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清明节缅怀先烈黑板报的素材

时间:2024-04-03 08:51:57 林惜 黑板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缅怀先烈黑板报的素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黑板报吧,黑板报上的文章排列,一般分为横排、竖排、横竖结合三种形式。什么样的黑板报才是大众都喜欢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缅怀先烈黑板报的素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缅怀先烈黑板报的素材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氛围,是我之前无数次想象的情景。但今年清明节,却是春意盎然,晴空万里,此时的清明景象,虽与我想象相差甚远,但我们一家人却情绪高扬,备好所需贡品,驱车回家乡为先人扫墓。

  回到家乡已是响午,族人们早已整装待发,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先人的墓地出发,有的扛锄头、有的拿镰刀、有的挑贡品……,队伍蔚为壮观。

  在向先人墓地行进的过程中,一路上我们披荆斩棘,克服了山路崎岖不平等困难,终于到达了先人的墓地。听老爸讲,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墓地前方视野开阔,近处有一个湖,远处有一座象“笔架”的山峰,这个墓址当初是专门请出名的风水先生经无数次选址而定。据说,它能保佑我们苏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爷爷还摸着我的头,殷切地希望我能努力学习,将来为家族争光,为社会做贡献!

  约半个小时,在族人的齐心协力下,有的除草、有的整地、有的献纸钱、有的用毛笔沾上红漆描字……,原本杂草丛生的墓地被修茸一新。祭拜先人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前辈们在墓碑前摆上贡品,点燃蜡烛、香、金箔,后集体向先人行跪拜礼,以表示对先人的感恩与怀念!整个祭拜仪式在“噼噼啪啪”的炮竹声中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扫墓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插曲。对面的一座山发生了火灾,火焰在山风的助推下,瞬间烧红了半边天,让人看了毛骨悚然。据分析,肯定是有人扫墓不小心引发了火灾。庆幸的是,我们族人扫墓都很有经验,把水带上山,祭拜仪式结束后,浇灭所有的火苗才下山,以防反生类似灾情。

  傍晚时分,我们一家人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回到了泉州。在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习俗,点香烧纸,缅怀先人,本无可厚非。但若由此而发生火灾,造成生态破坏,岂不违背了先人的本意。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意识的不断提高,文明扫墓、科学扫墓,必将深入人心,社会也必将变得更加和谐!

  清明节缅怀先烈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正如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今年的清明节细雨纷纷不歇不停,路上的行人心中充满伤感和愁闷。清明节这一天,妈妈带着我一起去植物园旁的烈士陵园扫墓。

  我们拿着小白花,踏着沉重的步伐,心中充满了伤感和愁闷。到了纪念碑前,看着那一个个大花圈,我又回忆起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着一些烈士们都是曾经在厦门打仗的,因为他们背井离乡,有些人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知道他的故乡了,而有些人是已经没有家了,因此,人们就把这些烈士们同一安葬在了这里,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我迈着庄严的步伐,饶了烈士陵园一圈。我看大人们胸前戴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面对一个个烈士墓、一个个花圈、一幅幅挽联,无比沉痛地向每一位烈士志哀。我站在烈士碑前低头默哀三分钟。这时,异常肃静的烈士陵园,只听见大家的哭泣声,这庄严的景象,让我又勾起了对烈士们崇高的敬仰,与深深的思念。

  最后,我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把手上的白花插在了树叶之中,又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烈士陵园!

  扫墓是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与祝福,清明节,一个纪念死去的亲人与烈士的日子。这时,应该捧上鲜花去祭拜那些死去的亲人与烈士们,为他们送去真挚的祝福与浓浓的怀念之情。

  节日概念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节日起源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节日习俗

  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缅怀先烈黑板报的素材】相关文章:

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素材10-05

缅怀先烈作文素材(通用58篇)10-09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黑板报内容03-30

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作文01-05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黑板报的设计内容03-25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黑板报的模板内容04-05

缅怀先烈的清明节活动策划11-06

清明节缅怀先烈的征文通用11-08

清明节缅怀先烈主题征文11-08

缅怀先烈征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