两种不同科学可以利用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四、课堂适时讲解:
短文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总结全文: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
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
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
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4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恐龙无处不在》课文阅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六、《恐龙无处不在》自学评估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
(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科普作品
(2)自贡
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能力提高】
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开放探究】
1.C 2.赤潮频繁出现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4.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特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适度讲解,点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欣赏特色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学习难点】
写作手法如何表达人物性格精神实质,借鉴本文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上正确读音
嗜()辄()吝()褐()箪()汲()俦()觞()
欤()黔()娄()戚()
二课内探究
(一)充分诵读
1、学生齐读
2、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翻译不懂的组内交流
(二)赏析课文
按行文顺序摘除原句:
1、籍贯姓字:
陶渊明看重门第,名利吗?从中他可看出什么精神品质?
2、思想性格:
3、志趣爱好(概括);
(1)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为什么“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由此可见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3)著文章为自娱说明什么?
4、陶渊明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原句)对此他持什么态度?
5、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评价五柳先生的?
6、文章最大写作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见3,4页)
四训练检测
1、尝试背颂“不”字句
2、解释加点词意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性嗜酒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环堵萧然或置酒招之
3、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描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
五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6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五)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但是在质疑,提出问题这一块上反应比较冷淡。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有读错了字音,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多备学生,努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
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提示导入)
二、预习检测
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
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
臀、褶皱、两栖、追溯
(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
(3)齐读生字词
2.作者简介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
明确:事理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龙无处不有?
(2)恐龙是如何跨大洋到达南极的?
(3)什么是“泛大陆”?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注意时间词)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裂过程:大约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4)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
小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一个生物学上的发现对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例如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等等。
四、研读文本
过渡语:本文作为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处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
4.找出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学法总结】
说明文中分析某个词语如何体现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方法:
解释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过渡语: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语言的准确性外,还因为它具有生动性这一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的。
5.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试举出一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形象。)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我们除了了解到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外,也了解到了科学家们思考、处理问题时方法。
6.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本文对你日后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1)要善于联想、想象。
(2)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3)多角度思考问题。
(4)……
总结语: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 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趣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效果:
检查《导学提纲》中的课前完成部分:
即:一、生字词注音及词意解释;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前者进行正音、词意解释;后者结合下面课文研讨学习进行。
二、导入新课
1.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三、示教学目标:
见【教学目标】
四、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下列的字词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五、教师要求学生自觉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六、合作探讨问题
1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5、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本文的说明顺序?
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逻辑顺序
7、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七、品味语言.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2、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八、拓展延伸
1、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2、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九、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十、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十一、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导学稿中课外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相关文章:
恐龙无处不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9
恐龙无处不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25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7
语文无处不在作文03-03
二年级语文《恐龙的灭绝》教案10-11
小学二年级语文《神秘的恐龙》教案11-07
幼儿园恐龙教案02-27
语文八年级教案12-04
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