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庆节的黑板报
板报是以固定或移动的黑板作载体,用粉笔或广告颜料作书写绘画工具的普及性宣传阵地,具有容易擦洗、修改、更换的优点,是最经济、最方便、最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在中小学校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国庆节的黑板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文
国庆节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西郊公园玩。一路上,我看见彩旗飘扬,有红的、黄的、绿的……上面还写着“国庆节快乐”的字呢!
我们来到了西郊公园,远远的就听见了游乐场里发出的欢呼声、尖叫声……我和妹妹连蹦带跳地跑了进去,迎面扑来了一阵阵桂花的香味,只看见来来往往的人们笑得很开心。妈妈带着我们进了游乐场,我们先玩了惊奇探险,太恐怖了;接着玩了太空漫步,感觉象在飞;最后荡了海盗船,特别刺激……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国庆节真快乐呀!
节日由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最早提出“国庆日”是马叙伦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国庆节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来历。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节日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节日意义
1、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2、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3、基本特征
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四年级国庆节的黑板报】相关文章:
国庆节黑板报04-28
关于国庆节黑板报04-28
国庆节黑板报版图02-25
国庆节经典黑板报图片02-26
国庆节黑板报图片03-29
国庆节的黑板报图片04-27
国庆节快乐黑板报04-28
国庆节学生黑板报04-28
国庆节黑板报内容09-13